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诸多城市问题,如城市生态环境退化、城市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城市自然文化风貌特色不显等。长期以来,各国学者为了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不断寻求城市发展中耦合生态、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的新路径。“公园城市”的提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成为城市建设中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实践,是新时代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新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的新模式。
01.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与基本特征
早在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之前,国内外已有花园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与之相近的概念,相比之下公园城市理念更强调高品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更具有人文意蕴、自然风味和生活气息。“公园城市”的核心本质是打造以人为本的家园,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为首要要务。吴志强院士认为公园城市的内涵可以用“一共三生”来概括,即公共、生态、生产、生活,而卢耀如院士则更加强调公园城市在防灾、文化、科技方面的贡献。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城市发展导向的转变,那么公园城市存在哪些特征呢?
(1)突出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注重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
(2)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
(3)强调文化传承,注重人文风情的协同融合;
(4)强调城市生态与形态的辩证统一,注重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
(5)突出绿色生态空间的功能复合,注重功能创新、资源共享。
02.公园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也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城市建设应聚焦在推动城乡绿色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水平上。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
(1)立足山水本底,注重生态价值转化。营造良好的生态基底是实现公园城市理念的基本保障,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提升;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对城市生态空间进行识别,找出问题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保留城市原有山水格局,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构建系统化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2)以人民为中心,打造美丽宜居环境。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将公园游憩服务作为满足人民需求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高绿色公共空间及服务设施的均好性、可达性和公平性,创造“出门见绿、步行入园”的公园绿地基本网络;打造多元化公园体系,丰富公园特色和主题类型,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休闲、游憩需求。
(3)坚持健康发展,塑造城市景观风貌。公园城市建设应凸显城市风景特色,充分利用特有的山水资源禀赋,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地制宜保护和融合山水景观,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维护自然空间形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景观提升和功能完善,塑造特色景观风貌。
(4)激发创新活力,彰显城市人文底蕴。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强化、彰显文化与特色,注重激发城市内在活力,提升吸引力、增强竞争力;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梳理和评估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通过综合保护、文旅融合等方式激发历史文化景观活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凝练本地特色元素符号,构建公园城市特色文化体系,打造公园城市文化品牌,彰显城市人文气质。
(5)落实双碳目标,催生低碳产业发展。公园城市建设应当走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依托城市资源禀赋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绿色产业体系,提高资源产出率、改善环境质量、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依托绿色生态空间,科学合理植入新产业,充分利用绿色共享空间激发城市活力,带动绿色发展。
03.公园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考
在公园城市理念引领下,城市发展模式在发展逻辑、发展方式、营城理念、空间布局、治理方式等层面实现了重大转变。新时代背景下公园城市建设应当实现规划理念的四大转变,注重城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1)注重顶层设计,践行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建设要贯彻落实政策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
(2)强化底线约束,牢筑公园城市空间本底。公园城市建设要以保护自然生态要素为前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实施分类管控,保护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生态本底。
(3)明确规划目标,突出公园城市发展特色。公园城市建设一方面要考虑上位规划中城市的发展定位,另一方面要根据城市自身的资源特色制定发展目标。公园城市建设应围绕绿色、生态、低碳等目标,以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美丽家园为导向。
(4)注重格局塑造,优化公园城市空间结构。公园城市建设要强化区域空间的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的有机融合。在城市总体层面,构建“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总体空间格局。在片区层面,构建嵌套式、组群化布局的城绿交融空间布局模式。在社区层面,营造“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的公园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在街道层面,营造以人为本、安全、美丽、活力、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
(5)强化品质提升,彰显公园城市空间特色。公园城市建设要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传承,构建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明确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要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在公园城市形态构建和城市空间环境营造的作用,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形态,构建“总体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分级编制体系,重点对特色区域实施精细化风貌管理。
(6)注重服务提升,营造公园城市空间场景。公园城市建设要注重绿道网络建设,满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分级分类构建公园体系,塑造高品质绿化景观,打造人民需求导向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城市绿道的串联作用,依托全域公园体系引领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和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形成“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坚持XOD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通过优质的城市公园城市环境、高效的资源配置协作实现资金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并加速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7)健全监督机制,提升公园城市空间治理效能。公园城市建设要建立规划监督评估机制,开展城市体检工作,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1]彭楠淋,王柯力,张云路等.新时代公园城市理念特征与实现路径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05):21-25.
[2]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
[3]吴岩,王忠杰,束晨阳等.“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10):30-33.
[4]王军,张百舸,唐柳等.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沿革与当代需求及实现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6):29-32.
[5]曾九利,唐鹏,彭耕等.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2020,44(08):112-119.
[6]王香春,王瑞琦,蔡文婷.公园城市建设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9):19-24.
审核:李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