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城市学年会·2023”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07 08:30   来源:城市怎么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探索“八八战略”指引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努力建设城市学一流智库和杭州学派,11月6日上午,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杭州城市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学年会·2023”、天元教育论坛、智博(运)会开幕式暨第十三届城市学高层论坛在杭州智力大厦举行。年会围绕“以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聚焦高质量城市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路径,致力于打造中国城市学界的年度性盛会。

本次会议以“(中国)城市学年会”为龙头,充分整合专家、场地、人员、宣传等资源,统筹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两奖)征集评选活动、七大城市问题主题论坛(流动人口、交通、教育、文化遗产、环境、土地住房、卫生健康)、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议暨杭州城市学研究会专项基金委员会主任会议,举办两宋论坛系列活动、智慧城市产业大会系列活动、天元教育论坛系列活动、浙江省规划学会城市综合开发专委会论坛、低碳城市发展论坛、书画名家笔会等城市学品牌活动30余场。

本次年会得到了各级领导、知名专家和众多媒体的大力支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加城市学年会开幕式、城市高层论坛和天元教育论坛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副主任孙景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中国工程院院士谭述森;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国际智力运动联盟执行主任杰弗里·博格;福建省围棋协会主席戴滨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张玉萍副主任;中共杭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朱华;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卫强等重要嘉宾,以及全国各地、浙江省、杭州市的城市学专家学者、城市管理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主席杜祥琬,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顾问林建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校长,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顾问陈育宁,人民出版社原党委书记、社长,全国政协委员黄书元,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2022年钱学森城市学(土地住房)金奖得主、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等领导和嘉宾在会前发来祝贺,预祝大会成功举办。

姚高员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当前,杭州正处在放大亚运效应、建设大都市、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期。杭州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四个一流、四个杭州”的殷殷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望嘱托转化为推动杭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期待各位参会专家学者发挥经验优势,为杭州发展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助力杭州在争当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开创深化改革开放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凝聚形成杭州持续放大亚运效应、擦亮国际“赛”“会”之城金字招牌,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合力,为杭州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扛起省会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举行“文博书房”“延安书房”“三亚书房”揭牌仪式;现场的领导和嘉宾为“西湖金奖进青年”组织奖、“八八战略”主题征文获奖作品、第八届“两宋论坛”优秀研究成果、第十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等奖项颁奖。王国平理事长的最新成果《广义教育学初探》在会场上作新书展示。杭州城研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城市治理蓝皮书(2022-2023)》作为年会交流成果现场展示。

“文博书房”“延安书房”“三亚书房”揭牌仪式

第十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颁奖仪式

第十三届“西湖城市学金奖”颁奖仪式

第八届“两宋论坛”优秀研究成果颁奖仪式

“八八战略”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颁奖仪式

“西湖金奖进青年”组织奖颁奖仪式

在城市学高层论坛上,潘云鹤、张大卫、孙景淼、管培俊、王巍、吴志强作主旨报告,叶小文、钟秉林通过视频在线方式发表演讲。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副会长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副主任

孙景淼

孙景淼指出,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是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过去,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体经历了“就近转移、大规模跨区域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融入城市”四个阶段,现阶段重点要从六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的联动改革,二是打破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壁垒,三是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四是以基本权益保障全国通兑为突破口,五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就业水平和技能素质,六是营造包容和谐多元的城市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速融入城市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原副校长

吴志强

吴志强指出,中国的城市和世界的城市目前遇到了四大挑战,分别是气候变化、人口骤降、数字时代的到来和规划体系的重整。在此形势下,城市学未来的五大突破口,一是以数明律,大规模、理性地挖掘城市发展的生命规律;二是以律定城,大规模推进城市规划的数字化模拟平台;三是数智众脑,城市从一套神经系统、一个大脑的历史发展阶段进入了一群城市中的人、一群城市中的行为、一群城市协同联动的群落现象;四是零碳动能,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大规模减少城市对于碳排的依赖,使城市成为整个人类脱离和平衡碳排放的抓手;五是群落和板,城市的发展过程必须和该城市所处的周边城镇群落进行群落性运动发展的协调。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钟秉林

钟秉林指出,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迫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均衡。要通过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创新学校治理体系和学习制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王巍

王巍指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取得显著的进步。社会分工和贫富尊贵的分化不断强化,出现了阶级、王权和国家,其中最关键的标志就是国家的产生。中国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中华文明是何时起源形成的疑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以距今5500—3500年间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和权力强化程度的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4个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从中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周围地区聚落分布调查,获取方方面面信息,全方位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进行研究。经过20年的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主要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 

管培俊

管培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要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迫切需要。要发挥多方协同联动效应,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信息化支撑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从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大卫

张大卫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破解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胡焕庸线规律性特征与国土开发战略、绿色低碳发展和区域发展任务、统一大市场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与现行政策体系等四个方面等矛盾问题。要找准撬动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一是把改革、开放、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持久动力。二是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三是重视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塑造。四是重视平台经济发展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五是营造突破地理界划的经济空间和数字空间。在数字化时代,想象力所达之处,就是区域的边界所在,区域生成的数据流动到哪儿,哪里就是区域发展的溢出空间或外延空间。

第十八届中共中央委员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叶小文

叶小文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建设高质量的城市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以贯之。这种定力,源于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持,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敬畏,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尊重,对大中小城市及城乡协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追求。在建设高质量城市的这场大考中,杭州显然是优等生。短短二十余年,杭州沿钱塘江两岸布局建设了钱江新城、奥体博览城、滨江新城、下沙新城等十座新城,集聚了300万人口,新城面貌焕然一新,品质活力日益彰显。杭州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超前谋划和扎实推进,保障了第十九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

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云鹤

潘云鹤指出,城市在历史上的大变化共有三个阶段,城市孕育于安全保卫,成形于市场发展,发展于工业化。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大变的结果,会将人群与财富的聚集在一起,使得城市具有生活优势。城市在满足不同需求和发展的同时还有来自环境的压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已显示出大变化的萌芽,未来企业将追逐物流、科技、信息而行,市场将转化为买卖全球的一个新形势,企业与市场的变化也会导致城市的沉浮。我们应该在传统全球化帽子下面,寻找新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规律,关注并研究城市数据。中国的城市要善于分析城市的数据,要研究变化趋势,从而掌握先机,力求勇立潮头。

组稿:尚宇晨

审核:李明超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