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3.0的杭州实践,就是数字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3年8月11日,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应邀为“浙江大学——天津市河西区‘一把手’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培训班(第1期)”作题为“智慧城市3.0的杭州实践”专题讲座,以杭州为例讲解数字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经验,天津市河西区委区级机关工委副书记穆向荣主持讲座,河西区各部门单位处级干部共45人参加。
王国平首先对“智慧城市”与“智慧经济”的关系作了梳理。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存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两种提法,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城市(Smart City,即SCity),中国工程院提出了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即ICity),把两者结合起来定义为智慧城市(ICity)比较好。
智慧城市3.0,即新型智慧城市(New-Intelligent City,即N-ICity)。它的核心理念是以智慧城市经济为重点,抓好两个结合:即产业的智慧化和智慧的产业化相结合;城市的智慧化和智慧的城市经济化相结合。这个核心理念归结到一点上,就是要打造一种全新的经济业态,即所谓的“智慧城市经济”,简称“智慧经济”。
王国平指出,智慧城市3.0与以往所提的智慧城市建设相比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以新一代(智慧)城域网为基础,推进物联网进家庭。第二,以智慧家庭为载体,形成商业模式。第三,以系统供应商为平台,输出整体解决方案。
王国平强调,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智慧经济。想要在以智慧城市经济为载体的智慧城市建设上“捷足先登”,从而“赢者通吃”,必然要有最大的决心、最高的目标、最优的规划、最好的政策、最强的合力、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效益。为此建议:一是建立发展领导小组,二是编制总体规划体系,三是建立城市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四是优化评估考核机制,五是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系统供应商,六是打造“案例教育+典型引路”的发展模式,七是建立高级别的发展论坛和博览会展示平台,八是建立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环境,九是推进高新企业“软硬结合”融合发展,十是全面推行“科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机制,十一是推进“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十二是坚持“抓大不放小”发展战略。
报告引起在场学员的热烈反响。在互动问答环节,大家踊跃提问,王国平就相关问题作详尽解答。
关于如何在财政资金有限情况下处理好科研投入问题,王国平指出,在科研领域,要特别重视民企的科技创新作用,政府要抓“群体战略”,倡导“和谐创业”,用有限资金培育“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筛选其中优质企业,探索通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上市辅导等方式做大做强一批,并提供孵化器、创业园区等有利外部条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让投资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关于科协如何更好服务科技创新问题,王国平认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一流人才兴办一流企业,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要激发科协会员、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传统产业做好数字经济OTO线上线下相结合文章;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退休人才支持,让他们的才能为政府和社会所用,鼓励其干事创业,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关于如何让政府和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数字经济问题,王国平以杭州城市大脑为例,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政府不能单打独斗,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拥有更大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因此发展好数字经济的前提是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则要重视小微企业,要以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建议政府认真研究中央下发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一一对号入座,动员各方服务企业,干好数字经济。
供稿:何 晨
审核:李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