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浙江经验
  发布时间:2023-07-24 10:54   来源:城市怎么办

数字乡村是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理念与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的产物,是我国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建设数字中国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数字乡村呈现飞速发展态势,有望为具备条件的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演进

2018年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201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战略目标,为数字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2020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同年,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

2021年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2022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数字乡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2023年4月

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领域

数字生产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与农业经济融合之后,可以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销售流通等全过程予以赋能,进而重塑农村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生活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技术可以有效重构农村生产要素,扩大农村数字生活的范围,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乡村服务。

数字生态

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生态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数字技术来推进农村整体生态环境的优化,包括自然、人文及社会生态三个部分,实现绿色低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治理

将数字化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有助于乡村治理从经验式治理转向精准化治理,从少数人参与的治理向多数人参与的治理转变,使得乡村内外治理更加高效和智能。

三、数字乡村建设的浙江案例

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地,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来,浙江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下面,例举一下浙江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

数字生产案例

安吉县数字化赋能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安吉县着力打造绿色白茶产业,运用“产业大脑+超级工厂”模式,构建起白茶生产、流通、销售、服务要素等各环节数字化应用场景,形成全链条数字化监管模式。

安吉白茶的产业大脑,建立了安吉白茶从茶园、种植、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闭环,确保安吉白茶总量可控、全程可溯,品质可信,精准展示生产主体信息,实现品牌和展示信息的可控管理。

依托产业大脑,安吉打造了5家示范性安吉白茶超级工厂。重点建设了安吉白茶数字化生产控制系统,升级了绿色无尘加工、仓储系统,全面配备了智能化加工装备,实现了生产全程可视化、智能化,在扩产能、强带动、降成本上取得了成效。

通过数字化赋能白茶产业,安吉书写了“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生动故事。

数字生活案例

杭州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

——数字乡村添彩美好生活

一进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科技感扑面而来。扫描“沥小二”二维码,便可快速了解村子概况,停车位、公共厕所在哪里,主要景点、特产有哪些……触手可及的数字技术应用让村民生活更便捷、更美好,乡村生活满满的“幸福感”“未来感”让人印象深刻。

“美好生活中心”是梅林村未来乡村建设的一个“窗口”,智慧健康小站、无人超市、24小时乡村数字书房,数字元素随处可见。

通过“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建设,乡亲们实现了“慢病配药不出村;24小时乡村书房,点一点听读机就能畅听有声读物,书房里还设有儿童观影区;河边的数字跑道,通过人脸识别后,跑多远、消耗多少卡路里,智能设备会自动记录,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梅林村数字乡村建设聚焦医疗、教育、休闲等民生需求,通过科技赋能,让乡亲们就地过上现代化美好生活。

数字治理案例

桐庐县桐君街道

推出“亲清地图”,让“智”治有方

在农村,以往村级资产、资源和资金的“三资”管理模糊化,工程项目、农村建房等信息不公开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桐庐县创造了浙江全省首张“亲清地图”,专门针对以往不易察觉的村级“家底”进行“大起底”,实现基层“智治”建设。

桐君街道推出的“亲清地图”,聚焦群众最关心、问题最多发的村级“三小”领域,通过一图集成、一码通行、三色预警,实现数字赋能,切实加强了清廉乡村建设。街道各村(社)分别建立专属二维码,一村一赋码,村(居)民直接扫码即可查询本村项目、资产、资源、农房审批等相关信息,第一时间知晓项目进度、资金流向等情况。

“亲清地图”系统根据各村的风险情况设置了“廉政风险指数”模块,这个模块将把资产、资源、小额工程等相关模块出现的预警情况进行汇总,并显示出一个综合廉政风险指数,从而更便于街道对各村廉政风险情况的精准判断。

桐庐因地制宜建立“亲清地图”“智慧云管家”等智慧监督平台,发挥“数”与“智”在强化日常监督、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中的作用,以“智治”推动清廉村居建设,实现乡村综合治理新效能。

数字生态案例

湖州市长兴县

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河湖长制工作迭代升级

2003年,长兴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河长制。2021年,在全省推进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长兴县积极探索构建“长兴河长在线”多跨应用场景,实现河湖长一张图总览全域、河湖长履职协同闭环、考核评价客观公平、系统治理全面高效,全力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迭代升级,确保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有效”。 打开长兴河长在线应用场景,长兴河湖的所有信息都一览无余。不仅可以实时跟踪各类问题发现处置动态,还可以宏观了解涉水问题协同处置情况。这个平台就像一个仪表盘,可以直观展示问题上报来源、类型、数量、涉及的部门乡镇,从问题的上报到整改完成,整个流程都可以在线上实施追踪,大大提高了问题处理的效率。

在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中,长兴县抢抓机遇,以问题为导向,纵深推进河湖长制数字化改革,打造“长兴河长在线”治理服务应用场景,通过治理端、服务端联动,打造社会各界问水、护水、管水、建言献策数智通道,推动河长制从“人治”向“智治”迈进。

四、数字乡村发展展望

总体来看,浙江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亮眼的成绩,2022年,浙江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到68.3%,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但也不可否认,数字乡村建设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数字素养不高,基层政府缺乏大数据思维等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今年2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与浙江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共建目前全国唯一的数字乡村引领区。备忘录的签署将加快推进浙江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赋能浙江三农各领域各行业数字化变革发展,助力高水平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乡村振兴样板,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廷勇,杨丽,郭江云.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建议.乡村振兴,2021年第12期.

2.杨君左.湖州安吉:数字化赋能白茶产业.杭州日报,2021-04-06.

3.浙江杭州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数字乡村添彩美好生活(千万工程一线探访).人民日报客户端,2023-06-19.

4.应致远、邓晓忠、叶生月.浙江桐庐: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振兴.桐庐新闻网,2022-08-16.

5.长兴县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进河湖长制迭代升级.信息新报,2022-05-21.

审核:李明超

  作者:毛春红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