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浪潮下, 技术革命与城市未来的发展之问
  发布时间:2024-02-04 08:20   来源: 城市怎么办

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下,城市发展要与技

术革命协同并进,把握机遇,乘浪而上。

过去一年,科技圈内可谓热闹非凡,先有ChatGPT“横空出世”成为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者应用,后有谷歌、微软、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公司紧跟其后发布AI工具,更有科研机构利用AI技术探索新行星、重建脊髓、癌症检测、解读古文字等。现如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还在不断迭代更新,与之相伴的是传统产业部门结构的调整升级,全球各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迈入了智能时代。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下,城市发展如何与技术革命协同并进。

一、历次技术革命何以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有研究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发端于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带来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革命性重组,也因此成为城市化的原动力。

1. 迈入蒸汽时代:轻工业发展

带动人口向城市缓慢流动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以工作机的诞生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开创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亦称为“蒸汽时代”。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一直到19世纪前半叶,英国已在纺织、冶金、采煤、蒸汽机、铁路等领域发明了许多新机器和新技术,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厂制代替了手工业,蒸汽机成为了主要的动力源,铁路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在这一阶段,英国工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城市的工厂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新行业和高收入岗位在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农业劳动力比重降低,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并不断流向城市。以蒸汽火车为主的运输网络形成,运输速度和成本降低,城市间与城乡间的联系更加便利,进一步推动了人口向城市集聚。1851年,英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也是全世界最早开启城市化进程的城市之一。

2. 迈入电气时代:重工业发展

推动人口向城市加速流动

19世纪中叶,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它主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涌现出一系列的重大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迈入“电气时代”。

1866年,德国企业家西门子制造了发电机。1875年,法国建成了第一座发电厂。1882年,爱迪生在美国纽约建成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开创了美国第一个电力照明系统。到1917年,美国公用电站就有4364座,发电量达到438亿度,美国电力工业位居世界第一。到20世纪初,电力已经成为一种廉价优质并能够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1914-1927年,美国在制造业中使用的电力由占动力总量的39%提高到78%。

在这一阶段,欧美工业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重工业部门出现;二是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交通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间贸易往来的需求日益增加,促使新兴产业沿线地区人口集聚,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城市生产生活品质得到双重提升。以美国为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的工业产值由1859年的18.8亿美元增至1899年的114.07亿美元。20世纪初美国的机器制造业产值已相当于欧洲各国产值总和的一半,并逐渐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

3. 迈入信息时代:新兴产业

发展促使人口向城市持续流动

20世纪中期,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1946年,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1969年,因特网在美国诞生,并逐渐演变为可链接不同计算机、终端、服务器等设备的互联网。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复杂数据计划问题,极大弥补了人类计算能力的短板,另一方面建立起跨越物理空间的现代信息通讯系统,增强了人类社会的紧密度。如今,信息通信、信息咨询、数字治理等新兴产业部门已成为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城市化进程还在持续推进。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一直保持持续的正增长,虽然近年来城镇人口增长率有所放缓,但仍高于美国、英国以及世界平均水平。2022年,日本城镇化率高达92%,英国和美国的城镇化率则在82-83%,中国的城镇化率则为64%,高出世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增长率(年增长率%)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二、智能时代中涌现的新兴技术与产业

1.智能时代下的四大新技术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数字化的四大版块,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具有融合的特质和趋势。从一个广义的人类智慧拟化的实体的视角看,它们是一个整体:物联网是这个实体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四肢;而大数据是这些触觉到的信息的汇集与存储;人工智能未来将是掌控这个实体的大脑;云计算可以看做是大脑指挥下的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并进行应用。

云计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应用现代化赋能全场景应用、全新的一云多芯技术架构、产品化自助式平台工程、云成本优化、系统稳定性保障、云原生安全等新技术层出不穷。

5G物联网提升了物联能力水平,更加突出了对大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等特性的支持,实现了更大连接、更广覆盖和更优体验,在家居、工业、能源、交通、城市管理等场景的应用初见成效。

数据已经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成为了第五大生产要素,大数据技术也不止在于数据量大的事实,进而围绕数字资产的保护与利用,发展数据采集、存取与处理、基础架构、统计分析等内容。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主要布局在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机器学习、智能语音以及虚拟/增强现实领域,其主要应用领域有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

2.新技术撬动产业的黄金赛道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迭代升级,新兴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同时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这一发展趋势有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人工智能领域呈现多样化,涵盖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在医疗领域,智能诊断系统和虚拟医生助手为医生提供了更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交通领域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优化城市交通流,提高了交通效率。智能算法和芯片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城市提供了自动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

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注重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工厂内部通过物联网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了制造效率。智能制造技术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减少能源消耗。智能制造的数字化管理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可追溯性,有助于质量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科技产业致力于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解决方案。城市逐渐采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轻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能源使用的智能监控和调度。这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降低了城市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三、“智城一体”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新路径

1.新加坡实施

“智慧国家2025”计划

新加坡非常强调整个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设计,也强调顶层设计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注重技术的统一以及规划的相互协调,来规范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把整个国家长远的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每个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新的体系。

数字政府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新加坡的数字政府主要提出三个核心理念:第一是通过数字政府促进社会各方的相互参与;第二是建设一个统一的政府平台,整合政府服务,不管后台的部门有多少,都需要解决好怎么来相互配合,怎么分享数据和权利这些关键问题;第三是共同创新,使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也是前二者的目的,为企业服务和有利于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为公民服务,创造公民的更大幸福感。

提出两个原则,一个是数字到底,一个是用心服务。数字到底,即政府各个部门尽量完全进行数字化。新加坡现在的数字政府已经把97%的公共服务进行了数字化。用心服务,即不能够把政府的服务简单地套上数字技术。这就需要回到原点,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最终的目的是打造一个温馨的社会,要用心去服务民众。

政府用数字政府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让公务员从各种繁琐的事件处理中解脱出来,余下的精力进而用心去体会民众的需求,用心去改善服务的质量,用心去制定更先进的、更好的公共政策。

2.北上广等多地抢抓

智能时代重大机遇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陆续出台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鼓励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同时这类新技术也逐步成为了智能时代的重要基础。

2023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高水平建设北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有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2年10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施行《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生活、城市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3年11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强调持续加快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加强技术与经济、社会、科学领域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典型应用场景。通过场景创新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迭代升级,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力,带动提升制造、医疗、教育、金融、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2023年5月,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同步发布首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积极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努力创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近日,成都市印发《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促进人工智能算法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能级提升、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

四、杭州顺应时代发展建设智慧之城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指出,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1.智慧城市迭代更新

智慧城市1.0,即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意念,集成城市的组成系统和服务,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智慧城市2.0,即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是指在智慧城市1.0基础上,打破城市条块管理的“管理墙”界限,破解城市管理机制体制障碍,实现城市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政府满意、公众满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2.0是由中国工程院智能城市课题组提出来的。

智慧城市3.0,即新型智慧城市(New-Intelligent City,即N-ICity)。它的核心理念是以智慧城市经济为重点,抓好两个结合:即产业的智慧化和智慧的产业化相结合;城市的智慧化和智慧的城市经济化相结合。这个核心理念归结到一点上,就是要打造一种全新的经济业态,即所谓的“智慧城市经济”,简称“智慧经济”。

智慧城市建设3.0与以往所提的智慧城市建设相比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以新一代(智慧)城域网为基础,推进物联网进家庭。第二,以智慧家庭为载体,形成商业模式。第三,以系统供应商为平台,输出整体解决方案。

2.杭州的四次产业升级进程

“第一次产业升级”是以“天堂硅谷”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与互联网经济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打造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电子商务中心”。

“第二次产业升级”是以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市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而实现了杭州经济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打造了“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第三次产业升级”是以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杭州经济总量最大的支柱产业,打造了“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第四次产业升级”是以智慧经济为载体的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杭州模式(包括商业模式),真正培育一个万亿级的智慧经济来支撑杭州经济新一轮的发展,最终实现杭州重新进位的目标。

杭州这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上是先天不足的“四无城市”,即无地矿资源、无港口资源、无政策资源、无项目资源。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历届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四次产业升级契机,实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395.67亿元到2023年的20059亿元的历史性飞跃,同年杭州城区总人口突破一千万,成为全国第十个超大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都要指向智慧经济。只要抓准了杭州新的比较优势,进而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构筑新的产业和经济优势,就完全有可能找到杭州“一招制胜”的“撒手锏”。

3.健全体制机制

发展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对杭州城市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杭州原有优势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努力寻找杭州智慧经济的新蓝海、新市场、新突破口,在以智慧城市经济为载体的智慧城市建设上“捷足先登”,回答技术革命与城市未来的发展之问:

一要完善全流程体制机制。组建“智慧经济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编制成体系的战略研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行动计划,建立城市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与智慧城市建设考核制度,推进“一区多园”发展模式,解决城市发展智慧经济“人地钱章”四有问题。

二要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系统供应商。顺应智慧经济OTO模式发展潮流,培育以智慧经济为主导、多层次融合的产业体系,建设成为立足城市、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设备、服务、管理、营运的系统供应商。使杭州成为基础设施最先进、技术水平最高、城市数据最开放、信息服务创新能力最强、智慧城市应用最普及、智慧产业最集聚的城市,为其他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杭州模式,特别是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为最终在中国实现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三要创新“案例教育+典型引路”的发展模式。重视以“知识中心”为代表的案例教育示范宣传功能,建立涵盖生产、生活、生态基础设施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立智慧城市领域成功企业产品的智慧应用展示平台,从而汇集优秀企业产品和方案向全国进行推介。建立智慧经济发展与智慧城市引领示范区。

四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智慧城市产业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建议重点打造世界级、国家级的智慧技术、智慧经济盛会。重视并鼓励企业“软硬结合”的发展战略,各城区、园区应注重构筑“软硬结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议调整优化各地专项资金安排结构,设立智慧城市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智慧城市领域智慧技术和智慧经济专项发展。大力实施专项人才工程,着力打造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依靠一流的人才兴办一流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王微,邓郁松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中国城市化2020~2050——影响、前景与战略[J].管理世界,2022,38(11):12-28.

[2]王国平.智慧城市3.0的杭州实践[R]. 2023-11-21.

[3]吴红辉.智慧城市实践总论[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460.

[4]黄经南,马灿,周俊.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冲击下城市空间变革趋势、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23,30(06):16-23+80.

[5]肖骁,谢晓萍,李京忠等.新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变革与转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08):1118-1129.

[6]顾清扬.智慧城市与智慧治理:新加坡案例[J].科技与金融,2022(Z1):17-22.

[7]深圳市人工智能协会.2023年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R].2023-03.

[8]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白皮书(2023年)[R].2023-07.

供稿:杨之颖、蓝佐坤

编辑:林玥玥

审核:方志明

投稿邮箱:urbanchina@vip.126.com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