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从空间“卷”起:学校“灰空间”,为无边界学习提供可能
  发布时间:2023-11-03 09:23   来源:城市怎么办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等目标的引导下,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逐渐从教室向整个校园拓展,甚至突破“围墙”束缚向全场景伸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交往式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校园灰空间或成为开展这种交往式学习的主要场所。

根据相关的建筑与空间行业调查显示,人们非常喜欢随意性的交流环境和自发性讨论场所,这也给了校园灰空间极大的发挥余地。但目前老城区的大多数中小学,由于用地有限,建设历史久远以及教育理念滞后等原因,校园灰空间的功能往往被忽视。

另外,灰空间作为一种不被完全限定的空间形式,是建筑与环境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同时也是建筑中最能触动使用者情感变化的空间。它可以是“柱杖墙阴润,闲寻荠菜挑”中的闲情趣味,也可以是“胜赏浑忘寐,长廊只独行”中观景的忘我之感,抑或是“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中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悲寂情绪。

如今的建筑空间形式和工程技术手段早已远胜旧时,然而当前的校园“灰空间”又是否能延续曾经的诗意,抑或是迸发出更多的活力?

一、何谓“灰空间”

“灰空间”(Grey Space)又称“泛空间”,最早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通常包括檐下空间、入口门廊、柱廊等。

在校园里,灰空间随处可见。如学校入口广场、教学楼入口门厅、会议室外走廊、教学楼连廊、教室外空间、宿舍食堂入口等等。对于学校来讲,灰空间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是赏心悦目的休闲场地,是自由自在的交流平台。因为这一空间不是相对开敞的,也不是相对封闭的,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内与外的界线,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随意的、丰富多变的空间形式,也为教育和技术的创新打开了任意门。

教育改革要从空间“卷”起,有效利用校园灰空间,增强“空间赋能于学习”是未来学校设计的趋势之一。

二、灰空间设计与利用的重要意义

1.顺应学校3.0时代必然趋势,增强“空间赋能于学习”

校园空间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其内在需求和外在条件都在变化,应该建立和谐发展的导向性。中国最早具有广泛意义上的“学校”出现在夏朝,作为专门供贵族学习的地方,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直到孔子开创杏坛讲学,提出的“有教无类”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让受教育的范围变宽了。此时,学校1.0初具雏形。

工业时代,学校也进入2.0时代。但这时候的学校就是把工业社会的哲学搬到学校里去了,把人的教育的过程,等同于工业品的加工过程。所以学校2.0时代可以大规模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但是解决不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学生是人力资源,但不一定是人才。

随着教育变革以及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学校进入到3.0时代。此时,学校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校园,逐渐变成一个泛在的、智慧的、虚拟的学习场,每一个学生都应有数字画像。

学校3.0时代的出现,鞭策学校从“建筑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从“为了设计而设计”到“为了学习而设计”,学校的每一个空间环境都能成为师生的学习资源,使整个校园形成全学习生态系统。校园灰空间通过充分利用与设计,不仅能解决建筑空间不足的问题,更能在师生无边界学习和自发的交流讨论功能上发挥影响力,创造出自由开放的教与学氛围。

2.弥补校园建筑功能跨度与生理跨度的不足

灰空间这一过渡空间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打破了实体空间的封闭和过强的界定性,也摒除了虚空间的过于开敞、不利于停留的特性,它有适宜的遮蔽和开敞,能够延续师生活动时间,激发交流的深化。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校园建筑通过对屋顶平台的设计,涌现出了楼顶跑道、立体操场、屋顶菜园等新元素,方便师生更好地享受自然景观、呼吸清新空气。另外,灰空间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例如对底层架空空间的充分利用,因其有顶既可以作为遮阳避雨的场所,又因其无围护结构,引入更多自然光线和景观。

3.营造意境,体现校园特色

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的结合,不仅是为了实现使用目的,还为了表达某种意境和校园文化。不同学校的灰空间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以各自的“话语”表达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对空间的理解。因此,校园内的没处灰空间都需精心设计打磨,以各自的表达方法传递当地特色和校园精神。于此同时,灰空间还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调整和过渡。通过空间与空间间的模糊化和柔化处理,弥补了学生在学习场所间过渡的心理跨度。

三、灰色空间正确的“打开方式”

1.建筑入口,建构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

建筑入口尤其是教学楼门厅,是师生间在校园中除了教室等教学场所,相遇最多的地方。处理好了门厅这个过渡空间,就能有效拉近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关系,给予更多的停留空间。同时,作为刚性空间向柔性空间的一种过渡,将其有效的与教学空间相结合即可创造自由开放的教与学氛围。现有研究发现,很多建筑入口场地过于狭小,课间人流拥挤;由于缺少休憩设施,学生交流缺少舒适感和领域感。

大梯步平台以及可以坐的平台设置可以为卫生提供更为属实的交流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入口应该设置座椅、软地等可停留的休憩设施,同时可以用低矮的绿篱或者家具来对空间进行界定。

2.交通廊道,集约式功能与管理

学校中的交通空间(走廊、楼梯间等)是师生必须经过的空间,尤其在中小学校中,使用频率很高。如果只是保留最原始的交通功能,这样的空间形态单调而不具美感,会导致大家不愿意长时间停留在这个缺少设计的空间中,从而缺少相互经验的交流、讨论或者休闲的氛围,同时因其功能单一难以实现空间效益的最大化。

一体化廊道的空间设计在现有地形上进行改造即可满足师生的使用。对于横向通道,由于空间灵活,若能设计好即可成为校园空间的趣味点所在。在可能的情况下,廊道意向良好的景色开场,一些廊式空间可以作为小组讨论的场所。同时,可以利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如展示、休息、图书、讨论等,吸引师生驻足学习、交谈,以实现廊空间的学习街化。对与纵向廊道,主要以楼梯为主,要根据人流量,结合休息平台一体化设计。例如,在楼梯空间的平台拓展出一定的空间之后,为了能够让拓展部分更具有停留性,可以置入座凳,让偶遇的师生或是学生随时都能够停下进行交往活动;也可以置入微型的踏步,以此来营造迷你剧场的效果。

3.架空层,无边界学习空间

校园建筑里的架空层,主要源于南方所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里也是师生日常活动较多的区域之一。这个半开放空间为其周围空间所共享,这种共融性决定了灰空间环境的多样性,受益于相关空间资源的相互补充与组合,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利于承载多元化活动。可惜的是,在很多传统校园中,这一类架空层往往在设计过程中被忽视。

首先,架空层可充当学校门厅、展厅,甚至校史馆,作为展示地域文化、办学理念、发展愿景、文化表达的意境空间,是学校引领师生成长发展,展现自身办学气质的重要场域。第二,可以作为无处不在的阅读空间。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自主阅读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书香校园的建设也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或教室,架空层即可作为众多开放阅读空间中的一种。第三,也可以结合实际需求,运用巧妙和人性化的设计可以让架空层丰富校园环境,满足师生多样化的学习生活需求。例如,利用架空层打造种植园,亦可作为课程实践基地。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打开架空层空间的局限,将阅读、表演、展示、分享、社交、讨论、思考等各种集约功能植入,以完善的“文化场”功能配套,升级为超容量的学习资源中心,成为具有集约式功能的综合学习中心。

四、结语

荷兰建筑师赫曼·赫兹伯格曾如此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就是这样: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打开世界,而不是压缩到一个小房间里。”因此可以看出,教育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而教育建筑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利用好校园“灰空间”,鼓励学生走出方正的教室,接触更为广阔的空间,将更有利于探索学习的多元形式,促进教育的融合共生。

【参考文献】

[1]秦双林.打开校园灰空间设计的任意门.DETT教育设计.

灰空间——建筑与自然的触媒.ArchKey公众号.

[2]从学校进化的演变史,分析学校3.0时代的特征与设计趋势.未来学校建设.

[3]姜戌杰.初探大学建筑灰空间的营造与更新[D].青岛理工大学,2010.

[4]构建教育新生态——“不空”的校园架空层.趋势文化设计.

审核:方志明

https://www.gdte.org.cn/2023-10/28/4e499c99-0430-4011-a308-ecefc25a1eb2.pdf

  作者:戚佳玲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