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读: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发布时间:2023-10-10 09:25   来源:城市怎么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三农问题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大规模的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和非农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青壮年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农村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城市,在家庭代际赡养、集体经济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农村大量空巢、失能、独居等特殊老年人以及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如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当前农村养老服务的典型模式进行梳理,试图为各地科学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益思路。

1.邯郸市肥乡区农村互助幸福院模式

2008年8月,肥乡区前屯村将闲置的小学校舍改建后,免费供25名独居老人集中居住,以“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模式运行,由此诞生了全区首家,也是全国第一家农村互助幸福院。

一是村集体主导、区政府支持。互助幸福院是村民自治组织,主要由村集体出资或利用集体闲置房屋进行整修改造或新建,村集体承担水、电、暖等日常开支,区财政在建院、设施配备、运行管理等方面给予补贴。政府鼓励引导农村利用集体闲置资产兴办互助幸福院,并在用水、用电、取暖等方面按非营利性对待,在立项、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贴、部门帮扶、社会捐赠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

二是突出互助服务降成本。互助幸福院不设专职服务人员,老人们通过互助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按照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原则,凡年满60周岁、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老人,由其子女或本人申请,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后免费入住。老人的生活和医疗费用仍由子女承担。

三是鼓励社会捐赠。广泛动员农村群众和社会各界政治觉悟高、党性修养好、协调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积极参与互助幸福院的建设和运行,鼓励有实力、有威望、有爱心的单位和个人为互助幸福院捐款捐物。

2.湖北省随州市“两室联建”

探索农村“医养结合”新模式

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和“医”问题,随州市有效整合农村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统筹推进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以“两室联建”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村“医养结合”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使农村老年人较好实现了老有颐养、病有良医的愿望。

一是因地制宜落实空间载体。①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在农资服务中心、电信服务网点等原有服务项目上建成并运营,村卫生室就近建设。②村卫生室在村委会已建成或正在建的,可以从村委会调剂办公用房建设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③村卫生室和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都需要新建的,必须统一规划,选择在人口密集、集中,交通便利的位置联合兴建,并且要建有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

二是保障“两室联建”投入资金。一方面,落实地方财政投入为主。地方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将“两室联建”的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的新路子。通过“土地资产置换、老板垫资、单位自筹、爱心资助”等方式多元筹资,解决资金难题。有条件的地方可鼓励村办或个人办农村“两室”,通过实施驻村工作队帮扶、慈善捐助、企业冠名等方法,使“两室”的建设和运营经费得到妥善解决。

三是提供实用高效的照护服务。①突出重点关照功能。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大病恢复期老人等重点对象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方面的重点关照。对于因病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由其子女出资委托村医代为照料。②突出互帮互助功能。入住“两室”的老年人,日常以自我管理、互助照顾为主,按照“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健康老人照顾行动不便老人、农村散养五保老人参与照顾”的方式,开展互帮互助服务。③突出公益服务功能。“两室”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医疗保健、亲情沟通、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服务,村医定期为老年人做身体检查,并开展健康养生知识宣传。

3.河南武陟县慈善工程发展模式

武陟县将慈善与养老相结合,大力实施“慈善工程”,在全县农村积极推进“村级慈善幸福院”建设,为广大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服务,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形成了“政府+慈善+村级+个人”四级联动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保障慈善幸福院持续运营。在资金筹措上,主要采取“政府扶持、慈善捐赠、乡村补充、子女缴纳”的办法进行筹集。①政府奖励扶持: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至各村慈善幸福院,用于入住老人的生活补贴。同时,部分经济较好的乡镇又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②企业帮扶托管:积极鼓励爱心企业帮扶托管、兜底慈善幸福院,全县由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支持的慈善幸福院达18家。③社会各界爱心捐赠:县直各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企业、村街、个人,通过各种办法和活动载体,积极筹措善款资金。另外,通过用爱心人士名字命名慈善幸福院和游园,按捐款人捐资额度颁发金、银、铜奖牌,设立功德碑和功德墙等形式,充分调动和激励慈善爱心人士募捐积极性。④村级组织主动筹资:积极推行“以地养院”模式,结合村情盘活土地等资产资源,收益固定用于幸福院的日常费用补贴。

二是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独特的“慈善孝道品牌”。①通过开展“孝亲敬老评选”活动,宣传“以孝治镇,以孝治村”的理念。②兴办“孝亲敬老慈善饺子大餐”活动。以村级慈善幸福院为平台,通过村两委组织,成功人士定期承办,义工团队参与的方式,为全村老年人做饺子大餐,传承孝道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③定期组织宣讲团队巡回讲授“孝道”文化,开展“德孝讲堂”活动。

三是组建义工组织,创新慈善幸福院服务模式。①部门义工组织。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部门,尤其是省、市文明单位,相继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或义工服务队,定期到慈善幸福院,组织开展“慈善送服务下乡”等主题活动,开展义诊、理发、送戏下乡、文艺汇演、心理咨询、打扫卫生、帮厨帮活等为老服务。②社会义工组织。组织社会爱心人士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走进慈善幸福院,开展义务服务。

总的来说,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最主要的是解决“钱从哪里来”、“房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三个问题。从以上案例经验看,主要是以财政补贴、社会支持、慈善捐赠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因地制宜,利用存量资源(农村空置房、乡镇养老院、村集体用房)解决空间载体问题;依托农村低成本劳动力、社会义工、乡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解决服务人员的问题。

审核:李飞孟

  作者:姜圣华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