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如何为非洲城市的发展与治理提供借鉴?——2023中非城市治理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办
  发布时间:2023-08-09 12:55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23年8月5日,由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与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3中非城市治理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办。该会议由浙江省规划学会城市综合开发专委会、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社、杭州城市学研究会承办,旨在通过对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实践的经验总结,站在世界文明史与全球治理的高度,为非洲城市发展与治理提供借鉴。

会上,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沐涛教授表示,从非洲史和中非关系研究角度来看,非洲城市的发展与治理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本次研讨会从历史与现实、宏观与个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运用现代化与城市化理论,集中探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模式与经验在非洲城市化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理论与现实意义都十分重大。他认为在下一步研究工作中,我国非洲史学界及相关学科应更深入的分析非洲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与现代因素,进而才能更有成效的借鉴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做法与经验。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杜红心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应是打造兼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城市范例。迈入新世纪以来,包括杭州在内的中国城市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许多领域的改革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可以为非洲国家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注重以系统观念谋划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治理,强调坚持研究先行,形成以研究带规划、保护、建设、管理、经营的“六位一体”运行模式。专家学者作为促进中非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实践者,应以城市治理为载体,共同探寻中非“城市病”的破解之道。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沈坚教授主要从借鉴法国学者研究非洲城市的最新成果出发,重点探讨了非洲城市化的不平衡问题,北非、南非和西非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却在流出城市,东非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化程度低,人口却在流入城市。他认为我们应该从政局、文化、宗教、贸易以及数字化高科技等更广泛、更多元的视野去审视这个问题,才能更全面地去理解造成非洲城市化不平衡的原因。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宁越敏教授重点剖析了非洲国家城市化特点,指出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和撒哈拉以南地区之间城市化进程的南北差异大;通过埃及、尼日利亚和南非等个案分析,他指出当代非洲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是典型的过度城市化。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李智彪从工业化的角度考察非洲城市化的动力源,指出非洲城市人口增速世界第一,占总人口比重倒数第一,但是绝大多数城市缺乏产业支撑,无法吸纳大量进城劳动力,城市人口失业率高、贫困人口多。非洲工业化整体落后的突出表现在制造业产值低,制造业就业人口少,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至今仍是大多数非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从规划角度解读非洲大都市区边缘区的产业园区,认为非洲大都市边缘区是外来人口落脚大都市的低成本生活区,也是新建产业园的优先区域。尽管大都市边缘区的产业园区存在人居环境恶劣、经济低效益、社会分异加剧等问题,但是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就业结构优化、土地集约开发、整合空间资源。这些产业园区面临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政治环境不稳定、游离于官方管理之外等挑战,需要从规划、社会、经济、民生等多视角进行研究与分析。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尚宇晨副研究员从城市基础设施的角度探索南非与非洲的城市发展与治理,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立足的基础,是城市经济社会运转的骨架,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分为经济类、社会类、生态类三大类,具备土地的溢出效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规划、保护、建设、管理、运营,把三大类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融合起来,实现项目资金平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援建和承建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考虑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参与更多的社会类和生态类基础设施建设。

当日,还有来自浙江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就非洲城市化的进程与动力、非洲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驱动和城市治理问题、中非城市比较等作了交流报告。

供稿:尚宇晨

审核:李明超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