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科学素养培养——政策梳理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8 11:10   来源:城市怎么办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与地区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大力加强创造力研究,培养科技创造性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积极从战略层面提供了方向引领,而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白学军, 2023; 胡卫平, 2023)。

在国际上,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就开始致力于资优儿童的培养,尤其是科技方面的培养。如,美国、新加坡、德国、英国、芬兰、加拿大、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政策制定、培养机构建立等方面均积累了一定经验。

美国1958年即在《国防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从天才儿童的鉴别、选拔和专门教育入手,加强一流科技人才的培养。在 2012 年实施的《K-12 科学教育框架》、2013年实施的《联邦政府STEM教育战略规划》《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等,美国都把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在其《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中,提出要坚持“人才全周期培育”和“让适宜的机构培养适宜的人才”。在培养机构上,有“州长学校”、“精英高中”等专门为培养天才儿童设立的机构 (付艳萍, 2022)。

新加坡在1984年颁布了“天才教育计划”作为指导其天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并设立了“天才教育处”自上而下的领导和监督天才教育的实施。新加坡的天才教育探索已经有近 40年的经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天才教育体系,在天才儿童的选拔机制、培养模式、融合安置、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建设都比较完善。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为天才儿童设立多样的充实课程、充实活动、个性化学习计划、甚至特殊计划。同时,新加坡也充分考虑了天才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提高了新加坡的国家竞争力与国民素质,为新加坡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 (刘颖 等,2023)。

德国非常重视天才儿童教育,有成熟的天才儿童教育模式以及学校天才儿童教育体系,且特别注重科学课程的教授、科学技能的培养。有许多民间基金会和官方基金资助天才儿童的培养。在政策上,自1985年以来德国教育部及各州政府为天才学生的选拔、培养与教学出台了众多文件,如《天才儿童的发现与促进——家长、教育者和教师指南》(1985年)、《联邦与各州有关促进资优学生以及具有资优潜力的学生的联合倡议》(2016年)、为期10年 (2018-2027年) 的“中小学培优”计划 (2018年)。在培养机构上,德国1978成立了“德国天才儿童协会”,2001年成立了“国际天才研究中心”、2014年成立了“青年社会科学教育学生研究院”。通过完善的机构、组织和协会开展了重多天才教育教师的师资培训,为天才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了咨询服务和长期的纵向追踪研究 (卢柳柳 等, 2023)。

英国政府为天才儿童教育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如《城市卓越计划》、《最有能力的学生》、《卓越无处不在》等,致力促进最优秀学生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英国采取“个性化教学”的方式,满足不同天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英国政府在多样化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加速、丰富和延申等方式结合,根据学生特点提供相应学习机会,并提供课堂外环境中学习的机会。在机构上,英国政府也成立了资优教育专家中心、国家青年天才院等来为天才儿童的教育规律研究和课程制定等服务。

芬兰在《教育部2020年战略》(2009年)首次将培养人才和创造力作为国家教育目标,且早在1998年就颁布了《基础教育法》允许在加速教育方面做出灵活决定,并设立了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特殊小学、特殊中学、STEM教育与LUMA计划 (单一鸣 等, 2023)。

加拿大天才儿童的培养方面,形成了公平、多元、全面的鉴别标准和规范化流程,构建了以加速制为主、多种教学模式为辅的培养体系。在管理体制上,加拿大以立法的形式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新项目,允许学生灵活选择。通过相关政策为天才儿童教育提供经费保障,如1984年修订的特殊教育财政制度则对用于天才儿童教育的经费进行了规定。开展天才儿童教师培训,提高天才儿童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机构上,加拿大除了有专门的学校和班级为天才儿童提供特殊的课程、丰富和加速的教育,尤其注重对科技人才的早期培养。对天才儿童的培养也分为分班模式、加速制模式和充实模式三类 (郭秀丽 等, 2023)。

印度作为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一直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而追求卓越是印度教育战略的主题之一。印度在不同时期对天才儿童有不同的理解。现代印度为天才儿童教育制定了一系列项目计划,如印度从1963 年起实施“全国天才寻找计划”(National Talent Search Scheme, NTSS)、后来又实施了致力于激发学生和学者对于科学学习热情的“天才激励计划”等。在天才的培养方面,印度大多通过私立学校、专门学校或举办奥林匹克竞赛等来开展 (姚慧杰 和 吴佳妮, 2023)。

日本的天才教育始终坚持以大众教育为平台,以科技和理科人才的培养为重点,以社会团体、半官方机构、学校和政府的协力合作为主要实践实施路径,最终谋求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陆续出台了《教育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法》及《终身学习振兴法》。在培养机构上,设立了“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天才教育小组委员会”等机构全面推动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与科学天才的培养。同时,设置了以“培养优秀的科学人才”为目标的“特别学科研究班”,对科学方面具有较高天分的学生实施特别科学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从多角度设有“面向天才教育的私立机构”、“多方共育的校外天才培养项目”、以STEM为重点的超级理科高中、高中-大学联合计划、大学提前入学政策、关注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天才教育项目、甚至从小学到大学的贯通培养。日本从政策到实施方面基本构建了全方位的天才教育体系 (冯萌萌 等, 2023)。

韩国在天才儿童教育方面具有成熟且丰富的经验,且尤其注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支撑保障体系方面,为天才儿童教育提供专门法律政策保障,师资保障和经费支持。在选拔与鉴别方面,融合多样的选拔标准与形式,立足多主体的在线甄选程序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多重选拔视角,从源头上确保天才儿童教育的质量。在培养体系方面,通过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如科学天才高中),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和严把“出口关”的考核评价保障天才儿童的培养质量 (许燕蔺 和 马早明, 2023)。

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从政策制定、机构设置均给与了强有力支撑。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强调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党的多次大会报告均强调了“创新”在驱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十大更是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实践方面,在多省开展了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如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 2013 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北京的“翱翔计划”、上海的“科学种子计划”、陕西的“春笋计划”均旨在选拔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高校,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在机构设置上,中科大少年班、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浙大竺可桢学院等等机构也重点对高中及大学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

总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各国都在加强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养。我国目前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胡卫平,2023),未来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这些方面努力。

一是科技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现阶段和未来几十年中的重大需求,但当前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发展并不理想,导致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二是政策支持不足。我国虽然多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到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但是相关的具体政策支持较少,尤其是在对科技创新起关键作用的科学思维培养方面。

三是校内与校外的整合不够。目前,我国科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利用主要集中在学校,而与校外科协系统、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及企业等相关部门的科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存在不足,机制体制尚不健全。虽与高校有一些合作,但仍然过少。

四是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支撑。优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但我国目前科学教师队伍的质量急需提升,存在非科学专业老师代课、科学专业老师缺乏相关专业培训、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五是课程与教学的质量不高。科学课程与教学是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在科学课程与教学方面存在科学课程的开设率不高、科学课程的综合性不够、科学教学的科学性缺乏三大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1]王国平. 搭建天才儿童发现平台,推进教与学创新,回答钱学森之问——在2017年全市棋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3月9日)

[2]《新编城市怎么办》 人民出版社 2018.12

[3]白学军,刘颖,卢柳柳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国际经验[J].基础教育参考,2023, 352(04):3-21.

[4]胡卫平, 刘守印.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 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a.

[5]胡卫平. 在探究实践中培育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 解读[J]. 基础教育课程, 2022b, (5下), 39-45.

[6]胡卫平. 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建高质量义务教育科学课程[J]. 全球教育展望,2022c, (6),67-74.

审核:马智慧

  作者:李阳萍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