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4-01-05 08:23   来源:城市怎么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优质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加,围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顶层制度设计不断强化,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搭建了“四梁八柱”,指明了工作方向。与此同时,地方探索也在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产权界定、调查监测、价值核算、经营开发、市场交易等环节的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涌现出大量富有特色的“两山”转化实践模式。

一、实践案例

国外案例

1.湿地补偿银行

湿地补偿银行是借助市场机制手段使用较低成本达到湿地保护的目的,本质上是采用补偿手段,敦促土地开发商对自身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补偿和付费的过程。2010年以来,美国的湿地银行业务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2016年交易总量达到36亿美元,每年吸引30-40亿美元的私人资金投入到基金和企业中开展湿地银行业务,并为投资者提供10%-20%的年度收益,以及为地方政府带来长期稳定的财产税收入。现如今,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缓解银行列为优先甚至是首选的补偿模式。

2.水质交易

水质交易和水权交易是流域治理领域最主要的交易模式,是排放权总量交易机制的主要应用形式。美国的水质交易自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出现并持续发展,水质交易涉及到各流域的水源污染许可的交易,这类交易通常关联的是点源污染方和非点源污染方。美国环保署通过资助多个试点研究项目后,于2003年公布了最终的水质交易政策。目前,美国地区的水质交易的规模和数量持续扩大,截至2013年,水质交易额已经达到1070万美元。

国内探索

1.生态补偿

鄂州市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生态价值工程,在生态价值计量、生态补偿、生态资产融资、生态价值目标考核等方面开展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开展自然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生态价值核算后,以此为依据进行各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补偿。从2016年至2021年,因溢出生态服务价值,梁子湖区共获得鄂州市及其他区的生态补偿资金2.4亿元,主要用于农村污水处理、环湖水源涵养林带建设、水生植被修复、沿湖岸线整治等生态保护修复,不断夯实生态基础。

2.碳汇交易

碳汇交易作为碳交易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可以改善林业交易融资环境,另一方面能够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结合。2021年3月,三明市探索构建林业“碳票”制度,采用“森林年净固碳量”作为碳中和目标下衡量森林碳汇能力的基础,对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量签发林业碳票(单位为吨,以二氧化碳当量衡量),并享有交易、质押、兑现等功能,鼓励在三明市举办的赛事演出等大中型活动,优先购买林业碳票以抵消其碳排放量,以此推动林业碳汇的价值实现。

3.绿色基金

绿色基金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中资金来源最广泛的融资方式之一,主要来源于生态产业基金、担保资金、各类生态产品基金等,绿色基金运行的方式主要依靠PPP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从而达到推动绿色投融资的目的。浙江衢州市政府出资3亿元产业基金吸引到12.5亿社会资本,用以发展区域生态产业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之一。

二、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涉及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资源确权、价值核算、市场开发、生态补偿和金融支持等多个环节,各地资源禀赋、治理能力、技术支撑和考核导向等存在显著差异,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特质成为深入开展“两山”转化实践的现实制约,也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带来了种种难题。

各方认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度量标准

截止目前,已有近20个省市发布了相关标准,虽整体都在采用物质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三分法”,但其包含的科目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尤其是在文化服务上仍存在比较大的认识差异,因此导致各地的核算结果普遍存在着精确性低、重复性差以及主观性强等缺陷,在实际应用上仍然存在局限性,难以发挥出类似GDP在经济领域的“指挥棒”作用。

核算结果应用不足,价值实现进展缓慢

如生态产品总值(简称GEP)核算成果在规划、考核、决策等方面尚未形成真正的硬约束和倒逼或引导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在丽水、抚州、安吉等地开展了以生态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权益交易、生态补偿等模式为主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但整体来看,由于产业水平偏低、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配套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等种种原因,生态产品“小散弱”的局面未根本改变。由“绿水青山”转化的“金山银山”怎么体现、体现多少,还不十分明确,GEP核算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参考价值。

模式路径趋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尚不充分

从前面的案例不难看出,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都基本遵循“破坏者补偿,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受损受限者得偿”原则,但在这个过程中生态产品开发经营仍面临供需对接不精准、价值实现模式不丰富、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不充分等问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明显,不同的模式究其根本大多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或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来实现。

三、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机制的意见建议

一是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理论研究,跟踪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展和实践做法,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体系,明晰生态产品内涵外延、价值来源、理论基础、重大关系等基本问题,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完善技术体系。开展生态产品调查监测评价和统一确权登记,清晰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主体和边界,探索研究自然资源调查与生态产品信息普查相衔接的技术方法。按照“可靠指标、成熟方法、有效数据”的原则,综合考虑实用性、连续性和基层可推广性,研究制定全国统一尺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三是推进模式创新。鼓励搭建“生态银行”等自然资源资产运营管理平台,集中自然资源资产并开展整体运营,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积极探索并创新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和生态补偿等价值实现模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激发公众、企业和公益组织参与生态产品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积极性。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针对不同主体功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地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配套政策。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协调、高效联动的运行机制。创新土地等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政策,依法依规探索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供地政策和多元化供地方式。推动生态修复成本内部化,探索附带生态保护修复条件的供地等土地资产配置方式。

【参考文献】

[1]孙博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五难”问题及优化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04):87-97.DOI:10.16240/j.cnki.1002-3976.2023.04.017

[2]张林波,陈鑫,梁田等.我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J].环境科学研究,2023,36(04):743-756.DOI:10.13198/j.issn.1001-6929.2023.02.01

[3]靳诚,陆玉麒.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21,41(10):207-213.DOI:10.15957/j.cnki.jjdl.2021.10.023

[4]张林波,虞慧怡,郝超志等.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模式与路径[J].环境科学研究,2021,34(06):1407-1416.DOI:10.13198/j.issn.1001-6929.2021.01.01

[5]王金南,王志凯,刘桂环等.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理论与发展框架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04):5-13.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1.04.005

审核:毛燕武

  作者:李致远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