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微城市|理论篇:教育综合体的兴起
  发布时间:2023-07-05 11:16   来源:城市怎么办

“学校之初,是一个人坐在一棵大树下,当时他不知道自己是教师,他与一些人讨论他的知识,这些人也不知道他们就是学生。这些人请求他们的孩子也听这个人讲授,一些空间设立起来,这就是最早的学校。”

——路易斯·康

近年来,在城市化推进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双重推动下,城市用地集约程度加剧和学校配置需求不断提高间的矛盾日趋凸显。与此同时,伴随着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模式和学校空间环境已远不能满足社会期望。在上述背景下,各类中小学校园逐渐突破传统的行列式平面布局模式,开始“向天空要空间”,“教育综合体”也应运而生。

1

何谓“教育综合体”

“教育综合体”是在“城市综合体”概念的基础上,以广义的“教育”为主导功能的复合型建筑,包括文创、商务、旅游、会展、人居等多种功能。

教育综合体模式最早出现于西方二战后高等教育校园的规划与建筑空间设计中,它作为一个功能复合的校园综合体,通过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的空间、立体化组织功能房间、活动场地和各类流线,旨在将校园各功能区集约化,形成彼此高度关联的一个系统。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综合体理念并不局限于功能的多样性,而是强调功能之间的优化组合、协同性及紧凑性,将建筑视作一个有机整体系统。

2

教育综合体的意义

1、破解学校功能建设需求增加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功能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小学校增添了更多的教学用房,最终形成几个基本的功能分区,例如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等。各个分区在布局上都保持在一个对于自身相对合理的位置,分散布置,彼此相对独立,功能间缺少互动性。但因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集聚、大量配套设施建设等导致出现了城市用地紧张、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客观问题。而城市传统的中小学校行列式、分散式的平面发展模式在建设时会显现出许多问题。如,校园土地利用率低,有悖于城市节约土地资源的发展方向,分散的布局压缩学校其他空间;校园绿化不足,可供学生课间活动的公共空间严重不足且设计缺少活力;学校与城市割裂,公共设施长时间段闲置。基于此,教育综合体的引入,通过立体化的土地利用,即学校建筑往垂直的方向发展,在集约用地的同时,也促进学校功能逐渐集中,是当前高密度城市发展过程中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撒手锏。

2、破解学生行为动态化与功能连接效率低的矛盾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学生的行为活动不该仅仅停留在教室之中,而是需要频繁的在校园内活动,利用校园内的多个功能用房完成日常学习活动,其行为模式呈现动态化的特点。

但是,传统的中小学校园行列式布局使学校功能布局较为分散,校园功能区之间的流线过长,流线组织效率较低。一旦校园内的主要功能区间距离过长,超出了中小学生合理的步行尺度,就会导致学生在教室更换的过程中耗费大部分的课间时间,不仅降低校园的运行效率,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教育综合体理念下的校园设计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动态化的行为需求;摒弃传统无差别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告别僵化土味的古板设计,开始对于校园特色和空间多样化展开了更多设计探索。

3、破解交往互动的需求与共享空间不足的矛盾

多样化的共享空间可以为师生提供交往互动的场所,帮助学生释放天性,提升师生对于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校园在建设之初,未能以师生的真实需求作为出发点,简单的套用单一、固定的方法导致城市中学校建设“千篇一律”,校园空间单调乏味。同时,在室外空间设计方面,传统中小学校外部共享性的空间以庭院、广场、绿化等为主,但是这些空间往往缺乏设计、尺度单一,缺少趣味性和空间活力;校园中的景观往往也缺乏精细设计,以简单的绿化和树木散布在校园内,不能形成绿化体系,缺少校园特色。教育综合体理念下的校园设计,利用平台、庭院、交通空间等共享空间的设计打造非正式学习空间,吸引学生“停”下来,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交流场所,以此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3

主要特征

1、集约化

通过功能的整合设计,将原本分散的各校园功能进行集中,即分别从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上对功能进行“拆解—分类—重组”,提高校园空间的集聚度,保证各功能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富有关联性,以实现校园资源的共享共用,以及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同时,功能高度整合还能促使校园内各功能之间从传统分散的“树形”关系转向交错的“网状”结构,将校园打造成一个“学习空间连续体”。

2、高效性

将校园的功能集中,拉近功能区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在功能区间的转换更加简单便捷。一方面,通过教育综合体高效的流线组织设计,利用人车分流、创建可达路径、扩大交通空间等方法进行流线组织和交通空间的设计,使得校园的交通系统相互配合,保障学生的交通安全。另一方面,通过连廊、架空平台、庭院等设计,形成高效共享、互联互通的交通动线,交织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漫游体系,方便师生在不同功能区间的转换,提升了校园整体的运行效率。

3、兼容性

空间兼容和时间兼容,多种活动可以同时在一个空间里展开。教育综合体内空间的碎化与重整,使空间整体分解为多个局部,其间的“空隙”为其他功能的加入提供可能,更具灵活与综合性。以跨学科空间为例,它的出现为学科互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物质支撑。首先,因其灵活的布局和多重的功能设置,为未来需求留下了更多可塑空间;其次,通过多维度的融合使空间对知识的承载更加立体,进一步使得空间功能融合后实现1+1>2的效果。

4、共享性

教育综合体在设计时常利用架空、平台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共享性空间,使校园空间具有多样性、复合性、多层次等特点,不仅以满足教学为目的,更是以学生渴望交往的行为需求为设计初衷,让学校成为充满活力的场所。另外,通过将部分空间向周边社区开放,在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同时拓宽教育边界,开放共享的社区式校园进一步激发校园活力。

5、高标志性

集中、整体的建筑形态,可以塑造出标志性十足的造型,有利于提升校园形象感,塑造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相关理论

1、开放式教育理念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开放式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最适宜他们成长的教学环境和方式,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实现自我提升和个性发展。开放式教育理念包括教室的开放、时间的开放和行为的开放。在开放式的教育理念中,成绩不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往能力更加得到重视。

2、MOOC教育理念

MOOC教育起源于2012年美国高等教育界的一场全球性的教育热潮。MOOC的出现,使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媒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MOOC教育理念具有以下特点:(1)低门槛高容度。MOOC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需求者,并为其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教育理念。不会设置过高的门槛,满足了开放式教育的基础性要素。(2)模块化教学组织。资源开放,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教学过程组织设计更加注重学生需求,提倡“模块化”“碎片化”“点滴化”教学组织形式。(3)拓宽教学途径。解决了传统教学途径单一的难题,满足开发式教育的根本目的。

3、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是一种打造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并且是一种表现跨学科混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和深刻意义。STEAM教育融合了多个学科相关的知识和特点,分为书面和实践两个部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育与创造进行有机统一,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机会增多,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体现了多元学科进行融合的创新。

4、复合化空间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设计,是一种对教育建筑功能和空间的综合化设计。对性质和功能不同的空间优化组合设计,这些空间既有本身的独立性,同时相互之间又保持联系性。复合在一起的空间效益实现“1+1>2”。多种功能相互作用,优化组合,激发出更为优越和广泛的整体空间,这样最后复合出的空间功能容纳性和行为容纳性都是大于原本分离的空间总和。

5、垂直校园理念

建筑往上发展已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趋势。同样位于城市中心的校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能通过提高容积率来应对用地紧缺的问题。垂直校园作为一种新的布局模式的出现,它打破了传统校园布局的模式,将原本平面展开的功能布局在立体的方向上展开。这样才能提供校园在城市中心扩张的机会,同时还能容纳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功能。

5

实践案例:

芬兰Lehtikangas教育综合

芬兰Lehtikangas教育综合体包含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图书馆,以及一所幼儿园。这个新的教育综合体替代了过去在同一地段的另一所学校,并且整合了周边一些其他的公共功能。

1、建筑形态

建筑整体由一段峡谷般的自由形态的开放空间划分成为两个部分,建筑的形式就来自于这两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2、空间与功能

综合体入口附近的图书馆提供独立的信息收集服务,游客与图书馆的来访者可进入建筑的公共部分稍作停留。峡谷的北面是小学和更高年级的综合学校。南侧则包含了幼儿园、辅助空间以及体育设施,同时还有木材和金属工艺的商店。Lehtikangas教育综合体将不同的教育单位整合分组在一个开放的、可变的、单元式的结构之中,与目前芬兰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3、文化塑造

建筑的每一层都有其标志性的颜色用来装饰走廊与家具,让人在建筑中更容易辨别方向。高年级学生的教室用于不同科目的教学,在这些空间中颜色的选择逐渐转向更加柔和的色调。幼儿园的教室也可以根据意愿进行组合分割,在每一个房间中都有一个通往外侧院子的入口。楼梯筒则为孩子们创造了另一种空间体验。

【参考文献】

[1]赵虎,李志民,罗琳.“教育综合体”模式下超大规模高中集约化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9,37(01):76-79.

[2]高德宏,张欣宇,刘利敏.集约用地条件下校园综合体设计研究——以大连白银山综合教育园区为例[J].城市建筑,2022,19(07):160-163.

[3]徐明瑞. 基于综合体理念的当代城市中小学校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21.

[4]王玟,耿涛.开放式教育下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9):83-85.

[5]刘惠惠. 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审核:方志明

  作者:戚佳玲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