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双城暨大湾区都市文化研究”博士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21 09:50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23年11月18日,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 由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城市学博士后研究基地协办的主题为“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历史、文化在现代城市的交织”的第六届“双城暨大湾区都市文化研究”博士论坛在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胜利召开。

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财经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大深研院-前海建设集团、深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专家、青年学者、博士后、博士等近40名研究中坚力量和学术新锐。

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主任王晓葵教授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研究三处负责人回顾都市文化论坛的起源,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校长周永明教授与已故浙江大学潘立勇教授共同发起,杭、深两地克服了重重困难连续举办了六届学术会议,不仅为两地的年轻人搭建了成长的平台,也为两座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城市互动搭建一个桥梁。无论是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城市研究的高水平推进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的超越,需要不断的交流才能不断的提升,都市文化论坛正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周永明教授谈及六届都市文化论坛能够坚持下来,依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从天时角度,中国正在经历过去三十年包括现在依然在经历的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从地利讲,深圳、杭州和大湾区是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当中非常有特点的地域。从人和考量,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三股力量抱成一团,我们有信心这个论坛可以持续办下去,并且依靠与会青年才俊的力量,将该论坛办成一个有影响力、有学术品牌能力的论坛。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研究三处毛燕武处长、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校长周永明教授发表了主旨演讲。毛燕武处长《大事件营销与城市能级提升—以杭州为例 》认为在全球竞争时代,大事件营销已经成为城市政府实现增长策略的重要工具。“盛会落幕,城市起步”“办好一次会,建好一座城。”一次世界级的峰会(赛事、会展),将对一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发生巨大影响。杭州借助G20、亚运会的契机,从浙江的杭州、中国的杭州,到世界的杭州,这座城市的“蝶变”正加速进行。同时,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激发了杭州的文化创造力和多元融合,促进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科技等多元文化的融合,彰显了体育和文化融合的别样精彩,也展现了杭州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校长周永明教授《上海城市精英的社会动员:以中华国民拒毒会为例》以上海精英在1924年设立的中华国民拒毒会为切入点,展示应对国内和国际鸦片问题时成长中的中国民间社会的一次尝试,以及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上的动员力量。中华国民拒毒会的领导权由上海政界、商界、文化界以及宗教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分担。上海的精英享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他们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与政治、金融、文化圈以及外国传教士联系紧密。拒毒会掌握的丰富的资源使得它可以将大众动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让自己迅速成为中国一个强势的主流禁毒团体。拒毒会对现代动员和宣传手法的熟练掌握使得它能够在国内外舞台上施展影响力。借助禁烟话语霸权形成的公共领域空间,拒毒会拥有一张有力的保护伞躲避来自国家政治权力的攻击,在日益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活动达十数年。

大会共设六个分会场,每场汇报设置15分钟发言,25分钟评议时间。演讲嘉宾分别就数字乡村、旅游与文化生态;环境、历史与城市理论;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与数字文化;城市人口、政策规划与城市国际化;建筑、大数据与城市遗产;历史、考古与地方认同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也在自由提问环节对相关研究提出问题,分享看法,交流意见。

分会场1

数字乡村、旅游与文化生态

本场会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何国平教授主持。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客座研究员、副教授沈费伟提出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应结合不同乡村类型的发展需求,选择与当地发展适应、相匹配的特色型发展模式。未来数字乡村建设应秉持以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通过增强制度建设系统性、聚焦个性化场景开发、营造适配性文化氛围、倡导因地制宜型规划来实现数字乡村的特色型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纾解数字乡村标准化治理带来的困境,最终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目标。温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汪振汉以中国大运河为例,探寻国家文化公园的创新路径,其认为可以通过休闲环境对文化创新与发展,构建一个活跃而自洽的文化生态体系,激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创新文化与滋养民族文明持续发展的作用,最终将其打造成中华文明的典型象征。杭州城市学研究会规划师汪聪聪以浙江省为例,测度和分析浙江省县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状况,并从内生驱动作用和外生反馈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二者空间错位的机制,指出浙江省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存在着空间错位性,文化资源匮乏的地区旅游收入较高,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收入反而较低,存在着一定的“资源诅咒”现象。浙江省哲学学会儿童哲学专委会副秘书长翁钦钦则以实践为导向,从社区休闲游在组织发动居民走进城市文化现场、引导居民感知城市文化内涵、促进城市文化更新发展三个角度论述“社区休闲游”在保护和发展城市文化方面的价值,认为“社区休闲游”是一个独具特色、意义深远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值得在更多地方推广和发展。

image.png

分会场2

环境、历史与城市理论

本场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陈惠云主持。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Shakir Ullah以 巴基斯坦瓜达尔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当地本土气候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气候变化如何带来本土气候认知的变化和改变当地渔民的社会生活。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Nikolaos Mavropoulos 介绍了意大利在天津租界的历史、挑战以及如何形成一个颇具意大利风格的街区,尤其是在空间重新呈现方面。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 Giulio Ongaro 探索了Çatalhöyük的早期城市如安纳托利亚南部、乌克兰的内贝利夫卡和现代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发现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从未采用权力结构、中央计划或演变成国家。这样的考古证据颠覆了我们对人类社会进化的传统看法。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Takaharu Oda则针对王丽丽和张晓玲以深圳为例对中国的城市生态乌托邦的解读提出质疑,Takaharu Oda论证,王和张的假设从根本上说是实用主义的城市生态。

分会场3

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与数字文化

本场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张钊主持。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郭倩以474个社交媒体上与城市文化遗产相关的视频为例,从五类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构建逻辑着手分析,并提出要重视文化遗产传播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域性。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杨辉认为,应从推进新基建建设,增强城市文明建设硬实力,提高信息数据共享能力,提升城市服务质量,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激发城市文化创造力,夯实数字人才基础,激活城市文明建设源动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深圳城市文明建设。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后亓冉、刘晓菲提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求创新中国话语与叙事机制,数字文化产业要以植根于日常交往的内容生产促进基于平等的理解与对话,以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建构高水平开放路径,以嵌入中华文化现代文化内涵的消费场景深化大众信息情感体验。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李环从城市音乐学的角度,以昆曲在深圳发展的历史为线,并以深圳小丹昆曲传习所和和雅昆曲协会为个例,对其所从事的昆曲推广活动进行比较研究,她提出深圳人除了继承传统昆曲,也试图把昆曲与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中国美术学院讲师邱涵基于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的调研,分析了茶文化作为非遗文化的活化机制,提出了传承与活化的对策。

分会场4

城市人口、政策规划与城市国际化

本场会议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客座研究员、副教授沈费伟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何国平教授探讨城市更新中回迁居民的交往互动与地方认同,他通过对广州市黄埔区M村已回迁地区的24位居民进行访谈、撰写整理观察日记获取原始数据资料,后使用扎根理论对文本资料进行处理,确定核心范畴、梳理出故事线。研究发现:城市更新中回迁居民的交往互动与地方认同的影响和作用过程可以概括为人际交往层面社会关系网络重构对地方认同、公共交往层面社区公共事务协商与管理对地方认同与人地互动层面地方情感记忆的维系居民地方感三个层面。毛智辉博士分析了影响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绩效表现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优化项目评审及资助的建议。宋逸香通过分析安徽合肥建设环湖泊湿地群、重庆梁平打造城市湿地连绵体、山东济宁提出“3个三”湿地发展模式、杭州西溪湿地“金镶玉”模式案例,提出杭州湿地发展的六个创新建设举措。浙江大学博士后陈秀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建立起全面覆盖、全员参与、职责清晰、协同联动、务实高效的文化产业合规经营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她以文化产业合规经营为视角,经过实证研究分析,从合规环境、刑事合规、行政合规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待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建完善的合规体系,识别和应对文化产业面临的相关风险,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振兴。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来晓维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出发,从机会、选择、实践三个角度将休闲作为一种可行能力进行考察。以可行能力理论解读休闲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覆盖休闲多个维度的定义,并为休闲的道德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也有助于作为生活哲学的休闲理论的发展。同时,将休闲作为一种可行能力也有其理论局限,无法形成关于休闲的整全性定义。

分会场5

建筑、大数据与城市遗产

本场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助理教授王莉莉主持。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赵妍从“南头实验”中建筑设计工作的视角出发,借阐述建筑设计的原则、内容、流程、手法与技术探讨该工作在城市遗产活化项目中的重要角色,并试图厘清多方权益主体合作的发展模式,总结经验与教训为其他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借鉴。浙江大学博士后顾磊研究探讨了城市历史记忆有关的遗产空间及其叙事方式,以及背后的复杂而交织的文化生态,并从跨文化视域审视不同类型城市遗产空间的保护、利用与治理。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助理教授王莉莉以“深圳地铁与城市变迁”为例,基于质性GIS和WebGIS的城市叙事实验,发掘深圳市民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异质性个人生活经验与意义感知,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对不同尺度、类型场所的多维动态影响,以此理解轨道交通建设背景下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变迁的复杂过程与肌理。北大深研院-前海建投集团博士后肖映博探讨了香港居民在深圳跨境职住行为的时空特征及其对日常生活时间资源分配的影响,并提出了调控各方面跨境活动服务机构的相关时间节奏或经营计划弹性、灵活安排策略。

image.png

分会场6

历史、考古与地方认同

本场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郭倩主持。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张钊以郁林郡布山县为例,从罗泊湾一号墓的殉葬器具的多样性并结合青铜器及漆器的产地及流通情况,窥探西汉早期岭南社会的多元化。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马颖杰以元末西湖竹枝唱和为例,考察元代杭州与其他地区之文学互动。蓝佐坤通过对浙江省域范围内的宋韵文化遗址保存、研究成果、文旅创新等方面的现状调研分析,在宋韵文化研究阐释,遗产保护,传承展示,给侧结构性改革,文旅游融合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对策建议。刘达开以杭州在大运河(杭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例,探讨大运河(杭州段)如何成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和宜居的样板段,以及如何初步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杭州模式。

image.png

本届“双城暨大湾区都市文化研究”博士论坛打破了学科界限,对城市文明创建、文化遗产的活态发展,城市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学术热点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增进了学界同仁间的学术情谊。

供稿:马颖杰、戴辰

审核:毛燕武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