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人才荒”:人工智能科研和产业应用人才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6-28 11:14   来源:城市怎么办

近月来,在ChatGPT浪潮下,百度、阿里、讯飞等多家老牌互联网公司高调投入大语言模型赛道,光年之外、深言科技、百川智能等初创公司也宣布获得亿级资金支持。这场面向“人工智能”的产业新热潮,毫无疑问引爆了新一轮的“抢人大战”。

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共同发布的《百度2022高考搜索大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连续三年(2020-2022年)蝉联热度增幅最高专业,俨然成为新高考最热的关键词。近日,2023年高考刚落下帷幕,在《百度热搜·2023 高考大数据》“热门专业搜索热度攀升专业TOP10”榜中,“人工智能”依旧占据一席。

2019年,华为发布面向2025十大趋势,指出“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大幅度促进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作品也因机器辅助得以丰富”,预计2025年,97%的大企业将采用人工智能。

2023年1月,国际数据公司与浪潮集团联合发布的《2022-2023 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也预测到: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68百亿亿次/秒(EFLOPS),超过通用算力规模。预计未来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2.3%。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方法、新模式,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的大热与快速发展,也侧面反映出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的调研,人工智能领域中,上海相关学科专业每年全部毕业生只能满足岗位需求的1/6。

事实上,我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一直存在,此番产业竞争的打响,更是将这种人才供需矛盾推至了“风口浪尖”,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荒”问题亟待破解。

一、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是关键

加快人工智能科研和产业应用人才培养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人才队伍的质量、水平和规模,决定着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人瑞人才与德勤中国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数字人才缺口约430万人,而预计到2025年该缺口将达550万人。在此背景下,为人工智能科研和产业应用培养科研和产业应用人才是促进我国人工智能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亦是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加快人工智能科研和产业应用人才培养是我国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中国正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将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进程中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抓住并充分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为目标,规模化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才能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的科技创新程度。要继续发挥人工智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解决当前人工智能“卡脖子”问题,关键在于人才。

二、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的现状与问题

1.顶尖人才供给不足,供给结构性失衡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缺乏高层次人才支持,后续供给不足。根据《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显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共计155408位,中国人才数量17368位,占比11.18%。另外,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AMiner团队联合智谱AI、清华—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知识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22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AI 2000)》,美国入选AI2000学者及提名学者的数量最多,有1146人次,占比57.3%,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中国位列第二,232人次,占比11.6%。可以发现,虽然我国顶尖研究人才数量上排名靠前,但仍与美国人才储备量存在断层式差距。

从机构所在的国家分布来看,前十名均为美国机构,且美国机构学者总体人数遥遥领先。国内企业阿里巴巴位列第二十位,相较于去年有所提升。美国之所以能聚集全球最多的顶尖科学家,得益于其雄厚的基础研究和专项研发投入、发达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2015-2019年间,美国吸引人工智能投资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巨大的研发投入和优渥的人才待遇,吸引了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使美国的人工智能创新产出居世界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人才供给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具体在人才供给结构方面:一是不同层次人才结构失衡,顶级的基础研究人才与应用人才不足;二是不同岗位类型的人才结构失衡,多数人才集中在应用开发岗,而真正有大量需求的实用技能岗人才供给不足;三是不同技术方向的人才结构失衡,岗位所需技术能力与人员实际技术水平不匹配,相关人才在职业选择时对自身定位与能力认识不足,导致与企业需求错位现象频发。

人工智能人才地域分布严重不均衡。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北京和深圳吸引了全国近六成的人工智能人才。根据《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中,北京、杭州、深圳继续保持前三名,上海和广州分列第四、五名。

2.研究储备基础不足,人才培养体系薄弱

缺乏重大原创成果。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创新方面总体尚处于“跟跑”地位,大部分创新偏重于技术应用,在基础研究、原创成果、顶尖人才、技术生态、基础平台、标准规范等方面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与美国、欧洲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投入、杰出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大差距。

未形成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曾提出观点:人工智能(AI)绝对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招生偏向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学生,过分强调理科背景,不利于多元环境培养。因此,亟需培养具备人工智能融合多种技术(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学、认知科学、脑科学、自动化等)的复合型人才。

3.人工智能教学与产业实践脱离

人工智能教学与产业实践的脱离导致我国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大。一是现阶段高校的人工智能相关的师资、课程依然不够完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难以快速适应和匹配产业发展的节奏和企业的需求;二是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准入要求较高,人工智能人才具有复合型、知识密集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而应届生往往缺乏人工智能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很难直接匹配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国内外人工智能科研和产业应用

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1.优化人才梯度,培养领军型、拔尖型创新人才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曾强调,“ChatGPT的出现,并不是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上有多大的改变,实际上是人工智能几大技术发展交融的结果。”这意味着,未来对人工智能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更需要有精深的技术造诣、深厚的数理人文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美国在K-12教育体系中就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英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未来行业发展的多层次人工智能技能人才,实施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继续深造,将计算机和数据科学以外的人才培养成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生或博士,培养复合交叉性人才。

未来我国智能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顶尖人才培养。基础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相衔接,最大化地优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路径,建立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以培育“通识、通智、通用”世界级复合型领军人才为培养目标,回应人工智能人才的战略需求。

2.设置人才培养和科研专项经费,完善人才培养环境

经费投入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研的基础,为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供基本保障。2021年,法国出台推进“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新计划,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22亿欧元用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2023年,韩国相关报道称,韩国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兴技术领域,加快新技术进程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将投资约5000亿韩元推进人工智能(AI)项目。深圳在近日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中也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统筹整合基金资源,形成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

3.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培育机制

企业是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英国建设国家级艾伦·图灵研究所,协同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科学技术设施理事会和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以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共同努力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及人才培养,首次设置由产业资金资助、包含工作实习内容的人工智能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开创了三方共同投资教育的先河。

四、结语

2020年人社部的报告就曾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国内供求比例为1∶10,供求严重失调。如果不采取“规模化生产”的培养模式,人才缺口将持续放大。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其关键在“人才”,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扩大人才数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丰富“人工智能+X”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R],2021.

[2]李利利,杨佩瑜,陈新.新发展阶段下的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47(05):6-10.

[3]施云燕,裴瑞敏,陈光,等.国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为例[J].今日科苑,2021(05):22-28.

[4]周丹.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意义、现状及路径[J].教育参考,2023(01):5-11.

[5]2022未来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人工智能冲上“十大热搜专业”.探寻NH人工智能.

[6]人民网.产业观察:AI产业上演“抢人大战” 人才培养如何大步跟上?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作者:戚佳玲 审核:方志明

  作者: 戚佳龄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