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建村钉”钉出和美乡村
  发布时间:2023-10-01 08:58   来源:城市怎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今年是浙江省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二十周年,“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浙江从整治村庄环境入手,实现了由“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建德作为浙江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建德首推的“乡村钉”有效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成为乡村数字治理的“全国样板”。

01

治理主体多元参与,实现有序治理

建德市地处浙江省西部,所辖16个乡(镇、街道)、256个村(社区),户籍人口51万人,存在乡村治理面广量大、人少事多的难题。2020年7月,建德针对乡村基层治理难题,与阿里集团联合,创新推出“乡村钉”数字平台,构建了“市、镇、村、组、户”五级管理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

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乡村治理主体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构成。传统的乡村治理中,基层政府扮演着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村民作为居住在农村的主体,很少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中。建德“乡村钉”以阿里乡村钉为基础底座,以“钉钉”为端口,以户为最小单元,借助数字化平台,根据乡村实际量身打造,建立村干部、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团员、妇女等不同的治理组织,把村民以各种不同的组织凝聚起来,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四平台”,构成人人都是网格员的治理格局。“四务公开”板块让村务党务公开透明,村民可以线上讨论村级事项,实现线上实时监督。“沟通在线”板块让村民化身网格员,参与义务巡防、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治理主体从一元扩展到了多元,实现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各个群体参与,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乡村治理。提高村务运转效率的同时,畅通了沟通渠道,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治理井然有序。根据乡村钉后台数据显示,在乡村钉上线的2周时间内,建德市16个乡镇(街道)实现了256个村(社区)10.24万户、29.55万人入驻,激活8.19万人、日活跃2.08万人,目前,平台激活人数达26万人,日活跃高达10.7万人,基本做到了村民信息全上“钉”,数字治理全覆盖。

02

治理过程贯穿“最多跑一次”理念,实现高效治理

2016年底,浙江首次提出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多跑一次”指的是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创新,使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一件事最多跑一次,从而提高办事效率。乡村钉作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应用模块包括层级化组织、数字党建、美丽乡村、本地生活、政务服务、数字经济等六大主要功能模块,蕴含了“最多跑一次”的理念。乡村钉通过设置智能绩效、有事找村里、数智乡村美好账本、村事云管家等模块,链接和打通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数据,从村信息的定期发布,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水电缴费、服务报修等需求都可以在乡村钉上实现“钉一下”在线办理,实现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干部跑。

在处理矛盾纠纷方面,以农村常见的秸秆焚烧为例,村民通过“有事找村里”模块,村民直接将需要办理和反映的事项一键提交给村干部,村干部、网格员按照“第一时间收件、第一时间代办”的原则即刻赶往现场处置,处置后再通过“基层治理四平台”将事件处置结果流转至镇街、部门和市级矛调中心,最终处理结果由“乡村钉”反馈给事件的反映人,实现了基层治理的闭环管理,真正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提高问题处置效率。根据乡村钉实际使用数据反馈,群众反映问题的平均办结时间从线下2-3天缩短到线上0.5-1天,乡村钉成为了24小时不关门的办事大厅,也成为了“最多反映一次的”2.0版。

03

治理方式丰富多样,实现综合治理

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健全党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乡村社会治理不同于管制,多元的乡村社会治理主体,这就决定了治理方式是多样的,既有协商合作,也有激励约束。乡村钉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增加了村民的参与性,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话语权。在传统治理里面,农村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推进垃圾分类难度极大。建德三都镇充分运用“乡村钉”数字平台功能,探索出“美好账本”机制,通过积分增减、数据上云、门牌亮灯、兑换激励等方式,通过账本积分反映村民每月参与垃圾分类情况。同时,“乡村钉”将“美好账本”的积分与镇域内的农商银行、超市、医院等相关资源的信用数据相嵌套,积分可以用于兑换消费券、体检券、享受信贷优惠,让诚信开启美好生活,形成了“有德者有得”的激励体系。

随着“美好账本”在农村垃圾分类方面的经验推广,爱心公益、志愿服务、庭院整治等涉及村容村貌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纳入到“乡村钉”的平台数据,村镇商户的日常管理参考“美好账户”也运用积分制度,积分激励的场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积分激励更重要的作用起到了激励导向、价值导向的作用,通过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04

治理内容与时俱进,实现共富发展。

建德被誉为“中国草莓之乡”,已有40年的草莓栽种和发展历史,目前产业规模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三。1.8万余莓农在全国27个省市种植草莓,因为点多分散,在生产服务、技术互通、销售信息、品牌共享等方面存在壁垒,急需通过数字化改革加速破题。为了破解草莓产业发展难题,围绕莓农、消费者、监管者的需求,依托建德“乡村钉”、“浙里办”、“浙政钉”等数字化平台,专门设置“莓好钉”板块,将草莓的技术服务、种植服务、购销服务、政策服务、有效监管集为一体,搭建莓好管家、莓好服务、莓好产品、莓好基地、莓好品牌、莓好共富等六大模块,依托莓农圈、莓粉圈、监管圈实现生产端和管理端的数据互通,数据仓平台和手机端的数据回流,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等业务协同的数字闭环及相关数字化服务。

莓农通过专属的组织架构,登录平台入驻莓农圈,享受种植服务、技术服务、政策服务,通过网上种苗交易、农资选购、在线签约、草莓销售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购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建德草莓可以销往天南海北。技术服务方面,平台支持在线查询周边检测机构,或直接把土壤样品快递到农业局指定的检测机构,机构也会把检测结果同步上传至平台系统。资金扶持方面,莓农可以线上提交贷款意向,一键申请贷款。截止目前,通过平台已为211家信用等级B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共富·农安贷”1.87亿元,节省利息405.75万元。“数智草莓”平台也已走出建德,覆盖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平台入驻建德莓农已达9194人,337人取得电子草莓师傅证。

消费者通过莓粉圈架起了与莓农沟通的桥梁,通过线上预定购买,线下采摘体验等方式,全方位体验草莓文化,草莓“农安码”让产品价格更透明,产品质量可溯源,农药残留可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建德草莓在全国28个省市种植面积近8万亩,年产量16万吨,品牌价值10.2亿元,全产业链年产值超45亿元。

借助数字化的手段,乡村钉整合数据资源,推动建德草莓产业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监管等模式上的创新,为建德草莓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实现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人性化。更为重要的是,“莓好钉”的成功经验还可以复制推广到苞茶、粮油、畜牧等其他产业,使建德农业品牌更响亮、产业发展更兴旺,推动建德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建德作为浙江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市),借助“乡村钉”等数字技术将治理与乡村结合,通过“线上+线下”双线模式,激活农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立体化基层治理,构建各治理主体间的连接互通,实现了多元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供更多的机遇。

审核 :蔡峻

  作者:王莉萍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