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创客培育发展解析
  发布时间:2024-01-17 08:20   来源:城市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并作出具体部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创客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者和核心力量,将新思路、新技术、新业态带入乡村,转变乡村传统发展观念,助力农民掌握发展新技能,在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农创客的概念

农创客指的是年龄在45周岁以下,担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或拥有股权,具有创意理念、创新精神、创业热情的投身于现代农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运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以产品品牌建设、经营模式创新和新技术研发应用等路径进入农业产业,发展新业态、构建新模式、拓展新领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

二、农创客的类型

根据农创客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内生型” 人才,即农创客自身属性是属于当地百姓。“内生型”农创客根据常住地又分为两种:一是“居村型”创客,即生活工作均在当地的农村百姓,该类村民通过自身眼界、技能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成为农创客;二是“归乡型”农创客,其包括年轻大学生、企业家、创业者、务工族、乡绅等,因个人对于农村的情感和认同回归农村。

“引入型”人才,即农创客自身不是本村百姓,多为外地人员主动入驻、所在村落项目引入及出村后返村的人才。“引入型”人才根据资源要素的供应可分为融资投资人才和助力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此类人才成为农创客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创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便民政务服务政策还不够完善,缺乏农创客集聚发展平台,集聚效应微弱,项目信息鸿沟显著,各市场参与主体之间信息闭塞,地方创业服务环境营造力度不够,加之市场营销渠道尚未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尚未构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激活难度阻碍了农创客创业进度。

二是农创客创业基础薄弱。虽然农创客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但对于创业农业行业知识、创业技能等仍然不足,创业经验不足,农创客项目运营缺乏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专业人才、创新技术、运作平台等要素的缺失增加了创业难度和失败率。

三是农创客融资困难。农创客资金来源更多是通过银行贷款,而债务性融资一般周期较短,不能很好地匹配农业项目周期长、回报慢的特性,且大多数农创客以个人或家庭作坊的形式起步,经营规模较小,业务种类单一,经营的项目往往面临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服务农创客的金融成本高,正规的金融机构不愿意放贷。且农创客的资产相对有限,能提供的抵押资产严重不足。

四、相关建议

(一)多方搭建农创客创业孵化平台

一是构建农创客创业空间。围绕农创客创业涉及领域与行业特征,因地制宜打造农创客特色小镇、产业园、众创空间等各类集聚发展平台,配套建设“标准式”基础设施、“共享式”办公场所和“公寓式”居住条件,为农创客提供“拎包入住”的创业创新环境,通过空间+形式,推动各类资源在创业空间集聚,发挥集聚效应,将支持政策融入园区规划建设,使得入驻农创客均可享受创业补贴、租金减免等支持政策。

二是强化创客联盟共同体。要鼓励和支持农创客牵头,联合农技专家、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创投机构等主体组建多维度农创客联盟、专业合作社、产业农合联、区域产业联盟等共同体(联合会),构建“1+N”农创客孵化矩阵,引导周边农民互通互联、抱团发展,开展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采购、统一营销,走联合联动发展之路。依托农创客联盟共同体,加速农创客品牌塑造,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农业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三是搭建农创客信息综合平台。打造农创客数字信息综合平台,建立全周期的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打造数字农业未来场景。该平台可以融合创业信息交流、农创客信用查询、创业项目匹配、创业人才合作、创业经验分享等功能,通过平台打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创投机构、创业人才等关键环节,依托信息综合平台,大力支持农创客采用新技术、实施新模式、拓展新业态,着力打造农创客的专属品牌和区域品牌,推动现代农业新模式、标准化和品牌化经营。支持农创客推进数字化转型,努力在“点”上引技术、“线”上抓延伸、“面”上求突破,保证生产过程可追溯,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农创客创业帮扶力度

一是强化农创客涉农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社会咨询机构开展涉农创业服务,为创业人员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强化创前准备。

二是扩大农创客涉农产业支持领域。对科技创新、数字化发展、三产融合等项目给予优先立项,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健全对农创客的跟踪帮扶机制,定期走访,及时了解项目落地难题,并出台针对性措施破题;对每个创业项目建档立卡,实行项目动态管理,实时跟进服务,帮助农创客项目落地。推动农创客做大做强和做深做实。

三是完善农创客项目公共配套服务。农创园配套构建融行政审批、资金支持、技能培训、项目孵化、政策保障为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店小二式”的项目融资、申报审批等代办服务。

(三)拓宽农创客融资创新路径

一是推进创前融资服务构建。探索建立“政银农创保”一体化融资保险服务模式,打通政银数据壁垒,编制动态化农户资产负债表的方式实现标准化建档,通过推进信用信息建档覆盖维度、提高金融产品适配性、创新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实现“一企一策”精准触达。

二是开发精准农创客金融产品。根据农创客金融需求特点创新金融服务,开发针对农创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放宽信贷准入标准,延长信贷还款期限,为农创客提供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支持。

三是分类分级降低创业风险。要进一步探索农业预期收益、农产品价格等保险,进一步探索涉农创业的风险基金制度,分类分级完善保险分担机制,降低农创客创业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业损失。

四是充分挖掘乡村潜在价值。鼓励农创客以优质产品生产为抓手,充分挖掘乡土、乡情、乡韵的潜在价值,通过互联网+、生态+、创意+,融合休闲体验、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构建新服务业态,扩展了农业发展的增值空间。

(四)加大农创客群体培训支持

一是加强农创客创前辅导。为农创客牵线搭桥,打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交流渠道,精准开展农创客的业务指导,指导选择创业方向,强化项目规划,充分评估项目风险,提出可行性预案,提升创业项目的成功率。

二是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针对农创客群体特征和不同创业阶段,构建全周期的培训体系,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保持同农创客创业阶段相一致的培训阶段升级性,从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重点围绕农业行业知识、农业创业技能、创业生态构建等内容,提升培训内容与需求的匹配性和有效性。

三是强化导师帮带效应。政府牵头联合当地涉农院校和农业研究院,聘请优秀农创企业家为长期导师,定期开设线上线下“创业沙龙、田间微课堂”,强化专家技术赋能,加强优秀创客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开通咨询热线,以便能即时解答部分农创客面临的相关专业问题。

四是创新以赛代培模式。举办农创客创新创业大赛,将赛前培训、赛中指导与赛后跟踪一体化纳入农创客培训系统,通过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拓宽研发、市场等转化通道,深化培训理论与实践融合,发挥培训最大效能。

要推进乡村振兴再跃升,就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柔性引进人才,全面释放出乡村振兴人才“红利”,逐渐培育起“引领一方、带动一片、影响一批”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人才为引擎,激活地区发展内生动能,同时,要尽力为农创客破除发展瓶颈,激发农创客的创新创业活力,最大程度提升农创客的综合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政.浙江省农创客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2022(01):71-73.

[2]张香美.浙江农创客群体画像、创新路径与“共富”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6):74-77.

[3]王丽敏.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创客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山西农经,2022(24):61-63.

[4]贺学明,张剑锋,周海明.关于加快农创客培育的对策建议[J].新农村,2023(03):7-8.

[5] “引育留”培养农创客 打造“两个先行”乡村示范[J].浙江经济,2023(09):27.

审核:李飞孟

  作者:王乾坤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