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15年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总体要求,为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在全国发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城市改革,包括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一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变得日趋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正重塑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符合当前国情,又属于审时度势的战略之举。双循环不是单纯通过投资和消费驱动来扩大内需,而是要实现由国际技术依赖向国内自主创新的转型,应以科技创新“双循环”推动经济“双循环”。
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可持续途径就是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从科技创新国际循环来看,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可以实现科技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协同参与、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共用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共建共治,从而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主动溢出而惠及世界;从科技创新国内循环来看,建立区域间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可以弱化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在地域间的不均衡配置弊端,还有利于促进中国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从实践来看,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也是大势所趋。例如:2020年12月,科技部印发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已步入科技创新共同体时代;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走廊规划提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2021年,香港和深圳更是提出要实现港深两大都市在科技创新上的合体。
二
当前杭州正处于“后峰会、前亚运”关键时期,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的集中发力,都将推动杭州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杭州西站枢纽地区处于城西科创大走廊纵深拓展腹地,与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共同构成“一廊四城”。西站科创共同体的规划建设将吸引长三角城市群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充分发挥枢纽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等方面要素的集聚、融合,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新方向,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支撑形成强劲活跃增长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
三
杭州西站科创共同体的规划与建设要立足于城市发展全局,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重点关注并正确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1.科创与产业
产业是创新繁荣的基础支撑,创新则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国际上的科创共同体之所以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企业和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雄厚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基础;反之,源源不断的创新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持续动力。西站必须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数字经济为依托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强大。
2.科研与技术
科学研究旨在探寻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以及创造和发现之前不存在的新技术,是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源头。科研活动的属性决定了其要依赖于政府的稳定投入。因此,西站科创共同体建设需要政府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的大科学设施群。技术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价值市场化、商业化,以获取经济回报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当前,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职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要从“管理”转向“服务”,从“抓”转为“放”,从“给资金”转向“造环境”,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和创业文化,健全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尤其是天使投资等创新创业资本聚集,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3.创造与共享
杭州西站枢纽地区自身具备较好的区域创新禀赋,周边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阿里巴巴(西溪总部)、阿里巴巴达摩院、中法航空大学、中国人工智能小镇等科技引擎环绕;梦想小镇、湖畔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超重力实验室、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西湖大学、阿里云、菜鸟等创新资源云集。西站科创共同体不仅要利用自身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将创新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形成新生产力,还要通过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链式孵化体系、创新要素支撑体系和利益共享机制,发挥辐射与策源作用,在长三角范围内将“蛋糕”做大。
4.创新与底蕴
西站枢纽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腹地,所在区域历史遗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西溪湿地、良渚文化遗址、仓前古镇、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吴山、寡山、余杭塘河等等生态人文资源凸显了丰厚文化底蕴。在塑造全新的创新文化、建造现代人文景观的同时,要注重与地方文脉、自然生态的融合贯通,在继承历史底蕴文脉的同时,发掘出新的内涵,激发出具有西站自身基因的创新创业文化。
5.铸极与协作
当前创新走廊沿线主要城市在主导创新产业上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各城市在某些创新产业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如上海、杭州、合肥、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均已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产业定位的趋同虽然有助于在长三角建立极具竞争力的“大产业”,但也容易引发一定的恶性竞争。对此,西站科创共同体在发展创新主导产业时,需要注意“大产业”下的“细分工”,围绕重点发展的云计算、智慧医疗等未来产业,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某些具体环节,尤其是价值高端环节和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核心环节形成自己的极化优势,在其他环节注重错位发展,充分利用不同城市间创新资源要素的联合与互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分工协作,甚至为其他城市的“极”做配套服务,提升长三角整体产业竞争力。
6.精英与草根
近年来,科技创新的复杂性和模块化不断发展,传统的创新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创新不再是少数知识精英的“特权”和“专利”,而是千百万民众所共同从事的事业。“高手在民间”的理念正在被人们所认同,激励大众创新、草根创新正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社会基础性工程。杭州西站科创共同体的规划建设要兼顾精英创新和草根创新,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既要重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等高端精英的作用,更要激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创新活力;既要瞄准科技制高点、追求创新“高大上”,更要重视民生关注点,推动科技“接地气”。
审核: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