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山村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发布时间:2023-11-30 08:53   来源:城市怎么办

青山村位于杭州西北部,古镇黄湖的东北面,总面积15.6平方公里,人口2662人,森林覆盖率达79.9%。截止2022年,青山村集体收入达到77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89万元,相继获评浙江省未来乡村、浙江省美育示范村、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等荣誉。青山村案例先后入选2021年度国家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2年度省自然资源系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名单和2023年度杭州市第三批共同富裕试点。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水源治理

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毛竹加工业的发展,村民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造成水库氮磷超标等面源污染。2014年,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选择水源地保护项目时关注到了青山村。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在青山村项目的负责人张海江进驻村庄,开展水源治理工作。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万向信托等合作伙伴,组建了“善水基金”信托,用于支持青山村水源地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开启了青山村的绿色发展之路。

第二阶段:社群集聚

优美的自然环境、邻近杭州城区的交通区位是吸引新村民入驻的先天优势。2017年,张海江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吸引张雷设计团队共30多名设计师进驻青山村。张雷团队将村里只残存骨架的废弃礼堂进行了保护性改造,打造为融设计图书馆,既是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游客的文旅目的地,也是工艺与材料展示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了全国各地、各民族传统材料上千件,并持续开展生态环保材料及传统手工艺的主题研究,搭建了设计师与传统手工艺匠人合作创作的一个开放平台。之后,又相继吸引了一批以设计师、公益志愿者、手工艺人等为主体的国内外乡创人才队伍,成为青山村的新村民,开启了艺术设计赋能的绿色发展之路。

第三阶段:多元业态

在扎根青山村后,张海江和张雷团队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引导,帮助村民升级和销售农产品,村民参与其中的内生动力得到提升。在建筑师的参与下,青山村访客中心、青山村文化礼堂、生态大草坪公园等一批极具艺术感的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相继落成。文艺行走在绿水青山间,成为访客的打卡热点。短短几年时间里,青山村引进各类业态近30家,增加就业岗位近300个,吸引回乡创业青年50多人。大批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进入青山,创新创业项目迅速落地,青山村形成了艺术与生态结合的文旅产业。

主要做法

1

组建“善水基金”信托

建立多方参与、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2015年,TNC联合万向信托等合作伙伴,组建了“善水基金”信托并获得33万元的资金捐赠,用于支持青山村水源地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第一个信托期为2016—2021年。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水基金(Water Fund)运行模式,“善水基金”信托建立了由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运行结构和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如下图。

“善水基金”信托运行结构图

1.当地村民可以作为投资人并与“善水基金”签署信托合同,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以财产权信托的方式,委托给“善水基金”集中管理(评估后确定其份额)。村民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两重变化:一是从单纯的生产者变为生态保护者,为弥补因为保护生态环境、放弃土地种植所造成的损失,村民每年可以从“善水基金”获得120%的生态补偿金;二是作为信托的投资者,签订信托合同的村民可以在信托结束后按照份额参与分红。2.其他机构、企业或公众个人也可以通过投资或者捐赠的形式参与信托。如果选择捐赠,其资产及所获得的分红将被永久存续(相当于公益投资);如果选择投资,无论是投入资产还是资金,都将按照资产评估价或出资额认定其信托份额,最后在信托结束之后按份额参与分红。3.组建决策委员会,由委托人代表(村民、企业、个人投资者等)、TNC和受托人代表(万向信托)组成,各方对资金使用、林地管理等重大决策拥有平等的投票权。为保证信托的公益性和所有决策符合生态保护目标,TNC拥有“一票否决权”,并作为信托的顾问,负责提供水源地保护模式设计、林地管理的专业化方案,以及评估保护效果、协调和整合公益资源等。4.成立市场经营主体,“善水基金”2015年出资10万元成立“水酷”公司,作为产业开发和市场运营的主体,依托于水源地下游生态产业收益的10%的资金反哺,用于支付信托的日常运营费用、村民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生态补偿金、信托到期后的分红和水源地的日常保护管理费用等,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2

突出生态环保和美学设计

打造绿色环境、文艺风貌与青年服务

在当地政府和青山村的支持下,“善水基金”信托按规定流转了水源地汇水区内化肥和农药施用最为集中、对水质影响最大的500亩毛竹林地(涉及43户村民)。通过治理,龙坞水库长期保持在I类水质标准。同时,通过新村民的加入、政府的引导,逐步带领村民基于自然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村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此外,通过艺术设计赋能,按照就地取材、物尽其用、有限干预的理念,形成了打造“传统之上的未来”的美学共识,村庄整体环境得到极大提升。此外,政府积极实施公共交通、村庄路网、生态步道、电力上改下、5G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访客中心、足球场、生态公园、青山崝登山健身步道等公共配套项目,从而满足当下年轻人的需求。

3

建立“青山同心荟”等议事机制

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型治理体系

余杭区委统战部和黄湖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黄湖镇青山村成立“青山同心荟”,建立“青山同心荟”班子成员列席镇、村委重要会议制度,不定期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区、镇、村三级“青山融智”协商论坛,围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文化公益、产业导入等方面展开面对面协商议事。建立“村民义务日”活动机制,通过“善美青山”小程序发布议题征集,将“乡村议事会”确定的协商事项,形成“新村民、老村民、村委”多主体参与的议事机制,探索“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来做”转化。成立余杭区首个未来乡村社区基金会“善美基金”,建立由村委、乡贤、新老代表等组成的基金理事会,支持绿色金融、产业导流、扶贫助困、生态保护等村庄公益项目。建设“善美青山”应用场景,创新建立由信用分、贡献分组成的双积分体系。此外,余杭区与黄湖镇制定出台未来乡村人才评定政策、搭建人才贡献度评价体系,对符合村庄发展、经评审入驻的创新项目给予房租补贴、活动补助、社保返还等优惠政策,从而为新村民提供服务保障,留住突出贡献人才。

4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

构建水源地保护与乡村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开展水源地保护、生态保护补偿的同时,青山村和“善水基金”信托努力探索一种比毛竹林粗放经营获益更高、又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引入各方资源开展多元化项目开发。生态+文创,建立设计师开发设计、手工艺人技能指导、村民参与制作、强村公司电商销售的共富产业链条,打造出富有青山特色的文创产品组合。生态+旅游,开发各类生态体验项目、节庆活动,搭建“自然好邻居”产业平台,将青山村民培训成为讲解员、生态活动组织者、民宿服务者等,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增收。

青山村的发展是“因城(杭州大市场)而兴”“因人(新村民)而强”、“因治(开放的治理体系)而久”。

审核:李飞孟

  作者:姜圣华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