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运时代,杭州夜间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24-01-15 08:23   来源:城市怎么办

夜间经济是以城市空间为依托,发生在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以服务业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对带动经济增长、塑造社会空间、提升城市活力、彰显特色文化、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等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夜间经济,杭州占据先发优势。早在南宋时期,临安城就已经拥有发达的夜间经济。2003年,杭州结合西湖综保工程实施了西湖亮灯工程。2006年,发布了《杭州市夜间娱乐休闲生活发展报告》,提出构建“一心二廊六圈八街”的“1268”夜休闲空间战略结构,在全国率先发展夜间旅游休闲经济。经过20年的发展,杭州夜间经济日益繁荣,消费活力不断释放,据《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杭州荣登中国夜间经济繁荣度第一梯队。

进入后亚运时代,杭州如何充分发挥亚运会的综合效应和长尾效应,加强夜间经济顶层规划、完善夜间消费基础设施、突出夜间经济文化特色,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杭州夜间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不足,缺乏有效统筹规划

夜间经济是一项需要精耕细作的系统工程。英国伦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设立“夜间市长”、北京设立市、区、街道三级“城市掌灯人”、上海、济南设立“夜间区长”系统化建设、管理和运营夜经济。杭州虽然夜间经济起步较早,但缺少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未形成夜间经济综合管理专设机构和机制,政策延续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够,限制了杭州夜间经济发展规模。

2.消费业态单一,空间载体有待完善

杭州夜间经济多以餐饮、购物、KTV 和酒吧等传统业态为主,文化、体育、演艺、康养等具有潜力和口碑的新兴业态尚未得到良好发展,业态单一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现有空间载体主要集中在主城区、西湖景区周边,受制于空间不足、流量过大,消费体验感较差。

3.文化特色不足,夜间经济IP尚未形成

北京的“夜京城”、上海的“夜生活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长沙的“越夜越长沙”等,成功之处在于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夜间经济,打造差异化的消费热点。杭州夜间经济产品模仿化、从众化、商业化现象严重,河坊街、南宋御街等历史街区,业态杂乱。夜间经济IP特色不突出,未能充分体现杭州西湖文化、运河文化特别是宋韵文化的人文内涵。

4.治理难度大,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在国家政策倡导下,夜间经济蓬勃发展,但也衍生出如占道经营、交通拥挤、噪声污染等问题。杭州相继出台了夜间经济治理相关政策,设置暗夜保护区、规范商业外摆、开通夜间商场交通专线等,但是在多部门联防联控、市场监管引导、公共服务品质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杭州夜间经济发展建议

1.“建设”与“管理”相结合,探索夜间经济管理体系

夜间经济繁荣依赖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更是城市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1)整体规划、系统施策。在充分考虑自身城市定位特性、区域交通、商业配套、人口结构、消费水平等因素基础上,系统编制夜间经济专项发展规划,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商共建、合力推进。

(2)实体化运作、精细化管理。成立夜间经济统筹协调工作组,抽调商务、城管、交通、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人员共同组建夜间服务管理中心,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夜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使夜间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3)数字监管、行业自洽。借鉴上海“商家自治委员会”“夜间经济联盟”的做法,成立夜间商圈、街道、综合体、社区自治组织,调动商家主观能动性,协调不同管理主体利益,联合进行夜间巡逻、事件处理,创造共同价值。

2.“空间”与“内容”相结合,引领夜间消费新模式

基于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打造夜地标、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可以快速吸引消费者眼球,但是真正能促成夜间消费、形成夜间经济口碑的关键还在于内容。

(1)培育消费供给主体。引导资本进入文旅、体育、教育、影视、娱乐等“高文化、高口碑、高参与”的夜间消费重点领域,培育更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又体现杭州特色的消费新业态。

(2)创新“老字号”。杭州拥有胡庆余堂、王星记、张小泉等177家“老字号”企业,是夜间实体消费的主力军,应重点加大对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支持老字号进街区、进商圈、进综合体,举办老字号文化创意活动和体验活动,创作富含时尚元素、符合国潮消费需求的产品,把老字号打造成夜间消费的“新网红”。

(3)丰富消费业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发展夜间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共享消费等新方式,丰富夜间经济业态模式,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

3.“硬设施”与“软文化”相结合,打造夜间经济文化标识

夜间经济的发展,除了要具备完善的交通、照明、场地等“硬条件”,文化消费作为夜间经济的“软配置”也同样重要。

(1)打造宋韵文化IP。深入挖掘宋韵文化内涵,从文学艺术、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建筑宗教等方面提炼宋韵的核心特征的文化符号,如宋代宵夜、“瓦子”夜市、宋词乐舞等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夜间经济业态,引进培育沉浸式宋代话剧、戏曲、文学等夜间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宋韵文化IP。

(2)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品质。围绕历史街区功能定位,丰富南宋皇城、太庙、南宋御街、清河坊、二十三坊等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引进大型连锁品牌、老字号、非遗、文博等优质文化业态,全面提升街区业态品质。依托上城区德寿宫遗址、南宋官窑、八卦田遗址等历史遗迹,打造文创“爆款产品”。

(3)推出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围绕杭州古琴艺术、余杭滚灯、小热昏、江南丝竹、摊簧、杭州评话、武林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创作一批接地气、更亲民的文化产品。推动影院、剧场、书店、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场馆夜间开放。

4.“政府引导”与“市场引流”相结合,推动夜间经济创新发展

夜间经济的空间布局、业态规划、政策扶持离不开政府引导,但真正繁荣夜间经济、促进夜间消费的关键还是靠市场流量以及流量的后续转化和变现。

(1)通过平台引流。“线上种草—线下打卡—引流消费”新模式已成为城市提升吸引力、促进消费的普遍做法。建议杭州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开发多种类型的夜间打卡地,借助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全民喜好的新媒体平台传播,短时间内实现裂变式的推广宣传,形成线上生活方式“种草”与线下消费“拔草”相互促进的正循环。

(2)通过大事件引流。杭州近年来举办的仲夏夜嘉年华、奇妙夜系列活动,不仅创造了消费新流量,也是对杭州传统文化的全新展示。建议围绕杭州茶文化、佛教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等挖掘创造全年不间断的,可观、可感、可体验、可消费的节事庆典,定能形成一个个消费高潮,助推杭州不断“出圈”。

(3)通过“人”引流。脱口秀剧场、音乐展演空间等新业态已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社交互动新生活方式,建议不断挖掘“Z世代”消费者的需求,描绘消费者画像,精准提供可供年轻人消费的产品。借助导游、名人、网红影响力,通过直播推介和活动组织,聚集人气,拉动杭州夜间经济发展。

【本文为“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浙江省休闲学会课题《后亚运时代杭州文化赋能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成果(编号23CSX10)”】

【参考文献】

[1] 杭州市商务局印发关于打造“不夜天堂·乐购杭州”的实施方案的通知[R]. 2023-06-22.

[2]毛中根,龙燕妮,叶胥.夜间经济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20(02):103-116.

[3] 王璐,赖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39(07):829-834.

[4]赵迎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22(02):102-109.

[5]聂小莉. 关于提升杭州市夜间经济发展能级的对策建议[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23(14):172-174.

审核:蔡峻

  作者:商文芳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