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应邀为“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2023年党外中青年代表人士培训班和民主党派中青年骨干培训班”作《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专题讲座。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慧虹主持,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外、民主党派中青年代表60余人听取讲座。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指出,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王国平指出,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由城市经济类基础设施、社会类基础设施、生态类基础设施三部分构成。围绕“人民城市”理念,构建经济类+社会类+生态类“三位一体”的城市基础设施新体系,对全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王国平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努力实现“XOD+PPP+EPC”三位一体新模式。XOD模式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开发、建设PPP+EPC模式的载体,PPP+EPC模式是XOD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开发、建设中的实现方式。探索应用“XOD+PPP+EPC”复合型新模式,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一体化开发利用为理念,提高城市土地资产的附加值和出让效益,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积极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王国平强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必须注重优地优用、土地集约、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逐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知识、技术、信息、数据、人力资本等可再生要素的利用,实现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制定既要考虑代内公平,也要考虑代际公平,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开展规划和建设;考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予以落实。 对不同领域、地域的城市基础设施分类施策和系统规划,使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整体最大限度地呈现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
王国平指出,社区是城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等最直接的体现,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居民家庭、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就是指在传统城市社区范畴的基础上增加“未来社区”“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等新空间、新载体、新功能的基本单元,引导政府、居民、物业公司/运营公司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施、管理、经营、更新全过程,以全生命周期的资金平衡测算为评价指标,打造“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通勤圈·就业圈·消费圈·社交圈·教育圈·医疗圈·运动圈·休闲圈·生态圈”的新型社区共同体。要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溢出效应最大化,进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少负债、甚至不负债的不二法门,必然是、也只能是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
讲座引起在场学员的热烈反响。在互动交流环节,大家踊跃提问,王国平就相关问题作详尽解答。
关于如何开展城市有机更新问题,王国平指出,一要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化推进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对具有特色风貌的历史建筑进行有效保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历史博物馆”,使不同时期的建筑“共生共荣“。二要借鉴“背街小巷改善”“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和“物业管理改善”等“四大改善”工程的杭州经验和手法,将其贯彻到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的全过程,并利用好未来社区、城中村改造等政策红利,努力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关于在财政资金有限情况下,如何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王国平认为,城市管理者要学会“少借钱,会花钱,能赚钱”,防止政府负债的代际转移,而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是破解政府负债的首要途径。要高度关注级差地租,推“XOD+PPP+EPC”三位一体的建设新模式和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理念,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溢出效应最大化,进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少负债、甚至不负债。同时,城市建设应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相协调,以常住人口数量为主要依据,根据政府财政情况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防止一哄而上的运动式投资建设,警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富贵病”,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务。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慧虹作总结。她说,王国平理事长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深入、造诣高深;授课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既有系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践案例。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课程学、思、用相结合,积极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供稿:陈正怡然
审核:王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