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化街区调研手记(上)
  发布时间:2023-12-12 08:39   来源:城市怎么办

上海的基层治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群众民主意识较强、社区自治程度较高、各类社会组织多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自2015年起,上海取消对街道招商引资的考核,提出街道党工委应在各类基层组织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划定八项职能:加强党的建设、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维护社区平安。此后,街道专注于治理和服务工作,基层治理日益精细化。

为推进余杭区仓前街道国际化街区发展、更好建设“杭州新中心”,11月22日至11月23日,仓前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携党建办相关工作人员、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中国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城规院相关研究人员一行,先后在上海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古北国际社区和愚园路国际街区开展考察。此次调研重点在于深入了解上海社区专业化运营机构的改造和治理方法,更好地学习上海街道街区管理的先进经验。

新华路街道的居民自治实践 

基本情况

新华路街道位于长宁区,地处上海内环,辖区面积小、人口稠密、区划细致。辖区面积共2.2平方公里,下辖17个居委会,常住人口约6.7万。街道地域性质多元,有历史街区和古建筑、老公房小区,也有高档商品房小区、文化及办公园区等;街道居民结构丰富,涵盖老上海、青年创客、国际友人等各类身份、各年龄段居民。2019年,新华路街道成为上海第一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试点社区。

多年前,街道内从事城市规划、社会学的几位居民自发参与到小区微改造工程中,得到了街道领导和自治办的支持。2018年,5位居民作为发起人成立NGO(非政府组织)大鱼营造,致力于以公益形式提升公共服务,并实现良性运营。大鱼营造逐步发展为有30至50名成员,组织参与人达数百名的成熟社会组织。2021年初,新华路街道牵头,建立起了一种政府、园区所属企业、NGO社会组织联合的多方合作机制,力求化解街道中心位置(345弄堂)治理难题,上海第一个综合性的社区营造中心——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应运而生。

亮点做法

1.从“难点切入”到“主动退出”,打造社区内在“生态圈”。大鱼营造认为,社区运营的关键,是让社区中的利益主体如居民、商户等,能够认识并感受到在社区中的主体身份,并自发参与到社区的联协共建中去。具体来说,他们首先经过调研,针对社区痛点综合施策,开展少量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活动,激发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思考;下一步,他们每年鼓励居民发起议题,并对优质项目给予小额资金,鼓励发起人自行开展试点;最后,对少数受居民支持、能够持续运营的项目进行长期合作和支持。这样踏实经营多年之后,社区居民逐渐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缺少参与到主动参与、深度参与,激发出本地力量最大合力。这时,成熟的自治体系逐渐形成,一些小的社会组织成功孵化,一开始介入的外部力量就可以主动退出,让社区自行发展良性生态。

2.从“小额支持”到“多方输入”,建设社区良性“资金池”。几年前的初始阶段,NGO发起人主要依赖于政府和开发商支持;现在,居民自治的资金来源有街道办事处、公益基金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同时注重自身运营发展。据大鱼营造粗略估计,目前经费有47%来源于自身活动运营,比如活动报名费、参观讲解费、工位租赁等;有20%来源于社区基金会支持,基金会主要有商户、开发商赞助等;19%来源于政府支持;14%来源于义卖公募捐款。成功的实践让更多方面愿意加大投资和支持。比如万科开发商希望社区能够通过微改造提升名气,愿意持续给予支持;社区自主开办《新华录》杂志,专访做特色服饰的老店主,老店主马上买了几千本杂志用于宣传;残障人士、环保人士发起的项目,获得了联合国30万元支持等等。

优秀案例

1.人人都是艺术家:“一平米”行动

“一平米”行动,指在1平米范围内就可以开展的社区公益活动,是社区项目的前期试点池。“一平米”行动由居民个人或联合发起议题,并在街道、社区、导师、大众代表共同评审下汇报分享,最终每年选出约10个项目,由街道提供资金支持,每个方案平均预算为5000元。由于是居民自主提出,往往能反映社区的真实痛难点或居民真实需要。“一平米”行动会孕育出少数很成功的项目,后续会继续投入2万元资金支持,政府授予项目发起人“人文营造师”的称号,并有可能将项目纳入城市规划的“15分钟”生活圈。

“一平米”行动内容多样,如居民A观察到社区养犬比例很高,但多数店面限制宠物进入,狗不被拴好极易引发矛盾,因此和设计师合作讨论,完成议题《闪闪发光的栓狗柱》,将栓狗柱设置在一些店面门口。后来,一些咖啡店门口经常拴着好几只狗,狗的主人们就坐在里面一起喝咖啡聊天。居民B是一位艺术家,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艺术家的天赋,也有展示自我的需要。于是在小区墙面上开辟了一小块橱窗,每几天更换展示居民提供给他的物品,有特色服装、绘画、古物等等,并同时在网站上传图片。后来橱窗的展品已经排到了一个多月后,希望展示艺术品的居民远超过大家预想。

2.人人都是体验官:“做一天新华人”

“做一天新华人”是新华路街道举办的大型活动,通过新华居民票选,形成“最新华”的若干主题路线,与商家及点位配合,邀请居民抽取社区角色、选取主题路线、走街参访观察体验,最后组织体验官分组分享,同时推出走街工具包周边——“做一天新华人”生活圈主题地图(全套六张,包括美食圈、亲子圈、夜生活圈、乐活圈、可持续圈、宠物圈)。比如他们将新华社区比喻为生态多样的森林,玩家们会化身为不同的角色,热爱美食的熊猫、带娃的袋鼠、夜间出没的猫头鹰等,与街坊发起的美好行动、热心店家等建立联结并完成任务挑战。

通过这项活动,邀请居民体验真实的社区生活场景,可以拉近社区居民和商户、公益项目的距离,进一步宣传街区魅力点位,增强居民对本地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并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共创行动的热情。

古北国际社区的运营管理模式 

一、基本情况

古北国际社区位于闵行区中环路边,以高档住宅区为主,外籍人口和国内富豪众多,被称作“上海第一富人区”。1995年时,这里是上海仅有的涉外居住区,几乎成了外籍人士的第二故乡。古北社区的中心是黄金城道步行街,因道路两旁的银杏黄叶得名。在大鱼营造介入经营前,步行街较为冷清,物业不允许街头艺人、小商店进入,也没有对居民友好的公共空间。

同时,古北国际社区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2019年,习总书记考察古北市民中心,让这里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在这个重要节点,2020年大鱼营造成为古北社区的运营商,基于这个重大理念和前期在新华路街道的成功经验,开展了一系列改造计划。

二、亮点做法

1.建立提案审议和经费协商机制,“皆大欢喜”方可持续。古北国际街区延续了新华路街道“居民或商户提案、多方给予支持”的思路,同时为保障各方都能长期合作,提出“Knock! Knock!”提案行动计划,建立了提案专家评审会和提案决议会等制度。首先,社区会提出年度重点方向供居民参考,然后召开评审及决议会,由居民发表观点,邀请提案利益相关方进行投票,按“在地性、公共性、创新性、可持续性、落地性”五大标准考量,多数同意才可以通过提案。早期是商铺代表、物业代表和业委会一共3票,后来逐渐完善,加入街道、运营单位、弄堂代表等,同时街道和居委会有一票否决权。不同提案的受益人群不尽相同,会议上也会对通过的提案如何给经费支持进行讨论,不受益的方面可以少出或不出经费。通过这项制度,各方面对提案是否通过具有决定权,一方面,可以放心让居民大胆提议;另一方面,也能让各方都受益的优秀点子脱颖而出。

2.打响人文特色和友好社区品牌,“软动员”深入群众。据大鱼营造介绍,运营古北国际社区政府出资约300万元,其中有一半用于软件项目,比如运营和活动补贴等。为了鼓励商户、居民和其他机构参与到公共活动中,古北社区充分挖掘各方需求,因人施策。对于商户,组建友好街区“商户联盟”,为自愿加入的商户授予街区专属的“黄金银杏叶”LOGO,并标记在张贴出来的《街区友好地图》内宣传,同时友好商户要在各类活动上给予一定支持;对于居民,不仅可以发起提案、参与活动,也可以通过微博@上海长宁为优秀提案投票,投票结果会对评审会产生影响;对于社群,通过申请、审核、发布活动等流程,可以使用社区的公共空间小屋,活动将制成月历并在各类平台上宣传;对于社区特色人群,大鱼营造和社区的联合主理人会通过走访调查来挖掘人物故事,将故事融入到社区文化中去,比如在咖啡馆张贴照片、在杂志里撰写专访等。

三、优秀案例

1.与花店合作:步行街中央的特色走廊

社区居民“大地”观察到步行街旁的道路上总是有外卖电动车乱停,于是规划了一个小型的港湾式驻车场,同时设计了弯曲的走廊防止非机动车骑行进入。为优化走廊治理,古北社区与花店合作,在这条走廊上安置座椅、小书桌等公共设施并向公众开放,由花店负责走廊的保洁和整修。一方面,花店提高了人气,乐于参与并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这条走廊有了鲜花装饰和细心清洁,马上成为了居民喜爱的休闲地点。

2.与咖啡馆合作:埋藏在都市的人物趣事

咖啡馆是居民休闲聊天的地方,对于咖啡馆来说,有一个创意又温馨的环境十分重要。古北国际社区与咖啡馆友好商户合作,请居民自己报名或亲友举荐,将个人照片和介绍放在咖啡馆内,每4天更换一次。活动发起后,报名十分踊跃。一方面,咖啡店与社区有了更深的融合,居民也会更有归属感;另一方面,被宣传的居民往往带着朋友来咖啡馆消费,提升了咖啡店收入。(未完待续)

审核:邵 莹

  作者:付冰冰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