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2021年,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目标,要通过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等全方位举措,促进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教育领域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陆续出台系列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划和战略,将教育数字化作为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也正式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热点,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变革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从内涵上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在数字化转换与升级的基础上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利用其优势促进教育系统结构与功能创变的一个过程。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帮助区域、学校管理者突破教育数据汇聚流转、治理方式变革的难点,帮助教师激活教育数据价值,赋能教学实践的痛点问题。与此同时,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提升教育效率的同时,也为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场域与生态界面。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转变和数字化升级 ,教育生态系统固有的复杂特性,加之数据融合、学校治理、数智决策的困难,也引发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潜在风险,并给教育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
二、无法回避的议题:
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当前数字化技术之于教育领域的发展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人们往往只能掌握相当有限的技术知识和信息,难以完全预估技术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潜在风险,但正是这些潜在的风险会决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前景和最终路向。
1.技术工具主义下的教育异化
在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等“人”是教育伦理主体,机器和设备等“物”是教育伦理客体,主客体之间有着明确而清晰的界限。由技术支撑的机器附属于人,只是作为提升教育效率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和学生能够遵照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对机器设备在教育领域的使用加以规制。但在数字信息时代,大数据、程序算法等数字化技术迭代呈几何倍数增长,机器与人的关系也由单项依附转变为双向共存,尤其在强人工智能的引领下,一些数字化技术设备已逐渐具备“类人”的思维,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与更新,强势冲击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以及两者的交互关系并逐步表现出脱离教育伦理客体范畴而演变为教育伦理类主体甚至教育伦理主体的趋势,人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另外,过于强调数字化技术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异化,造成学生学习自主性下降从而导致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丧失。尽管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采集与分析能力,可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定制资源,但若过于依赖数字技术,作为学习主体, 学生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易遭受挑战与威胁。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的应用为例,其可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相应的文字性材料,然而却无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久而久之,便会引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2.多元主体的数字化胜任力脱嵌
数字技术在教育场域的广泛应用势必引发知识传播及生产形态的变革,而作为技术使用者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行动主体数字素养的培育相对漫长,多元行动主体数字胜任力脱嵌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大增长。在教师层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下,许多学校引入了智慧课堂和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数字技术和具备数字素养,更需延伸至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而开展实质性的教育工作,对于长期以传统模式教学的教师而言,在使用智能导学系统等智能设备辅助教学时可能会存在胜任力不足的情况;在学生层面,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学生呈现了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为载体的数智化、情景化、生成化的全新学习场景,这对其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和自身数字技能的习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数字化素养教育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教学体系,在数字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价值观和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在家长层面,由于家庭在数字教育中承担着愈加重要的职能,数字胜任力也成为数字时代家长群体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内容,受限于空间场域、教育情境及家长数字化素养的不同,很难在短时间内能将自身的数字技术与家庭教育进行结合与转换,在数字教育开展的家庭场域上缺乏有效支持。
3.价值取向差异下的道德情感缺失
教育是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基础上,让学生获取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的特殊性社会实践活动。尽管可利用数字技术在虚拟交互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经验分享,但是师生主体之间的虚拟交 互依然存在道德情感缺失等伦理风险问题。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多来源于真实教育环境下人与人交互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之中,随着数字技术功能的智能化升级与使用的大范围拓展,虚拟现实融合的教学场景应用越来越多,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价值愈加凸现,使得人类交往的道德情感认知逐渐被技术逻辑所压制。
一方面,尽管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支撑下的虚拟教学环境已较为常见,并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效率。但数字技术支撑下的虚拟人机交互存在情境适用性问题,其在德育、美育、劳育等育人板块中的应用短板较为明显,甚至会出现数字技术的过度使用而导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本身演变为抽象的数字和符号,从而造成情感体验的消解。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虚拟化、泛在化、工具化特性使教师和学生等教育主体难以获得真实教育场景下的真实感、沉浸感等情感体验,长此以往,依赖于技术支持的情感交往将导致机器情感与人类真实情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加剧人机“单向度情感”的伦理困境。
三、规避与消解: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风险治理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的必然趋势,如何有效规避和消解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决定了未来数字教育发展的走向,同时也是实现教育与技术生态的多维度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议题。
1.重塑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地位
数字化转型期的技术异化会带来人的异化和教育的异化,如因人机界限模糊带来的主体性权力让渡和虚拟空间中的学习异化。由于人是教育的目的,数字化转型阶段的潜在风险治理应率先在价值层面作出变革,重新理解“人”在数字化发展阶段之于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不能仅仅将“人” 简单视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客体,而是需要认识到 “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主体性地位,进而重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指引。具体来看,首先要遵循“需求本位”而非“技术本位”对数字技术加以推广和应用,应当根据主体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字技术,而非盲目推广。其次,要充分认识到“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主体性作用,因为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有赖于主体行动,其更新与升级更有赖于研发者的知识创设和使用者的体验反馈。新发展阶段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正确理解“人”的主体性地位,并塑造教育主体与数字技术相匹配的数字素养,即需要推进“人”的数字化,使之与“物”的数字化相匹配,以此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多元主体的数字化素养
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教育形态、教学时空、教育流程及其中的主体关系。因此, 教师、学生、家长三个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数字化素养,在认知和态度层面拥抱技术带来的教育领域的变革。在教师层面,亟需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以系统地提升教师教育数字化素养。具体来讲,在职前培养阶段,应该深化师范生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利用新型技术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职后培训阶段,要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师培训内容,增加人工智能与课程教学等主题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内容,同时要加强培训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状态的评估,动态关注培训效果。在学生层面,培养学生数字时代的生存能力,以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挑战。应在数字技能传授基础上,优化数字教育课程设计,实现数字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形式的多样性和目标的综合性,以此提升数字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群体的数字综合素养。在家长层面,加强家长数字赋能,推动其转化为切实的家庭教育能力。具体而言,可以由学校开展线上、线下的“家长课堂”,加快提高家长群体的数字素养,将数字技能培训和家庭教育方式相结合,推动家庭和家长赋能数字化教育实践。
3.营造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数字文化氛围
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应用应摒弃技术至上的单向度价值指向,而应坚持技术与人文共存的价值追求。第一,要厘清教育主体权利的伦理界限与尺度,建立教育主体权利嬗变的风险监测体系。强化教师在智能化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 的责任意识,树立教师预防教育技术伦理风险的观念,同时建立覆盖本校教学全过程的教育主体权利嬗变风险监测体系,加强对教育主体权利实施的动态监测。第二,重塑技术助力情感体验与人文关怀的数字文化愿景。一方面要重审教育对人发展意义的本质追求,重视数字文化的人文影响力,推动教育技术发展回归教育本质,彰显技术“向善”的价值理念,更好地保障人类发展权益与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学习者与教育技术的友好共生。另一方面,要营造助力学生情感体验与具身认知的数字文化氛围,加强技术与数字文化环境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在技术辅助下亲身参与线上线下教学互动,通过具身性教育实践活动的混合式学习体验,打破数字时代虚拟空间、人机协同对于情感交互的桎梏,同时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批判性、创造性的教学实践课程中,充分发挥技术赋能多元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欣.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算法权力及其规制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01): 114-126.
[2]赵磊磊,赵玉洁,张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技术伦理观照与风险消解 [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 (12): 46-58.
[3]陈林.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功能、现实风险及优化路径 [J]. 当代教育论坛, 2023, (03): 1-10.
[4]陈良雨,段旭萍.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 (05): 74-79.
[5]肖银洁,吕宏山.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教学新形态的风险审视与纾解路向 [J]. 大学教育科学, 2023, (02): 24-32.
审核:方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