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应邀为“滨州市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专题研修班”授课
  发布时间:2023-10-12 08:43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23年10月11日,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应邀为“滨州市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专题研修班”作《坚持“十大统筹”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专题讲座。滨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王凤波主持报告会,滨州市直部门、各县(市、区)县处级干部及部分业务科室负责人50余人听取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我国国情看,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现代化仍是国家现代化的短板,而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阵地是新型城镇化。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关键要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王国平指出,格局决定眼界,眼界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六大理念:一是发展为重、以民为本;二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三是突出特色、多样和谐;四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五是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六是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王国平认为,解决21世纪中国“三农”问题的奋斗目标是“减少农民”。要把80%的农民转移出去,让一名合格的农民经营相当于过去5倍的土地,也就是说要让尽可能少的合格农民,经营尽可能多的优质土地。减少农民是催生农民工、“城中村”,进而使21世纪中国“三农”问题演变成“四农一村”问题的根本动力。目前,中国“三农”问题已经演变成了“四农一村”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民工、“城中村”。“四农一村”问题已融入中国城市化洪流中,成为中国城市化乃至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

王国平强调,必须坚持“十大统筹”,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域网络化大都市,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二是统筹城乡建设;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四是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六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七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八是统筹城乡人才资源配置;九是统筹多元化投入机制;十是统筹城乡管理体制。

报告引起在场学员的热烈反响。在互动问答环节,大家踊跃提问。王国平就如何平衡城乡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问题、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关系等问题作详尽解答。

关于如何平衡城乡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王国平指出,要通过规模化发展手段来降低当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问题,并充分考虑规模经济三大效应:匹配效应(Matching effect)、共享效应(Sharing effect)、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同时,滨州的城市建设要以城镇居民常住人口为依据,与城镇化发展阶段相协同,坚定不移地走“小县大城”的发展路子,通过提高城市的人口首位度、经济首位度,形成“县城+X个中心镇”的网络化发展模式。要在公共服务便利性和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最终推动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问题,王国平强调,杭州有今天的面貌,除了杭州原住民的努力以外,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核心前提是理顺“农民工与土地的关系”,打破农民工与土地的依附关系,设计用农民工拥有的以土地为主要载体的农村资源来换取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市民化制度安排。解决农民工的“同城同待遇”问题,可以参照新城镇居民“以土地实物形态换城镇户籍、换住房、换社保”做法,实行“以土地指标换城镇户籍、换住房、换社保”的办法。

关于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关系问题,王国平指出,以杭州为例,通过保护模式的创新,杭州实现了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次生态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西溪湿地通过强化片区土地集约节约、优地优用,以周边土地溢出效应,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与资金平衡,实现了从“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的成功转型,同时确立并打响了“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打造了POD发展的“西溪模式”,实现了“三生融合”。关键是做到“三个新突破”: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坚持“积极保护”上求得新突破。二是注重以民为先、“环境立城”、科学经营城市、品质至上、优地优用、基础设施先行、“道路(河道)有机更新”等理念,在“理念先行”上求得新突破。三是以生态优先、科教引领、资源整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功能定位”上求得新突破。

滨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程鹏在总结中指出,王理事长的报告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对推进滨州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作性,让人受益匪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运用好报告的精髓,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供稿:张唱晓

审核:李飞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