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是指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的城市。从行政区划看,历史文化名城并非一定是“市”,也可能是“县”或“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在传统保护的基础上,更多地倾向于更新与利用,在保护历史的同时发展历史。截至2023年10月,国务院已将143座城市(含市、县和区)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是指适宜居住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
同济大学数智生活实验室团队综合考虑名城的宜居性和保护开发情况,选取了名城、安全、生态、景观、气候、交通、生活、住宿、人文、健康等十项指标类型,采用数据量化手段,在公共数据平台及社交媒体上采集各名城的多模态数据,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结合专家分类评价计算出14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居性评分,得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得分排名前五分别是苏州、杭州、广州、成都、西安。同时,基于高斯模型对143个样本十个维度的评价数据进行聚类,挖掘出五种名城类型,得出古韵名城类有扬州、洛阳、遵义、绍兴、开封、昆明、景德镇、长沙、泉州、徐州。
扬州的气候湿润宜人、历史底蕴丰厚,生活舒适。扬州位于长江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扬州古称江都,拥有丰富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早在春秋时就有苗族人聚居于此,后为吴楚争夺要地。隋朝大运河开凿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经济壮大。扬州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设市、第一个设立州府的城市。607 年隋朝设市并升格为扬州,开创先河。此后一千多年历史里,扬州一直作为地级行政中心沿用至今。唐宋扬州已成为华东重要经济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突破百万,被誉为“东方第一大都会”。古城墙、瘦西湖、个园、何园、东关街无处不体现扬州的历史沉淀。扬州有五家三甲医院,人均床位相对不高,医疗健康资源建设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城市的宜居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不例外。历史文化名城既是保护对象,也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区域。历史文化名城不但要实现风貌保护,也要关注并改善城市的宜居性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人们因城市的各方面发展情况选择一座城市,人们的选择也会影响城 市的经济活力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观念,可以从包容、联系、粘性、魅力、自由、参与六个角度提高吸引全球居民、游客、研发投资与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全面增强城市吸引力。
包容——城市中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均等性,是建设和谐稳定城市的重要出发点。
联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亲近程度,即“人情 味”,是衡量城市宜居度的重要标准。
粘性——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 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
魅力——城市所具有的吸引力,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自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创新人群的发展空间。
参与——公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是城市维持高效运转的重 要动力。
历史文化名城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如古建筑、古街区、古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应该充分发挥其价值,将其作为城市的特色和符号,塑造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品牌。同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施古城更新、历史建筑修缮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工程,铸就宜居的古韵名城。
【参考文献】
1.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社会学问题.2006,2.
2.张文忠.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地理研究.2016,2.
3.202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度排行榜.同济大学数智生活实验室.2023,11.
4.从宜居到可爱:让城市更加人性化.德勤洞察.2022,5.
注:以上内容转载自相关学术研究论文、报告,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以上内容转载自相关学术
审核:施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