宋时雅事·点茶
  发布时间:2024-02-11 09:25   来源:城市怎么办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种植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相传早在距今4700年神农时代,中国人便发现并利用茶。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神农本草经》一书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亲身验证草木的药性,历尽艰险,遍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舌头麻木、头晕脑涨,正值生命垂危之际,一阵凉风吹过,带来清香缕缕,有几片鲜嫩的树叶冉冉落下,神农信手拾起,放入口中嚼而食之,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畅,诸毒豁然而解,自此,神农发现了茶。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九月叔苴,采荼薪樗”的诗句,有学者认为此“荼”即为现在的茶。还有学者把《礼记·地官》的“掌荼”、“聚荼”,解释为茶礼。但是,古代的“荼”字一字多义,并非专门指茶,也指苦菜、茅莠等。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唐代饮茶是“比屋之饮”,至宋代茶成为了最普遍的大众饮品。北宋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表示:“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茶文化已渗透到宋人的衣食住行、生死婚嫁娶等诸多方面。

点茶

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

所谓点茶,是将碾细的茶末投入茶碗中,加适量水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调和,后注入沸水,开始冲点,边点汤(注水)边击拂(用茶筅轻搅茶汤使成细沫),如此往复。宋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总结出“七汤点茶法”,从茶道技法的实践上升到茶文化与美学的精神滋养。

“七汤点茶法”

第一汤:量茶受汤、调如融胶。调膏沸水入注,像调芝麻酱一样调成粘稠状,形成胶质物,颗粒必须全部溶解,茶粉和茶粉之间咬合在一起。

第二汤:击拂既力、珠玑磊落。快速和用力打出大泡泡和小泡泡。

第三汤:击拂轻匀,粟文蟹眼。注少量水,开始第三汤,使用茶的速度要均匀,匀速地将大泡泡击碎成小泡泡。

第四汤:稍宽勿速、轻云渐生.第四汤的注水要少,茶转动的幅度要大而慢。这样,云雾渐渐从茶面生起。

第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注入少量水随意地打,汤的标准就是水乳交融。笼击拂要均匀而透彻。

第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继续注水做第六汤,要做出乳点勃然,就是要把底部没有打掉的茶粉给他继续打上来,使得乳面更厚。

第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最后一步,就是击打,在中上部快速地击打。直到周回凝而不动,是谓咬盏。

茶百戏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山水”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用清水在茶汤上再创作出文字、图案的独特技艺,颇象今天常见的咖啡拉花,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用清水作画的艺术方式。2017年,茶百戏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陶谷《荈茗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点茶高手仅利用茶碗中的水脉,便能创作出富有变化的文字或图案,随着时间变化图案慢慢消失,可以在同一盏茶汤中再次创作新图案意象,富有意趣,可见宋人已将点茶玩出新的高度。苏轼、陆游、杨万里、李清照都是茶百戏的拥趸。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

南宋·杨万里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

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

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

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

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宋代文人士大夫对茶文化的喜爱还体现在对茶学的研究上,有丰富的传世著作、茶诗、宋画。

陶榖《荈茗录》,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茶录后续》,欧阳修的《茶录后序》,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宋人对茶学的研究是风雅情趣,也是实践真知,为中华茶文化传承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大观茶论》——中国古代唯一一本由皇帝撰写的茶书。《大观茶论》有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和外焙共二十篇,约3000字,详细记述了茶叶的栽培、采制、烹点、品鉴,烹茶的水、具、火和色、香、味,斗茶风尚,点茶之法,藏焙之要等。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北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诗是元祐五年苏轼第二次来杭州所作,被后人称为最美茶诗。远在福建的转运使曹辅给苏轼寄来龙凤团茶新茶,并附上一首七律,惜未曾传下来。苏轼在品尝新茗后有感而发和诗,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成为茶诗绝唱。

庭院深深,雨打芭蕉,琴棋书画是宋代生活的雅致与悠然。茶汤幻化,水色丹青,宋人把心中的山水草木,写在诗里,绘在画里,点在茶里。

【参考文献】

1.潘沧桑.南宋四大雅事宋.中国出版集团.2023,12.

2.宋朝就有咖啡拉花了?非遗“茶百戏”可太美了@央视新闻.2022,6.

3.茶百戏,比咖啡拉花更早的艺术@知道风物.2022,8.

4.黄玥.点茶的传承发展研究.南平市建阳区和远建盏文化有限公司.陶瓷.2023(12).

5.吴苇菡.宋代点茶的美学特征研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福建茶叶.2023,45(10).

供稿:宋逸香

审核:李明超

投稿邮箱:urbanchina@vip.126.com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