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应邀为“浙江大学——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2023年秋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作《坚持民主促民生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专题讲座。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周树云主持讲座,重庆市市级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市属国有企业、区县领导干部80余人听取报告。
王国平指出,治理不是自上而下、依靠政府的权力、通过发号施令对公共事务进行单一化管理,而是一种强调主体多元化、方式民主化、管理协作化、上下互动的新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城市治理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是民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培育社会组织的重要条件,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推进城市治理工作,要坚持以民为先,坚持“五界联动”,坚持“四问四权”,坚持服从多数、关注少数。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推进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了城市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王国平强调,一是坚持民主促民生,推进民主治理。落实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民生工程社会参与制度,发挥媒体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市民民主参与能力。二是培育社会复合主体,推进多元治理。完善“五界联动”的社会复合主体运作机制,搭建资源集聚和综合服务平台;转变政府职能,从“花钱养人”走向“花钱办事”;建立民主参与机制,使社会复合主体成为实现社会民主的重要形式。三是完善社区体制,推进基层治理。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社区治理体制,构建社会服务“四大网络”,提升社区服务“七大功能”,落实“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办事、有房办事”保障机制。
报告引起在场学员的热烈反响。在互动问答环节,大家踊跃提问。王国平就如何通过规划治理提升城市归属感、如何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等问题作详细解答。
关于如何通过规划治理提升城市归属感问题,王国平认为,城市的归属感与城市文化元素保留的程度密切相关,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来看待,以此建立情感联系。一要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做到“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推进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对具有特色风貌的历史建筑进行有效保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历史博物馆”,使不同时期的建筑“共生共荣”。二要捡起历史文化碎片,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借鉴“背街小巷改善”“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和“物业管理改善”等“四大改善”工程的杭州经验和手法,将其贯彻到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的全过程,努力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彰显城市的独特底蕴。
关于如何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建设问题,王国平认为,在布局上,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经济类基础设施,总体规划时要优先布局在城市新区、园区、成片开发区,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突出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坚持优地优用、集约节约、紧凑发展理念。在建设上,城市管廊建设要与土地开发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并理应由共同沟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溢价所产生的土地出让金支付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成本,使其反哺城市发展,进而实现项目资金平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于如何避免“千城一面”问题,王国平指出,要提高城市的辨识度与影响力,“保老城、建新城”理念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方式。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提炼城市本土的文化符号应用到城市建设当中去,既要在老城更新中保护好特色风貌,也要在新城建设中植入特色元素。杭州通过将“清水墙、坡屋顶、木门窗”等建筑元素符号融入城市建设,最大程度彰显地方城市传统特色风貌。重庆市要在城市营造中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打造属于自己的建筑元素符号,最终在保护、传承与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周树云在总结中指出,王国平理事长的报告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对重庆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运用好报告的精髓,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做好今后工作。
供稿:张唱晓
审核:接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