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馆如何活化非遗
  发布时间:2024-02-07 08:12   来源:城市怎么办

杭州作为手工业之都,在地方经济和人文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手工制造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更成为了杭州本地名产。在长期制造与使用过程中积累的精神文化内涵,直接反映了杭州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人文内涵以及艺术价值观。

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拱宸桥西岸的通益公纱厂工业遗址,经过保护改造,变身为20余项中国特色传统工艺的聚集地——杭州手工艺活态馆。作为浙江省内最大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于2009年9月建成开放,保护、展示和宣传地方手工业代表是其筹建的理念之一。在这里,可以体验天竺筷制作技艺、油纸伞制造工艺、富阳竹纸制造及软陶捏塑、竹编、扎染等项目,在与非遗文化的互动中,感受到非遗技艺的匠心独运。

“博物馆+非遗” 跨界共享创新发展

从最开始简单地将非遗匠人引入室内展厅,在现场创作展柜中展示的手工艺作品,到举办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临时展览,再到将传统节日民俗转化为现代节日嘉年华、建立展示和维系传统社区生活的生态博物馆,博物馆与非遗之间的“羁绊”也越来越深,并日益趋向于常态化。

这种双向关系的产生与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有着紧密联系。以受众为核心,以服务社会及其发展为目的的新博物馆学,更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重视与人文生活的互动和交流,在展陈理念和发展策略上不同于我们以往传统博物馆。

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新兴的诸如生态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无论在文化表达还是实践手法上,都比以“展品”为核心的传统博物馆更加适合非遗的保护和发展。

但是,新兴的博物馆在非遗保护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并不完全适宜进行大面积推广。比如,我国的生态博物馆主要分布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域文化较少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属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氛围浓厚,这一点极大程度上利于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再比如,数字博物馆主要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收集并用虚拟数字手段展示、再现非遗影像资料,为公众提供远程网络体验或者虚拟沉浸式互动。但这种“历史定格”的保护模式,只是对非遗的“活化石”式保护,而非“活保护”。

杭州手工艺活态馆的非遗实践与特点

作为杭州民国工业史的发展见证,手工艺活态馆有着锯齿形木梁屋顶以及宽敞开阔的空间,一方面赋予了传统手工艺与原生存环境最相近的作坊式空间;另一方面工业遗产的利用,更加体现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在广义上的同一性和一体化的可能性。

活态馆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手工艺现场制作展示、手工艺品器物展示、手工制作参与体验、手工艺品衍生销售。其中手工艺现场制作包括王星记制扇及民间扇面绘画、张小泉制剪、西湖绸伞和四川泸州油纸伞制作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紫砂、陶艺、手工旗袍4个传统类手工项目,以及手绘、手工皮具、软陶捏塑3个现代创意手工种类。

活态馆对非遗保护的特殊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综合性、展示的真实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及组建方式的社会性上。

其一,活态馆重点展示具有公认权威性的国家级非遗如制伞、制剪,以及杭州杭州地方历史和人文的代表性,如剪纸、紫砂等内容;同时,“活态现场制作”将非遗的动态和鲜活性表现得充分且真实,十足的现场感赋予了展示馆独特的吸引力。此外,融入的创意手工展示既直接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又直观地体现了手工艺非遗延续和发展的特性。

其二,活态馆充分利用博物馆现有空间和信息传播的专业资源,对展示区块以及游客参观流线进行合理地布局。从文化层次分明的图版系统、和谐统一的展陈色调和场景布置、专业讲解的参观服务,到各类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发挥博物馆展示、传播和教育功能,这使得活态馆明显区别于一些大众旅游景区的传统工艺类表演场所;另一方面,通过销售非遗产品、沉浸式创意体验产生的经济效益,将非遗的可持续与现代经济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

其三,活态馆在运营管理中,打破传统单一的组织模式,民间非遗传承人、机构等被有机的集合在活态馆中,使之成为一个独立且完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行机构,并为非遗的保护、发展、交流、展示、传播提供统一平台与口径。

杭州手工艺活态馆的模式经验与未来发展

手工艺活态馆是基于杭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坚持手工艺类非遗保存条件和保护原则下发展形成的。它不同于国内其他生态博物馆,也非传统意义博物馆的以“物品”为中心的保存展示方式,而是以博物馆方式对非遗文化具体类别进行有针对性保护实践、创新发展和互动体验的一种产物,可以称之为“活态博物馆”的一种全新模式。

一是手工艺类非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科学性。活态馆以中国刀剪剑、伞、扇三大博物馆的专题科学研究为基础,无论是在保护对象的选择、知识的组织还是内容表述都有专业学术依据与支撑,并与静态的专题展陈形式形成了有机、互补的完整知识传播体系。

二是手工艺类非遗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现场活态的手工艺展示方式、现代传承的表现形式、沉浸式的游客互动体验都将手工艺类遗的原真性和发展性进行了充分的转化,突破了非遗器物载体的单一展陈模式,真正实现了非遗本质内容的有形化和触感化。

三是手工艺类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性。通过实现艺人与观众的现场交流和互动、强调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的介入,组织公益性教育和培训活动,并且高频次开展“非遗教育”“非遗研学”“非遗亲子体验”等新思路的探索。同时,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发展等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也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转化提供了经济保障。

然而,作为保护手工艺类非遗的一种创新实践,活态馆要想实现长效性的发展和维持,还需逐步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完善。其一,展示内容需多样化和深入化。比如,除折扇以外的其他扇艺如羽毛扇、麦秆扇等也可考虑逐步增加。其二,传播和教育需系统化。活态馆目前已搭建起了一个平台,努力尝试非遗对大众的展示和传播,但真正意义上的工艺传授和传承人培养,尚待发展。其三,非遗研究需专业化。活态馆虽有涉及相关专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但仍偏重于“物”的研究,非遗文化专业性研究还需继续加强。杭州手工艺活态馆是一座关于美的博物馆,也是感受杭州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在这里可以由体验产生价值,由技艺产生记忆。

【参考文献】

[1]陈奋飞.试析“博物馆+非遗”模式下的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路径[J].炎黄地理,2022(07):54-56.

[2]李吉光.重塑空间:浅谈博物馆的非遗类展览[J].博物馆管理,2020(04):75-80.

[3]韩欣悦.文化表达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研究——以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为例[J].西部皮革,2021,43(21):34-35.

[4]潘海霞.活态视阈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思考[J].国画家,2023(03):94-95.

[5]杨娟,王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困境分析——基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视角[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06):55-59.

供稿:陈正怡然 程烈

审核:蔡峻

投稿邮箱:urbanchina@vip.126.com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作者:陈正怡然 程烈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