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赋能“美好家园”:不止茶与山的龙井村
  发布时间:2023-07-26 11:39   来源:城市怎么办

在推进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乡村的发展举足轻重。数据显示,中国有69万个行政村、超260万个自然村。共同富裕背景下,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农民宜居宜业、农村成为美好家园是乡村发展的共同奋斗目标。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在提高乡村经济收入的同时,村民身心发展与乡村文化发展等也需同步提升。

一、乡村休闲:谁是主体?

将乡村休闲定义为“以乡村空间环境和乡村特有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观光、度假、娱乐及乡土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休闲形式” ,自然指向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资源优势,以旅游为中心,完善基础服务内容,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尤其对于落后地区而言,乡村休闲产业无可否认地承载着城市带动乡村、扶持弱质产业和贫困地区、促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经济与社会功能。但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语境下的乡村休闲理应超越于此。当前将“乡村休闲”过多局限于旅游资源开发的解读往往把城市居民需求作为主体,忽视了乡村对于本土居民的意义,造成了乡村的建设反倒以城市需求为主体、乡村的真正需求与精神文明建设被忽略的境况。研究者指出,这种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为目的,将乡村特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作为旅游开发对象,以城市视角定型化乡村“富含乡土特征的”休闲,使被客体化和对象化的乡村成为一个被动的“文化产品”供给市场,村民沦为商品化“休闲文化元素”,“文艺演出”的“贩卖者”和“演绎者”,而非“建设者”。村民很可能不但不能享有城市居民的休闲资源,反而因自身生存空间内休闲资源依附于城市需求,村民可享有的休闲资源会进一步压缩;同时,乡村休闲没有从村民本身条件与需求出发,缺乏正确引导,休闲道德失范明显,诸如麻将、赌博等不良之风盛行。乡村休闲文化走向静止甚至枯竭,丧失吸引力与凝聚力,如此难以达成共同富裕目标,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如果考虑到对农村地区普遍持有的惯常偏见以及资源规划的经济视角,以上现象不难被理解。对农村地区及其人口的看法存在着一种理想化或者若干迷思(myth)。乡村本体往往很难获得自己的话语权,乡村总是被描绘成一种更质朴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价值观、强大的家庭关系和与自然资源的联系。而实际上,乡村是复杂的综合体,并且乡村之间具有异质性。乡村地区被普遍认为是工业化城市的避难所,充满自然环境和乡下风光,作为城市人的游乐场来被保护。而实际上,乡村是属于村民的土地与地方。另外,在对乡村资源的规划中,通行的数据化、标准化做法进一步忽视农村的多样性、复杂性,农村整体构成的多元性。农村地区,尤其是自然资源,被作为商品一样,强调操纵和控制自然资源的有形属性以满足游憩需求。而事实上,休闲环境往往是有其独特性的,不能像工业产品那般设计与流水生产。正如庞学铨所指出,在休闲研究中关于休闲价值的探讨目前主要重视的是休闲的显性价值即经济价值,强调以发展休闲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鲜有研究者关注休闲的人文价值并作深入的机理分析。流水生产的乡村休闲产业实际上突出了该地的可替代性,降低了地方的有意义性。城市需求这个主体也是大写的、模糊的现代想象的城市主体,在这个视角出发的乡村休闲建设亦化为一种幻想的乡愁;乡土自然资源在工业背景下沦为风景代名词,人的情感与环境的互动模糊在景观之中。这种共同富裕路径呈现出表演性,忽视了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乡村的多元性。

二、龙井村:不止茶与山

龙井村是西湖群山之中心,村之东有月钩涧引龙泓涧,村之西是蜿蜒曲折的九溪十八涧。在修篁怪石环绕之中,便是向产名茶甲天下的龙井村。自北宋辩才法师行道归隐于此,世上明公巨匠便纷至沓来,如赵清献,苏东坡、秦观等。他们往來叩答,一泉一石皆为诗文所记咏,由此龙井名满天下。今天此地仍然为游客所钟情,但游步于古道怪石之间,除了几座庙宇,鲜能领略古人之芳踘,历史之流风遗韵。龙井村内历史遗迹极为丰富,御茶园,胡公庙,九溪,十里锒铛,老龙井等广为人知,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构成西湖历史景观的重要部分。尽管如此,围绕龙井村的周边山道,历史上,曾留下大量文化记忆,但目前处在蛰伏状态,未有系统梳理,更没有构成杭州群山的历史景观。在深入走访景区以及与当地村民的深谈中,龙井村休闲文化建设还是大有可为,这不仅是指文化资源对休闲产业的推动,更指向休闲在当地村民联结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的可能性。

龙井狮子峰素以产茶闻名,狮峰茶是龙井系列茶中上品,售价最高,概因其土质、地理位置、日照等各方面因素得占优势。登临狮子峰,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几个地点却都与清末民初在杭城有‘高半城’之称的高家有密切关系。

从清乾隆后到建国前的百余年间,双陈巷高家在杭州城家喻户晓。双陈巷一、二号的别墅花园,向西经后来的孩儿巷中学一直延伸到布店弄,包括以后的孩儿巷中学,杭州市设计院宿舍等,很大一块地宅基地都是高家住宅,高家在杭州有“高半城”之称。

狮峰上第一个与高家有关系的是狮峰茶厂,据高家后人高诵芬在与其子徐家祯合著的《山居杂忆》中回忆,高家本来是大家族管理,后将产业进行了分割,茶叶公司当时是分给二房的,长房分到的是高义泰布庄,高诵芬父辈所属的三房分到的是高广泰锡箔店。狮峰上的炒茶场地如今依然可见,只是功用转成了位于狮峰顶的军用微波通讯站的蓄水池。据当地村民徐志川介绍,他记得儿时看到这个炒茶场地规模比现在要大,听村里老人说整个狮峰都是高家的,都在这里炒茶制茶。

从这个炒茶场地往山路的东边走大概数百米远,有一个亭子,年份看着不久,起名‘梵音亭’。亭子四周是大片空地,东边还有一段断墙,水泥浇筑,地基可见,告诉着路人这里曾经是一座占地不小的建筑。徐志川说这里也是高家的房子。《山居杂忆》里也提到大房在狮峰建有一个西洋风格的二层别墅。而据现场观察,这块空地还有部分塌陷到山谷,当时的平地应该比现在还大。当地的村民在塌下去的地方曾经掘到过断碑一块,把它抬上来放在了‘梵音亭’对面,上面文字清晰可见,写的是捐款建亭人名数目,有不少外国人名。高家当时为望族,家族崇文尚德。高诵芬曾经提到过她的曾祖母与当时的洋人女传教士会面的事情以及曾祖母捐款英国人梅藤更筹建的广济产科医院事宜。她的曾祖母即上文所提到的高白叔的正室金英,她虽为裹脚太太,但思想开放,力主儿子们出国留学,兴办学校,捐建医院,广施仁义。当时高家子弟不少都有留学背景,书法政界教育界都有杰出人士,与洋人交好不足为奇。

而‘梵音亭’所在之处,据徐志川讲实际早期应该为‘幽淙亭’所在。此亭背后正是幽淙岭。幽淙岭,明朝田汝成所编《西湖游览志》卷十一明嘉靖本写道“由寺(天竺寺)折而東南爲幽淙嶺扪壁岭活沙坞再上为天门。幽淙岭俗稱水出嶺,病其不雅,易以今名。深壑泠泠,巉石齒齒,陟此者,必布襪芒,前後牽挽,三歩一踴,五歩一躊。草樹四周,仰天一線。至捫壁嶺,則左迫峭嶂,右臨深溪,縁木扳蘿方可舉趾。活沙者流以也,滑而善崩。上至天門,則諸山下伏,䨇峰錐立,西湖鏡開。逰覽至此譬諸洞開武庫珍寶横陳。從此而東,則爲龍井又南爲郞當嶺,小青嶺大青領升降相因,西湖或隱或見,又南爲五雲山矣。”从此亭位置下去就通到幽淙岭,所以旧亭原名幽淙亭也是很有可能的。

而若从狮峰炒茶地往西走一百米左右,就可以看到一堵墙。这片地方至今都被当地人称作‘孟徵墙角下’。‘孟徵’,即高孟徴,高家三房高太白的长孙,高诵芬的父亲。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与安定学校的管理教学等。在狮峰上买地造房,他自己设计,建好后自己一人常年居住在此,意在做山中隐士。据高孟徴外孙徐家祯记载“于是,又花钱在杭州风景区龙井狮子峰盖了一面可以看西湖,一面可以看钱塘江;一边可以望日出,一边可以望日落的房子。高家老二房里原来在狮子峰有个茶场,外公就在茶场附近买地盖屋。其屋占地两亩多,三开间,由外公亲自设计,请人建造。房子是完全日本式的,用日式拉门,坐塌塌米,有日本式澡房,可见外公十分欣赏日本的建筑和生活方式。此屋取名为意胜庵。”。

从照片上的这段地基低一点的地方可以爬到上边的空地上。上边的空地面积非常大,房屋早已无存,找不到半点痕迹,树藤缠绕。但即使如此,也可以马上感觉到这个地方地理位置极佳。夕阳西垂,西湖在东,两边均无遮挡,视线极好。徐家祯还写到“那幢房子面对东边山脚的西湖,东、南两边是一排可以拉动的落地长窗和纱窗。夏天,长窗可除下,通风透气;冬天装上,可挡风透阳光。正门进去是佛堂,后面是饭厅,面对屋子中间的天井。佛堂隔壁是客厅和书房。屋子北面有两个客人卧室,一个储藏室及厨房。屋子的西边有主人卧房,仆人住的下房和一个日本浴室,浴室内有一人高的大木桶,下边可用炭烧热桶中的水,人从台阶上走进木桶内洗澡。设计得最妙的是屋子中央的天井。天井以石板铺地,石板下中空,是个蓄水池,可储水四十担,即使天长期干旱,也不愁吃用之水。水源来自于山上的泉水。屋子南边约百米处,山势较高,下有一小谷,雨后谷中必有积水。于是外公用铁管将水通到院子中一个水池中。池上有个狮子头,水管里的水通入狮子头,从狮子口中流入池内,池底又有管子通到天井石板下储藏起来。平时食用,即从水池中汲泉水。”这段话中提到的设计最妙的天井,至今仍静静地躺在这块高地上。据徐志川说他们小时候会钻到里边躲雨的,因为上边都盖了石板的。现在一块石板都已寻不着。

意胜庵经历战争、农村土改等诸多岁月,成了今天的模样,不过当地人依旧会说‘等会哪里碰头?’‘孟徵墙角下好了么。’虽然人去楼毁,面目已非,它在当地依然是狮峰山里一个比较有高辨识度的地点。

这些龙井故事的挖掘、历史资料以及地点的考证,离不开当地的一位村民,即风篁岭下来虎丘口子“茶文世家”的主人徐姓村民。他自幼在龙井山里摸爬打滚,又学了一手极好的炒茶技艺,对山间的故事和当地的历史极为感兴趣,除了向长辈打探故事,还自己收集阅读和龙井有关的古籍、当代著作照片等,并自己出资请学者做进一步考证,一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一个是出于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和传承的意愿。今天走在龙井周边的山上,会觉得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茶叶之乡,但似乎读不到历史与更深厚丰富的文化。今天西湖山水的文化建设发展是否可以不仅是作为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地,还可以让自然景观获得新的活力?让当地村民在休闲文化建设中获得精神文明的富裕?

三、结语

“共同富裕”背景下,发展和建设乡村休闲是提升村民精神文明、推动家园建设、打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强调的是以村民、乡村自身所需、自身所有为主体的乡村休闲建设,让乡村成为村民有着喜爱之情的地方——家园。如果这种理解没有得到认可,研究可能会鼓励不良的政策建议,并促进无效或不可持续的做法。整体而言,人们所追求的都是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也确实带来了乡村经济的改善。因此,乡村休闲建设并不否定乡村旅游的开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共同富裕语境下,乡村休闲可以在经济发展之外起到更多的作用,尤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当下乡村的运动场地、文化礼堂、图书馆等的兴建即是好的示例。加以正确引导与合理规划,休闲将在人地互动多元关系中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在与村民真正需求、乡村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休闲自身也会呈现出多元与互动。乡村休闲的合理规划与多元发展对于美好家园建设中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更加重要的是其在精神生活领域发挥更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行政区划统计表[EB/OL].[2022-1-12]. http://xzqh.mca.gov.cn/statistics/2020.html.

[2]王景全.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乡村休闲经济研究[J]. 中州学刊, 2010(5):4, 59-62.

[3]郭力源. 批判与重构:新时代乡村休闲文化建设的实践逻辑[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4):11, 102-112. 

[4]Williams, D. R., Patterson, M. E., Roggenbuck, J. W. & Watson, A. E. (1992):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 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 Leisure Scienc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4:1, 29-46.

[5]庞学铨. 休闲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16: 3, 110-119.

陈献,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本文系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浙江省休闲学会课题“乡村休闲赋能“美好家园”建设:地方依恋视角”(项目编号:22CSX05)的研究成果。本文部分文字转自作者参与项目《风篁岭记忆》。

审核:毛燕武

  作者:陈献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