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一夜听风雨|杭州与陆游的人生浮沉
  发布时间:2023-06-21 09:38   来源:城市怎么办

提起陆游,我们想到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赤忱爱国,想到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不气不馁,想到的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意难平,想到的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孤傲超群,想到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不屈。而这位爱国诗人陆游的一生,同样与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陆游每次在杭州停留时间都不算长,但是足迹恐怕已经覆盖了杭州的大部分地区:从皇城之中的延和殿,到武林坊中的军器所;从御街北段的枢密院,到御街南段的百官坊;从西湖东面的灵芝寺,再到西面的灵隐寺……

如今的杭州市拱墅区武林街道孩儿巷98号民居,是杭州陆游纪念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创作于此。当年,陆游正是居住在保和坊的一栋小楼里,凝视着春雨如丝、杏花繁丽的小巷,写下了这句千古绝唱。千百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那栋小楼早已消失,倒是保和坊的巷名“孩儿巷”一直传承至今。就让我们顺着这个不变的名字和始终见证着街巷变迁的春雨,穿越千年的城市记忆,寻找陆游与杭州的故事。

陆游第一次来到杭州,是在建炎元年(1127)至二年(1128)之间。当时,金人入犯,宋军节节败退,朝中上下,人心惶惶。面对金兵的攻势,朝中以李邦彦和张邦昌为首的投降派坚持与金乞和,陆游的父亲陆宰则因为长期在抗金前线任职,被投降派官员视为阻碍。不久,陆宰因为御史徐秉哲的弹劾而遭遇贬职,太原随即失陷。值此乱世,朝政黑暗,失去职位的陆宰知道北地已无法久居,遂决定带家人南归。于是,靖康元年(1126)的深秋,陆宰打点行囊,带着妻儿一路南归,此时的陆游才一周岁左右。

大抵正是在南归山阴老家(今浙江绍兴)的途中,陆家一行经过了杭州。乱世之中,一家人仓促南归,为避战祸而已,对于杭州风光只怕是无心观赏。而陆游此时年纪尚小,对于杭州更是没有什么印象。不过长大之后,他通过长辈的描述对这一段经历有过想象:

扶床踉跄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宵旰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

绍兴十年(1140),高宗下旨定临安府为行在已有两年,当时陆游以家世的原因得到恩荫,补任登仕郎。登仕郎不是一个实职,只是一个文散官。朝廷规定,因荫补初出官者,按法应当参与铨试。于是在这一年,十六岁的陆游与陈公实以及族兄伯山、仲高等五人一同来到杭州。在杭州应试的这段时间,陆游借住在西湖边的灵芝寺,每日与寺内弟子一般晨昏定省。对于这一时期的生活,他印象深刻:

“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还家欲学竟未暇,岁月已似奔车忙。”

灵芝寺在涌金门外,原为吴越国王的临湖别墅,后来园中生长出珍贵的灵芝,这临湖别墅便舍园为寺,成为灵芝寺。再后来,吴越纳土归附宋朝,灵芝寺也拥有了御赐的匾额“灵芝崇福律寺”,香火不绝。建炎初,灵芝寺毁于战火,仅存师塔和败屋残僧。后来,在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影响下,朝廷下令在灵芝寺空地之上修建供奉崔子玉的显应观。除了显应观之外,灵芝寺旁边还有皇家园林聚景园和著名酒楼丰乐楼,不过这些都已不复存在。今天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柳浪闻莺公园、西湖博物馆和重建的钱王祠,只有那些写着“灵芝”字样墨书的瓷器残件还在无声地提醒人们那个庙宇林立、高僧云集、梵呗空灵的年代。

这次考试,陆游还结识了一群少年友人。同赴临安府应试,又都是少年心性,切磋学问之余,陆游与朋友也常常结伴出行游玩,是以街坊灯火、湖柳风烟无不观赏,甚或兴致顿起,又去岩壑搜奇;而若是有时胸中愁闷郁结,那么酒楼买醉又有何不可?备考的日子很快过去,应试之日终究要到来。

初次应试,陆游的心中虽然紧张,但是他自小读书,数年来在父祖、老师的教导之下也算学有所成,或许也无需太过担心。不过,看到经义题目的陆游还是十分愕然——《王者不治夷狄》,何为王者不治夷狄?王者治理天下,偏偏不治夷狄,是何道理?陆游少年聪慧,他不难想到,考题映射着现实。但是,陆家家风清正,他也绝不会为了所谓的前程而蒙蔽良心。所以,试题之下,他选择直言自己心中所想:王者应治夷狄,河山理应恢复。此时,正是由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把持朝政,陆游的文章宣称抗金,在秦桧等人看来,无疑是在挑衅他们的权威。结果可想而知,这次考试,陆游自然是失意而归。

少年毕竟是初出茅庐,虽然对于考取功名心怀热切的希望,但未曾考上,却也无需过分苛责自己。并非自己才学不足,只是主持考试之人心胸狭隘。陆游不再为此心烦,在与好友一一告别之后,便与族中兄弟等一同返回了山阴老家继续读书,后来又师从曾几学诗。曾几是当时南宋最为有名的诗人,而且坚持抗金,誓不乞和,遂与秦桧不和。

绍兴十三年(1143)秋,陆游再遇考试的机会,这便有了第二次赴临安赶考。这次在临安城的经历,加深了陆游对这座新都的了解。若说上一次在友人陪伴之下游赏山水,了解了临安的自然风光;那么此次在临安度过春节与上元节,便让陆游知道了这座都城的内里繁华与人文风韵。上元节后不久,便是考试的日子了。师从曾几学诗后的陆游,更不可能假意乞和。再次落榜而归,回到山阴老家。

此后陆游再赴杭州,已是十年之后的绍兴二十三年(1153)了。这一年,陆游二十九岁,参加的是针对现任官员而设的锁厅试。陆游的才学,在这十年之中愈发增进。负责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名叫陈之茂,为人正直,在阅卷过程中发现陆游的文章诗词都很优秀,便将陆游选为锁试第一。但偏偏事不凑巧,秦桧的孙子秦埙(xūn)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当时秦埙也是以门荫入仕,因此只能参加锁试。秦桧见陆游名列第一,自己的孙子屈居人下,因此找到陈之茂处理此事。但陈之茂为人刚直,不为权势所屈从,仍立陆游为第一名。秦桧对此恼怒万分。次年礼部省试,因为秦桧的安排,陆游未取得任何名次。不仅如此,秦桧还要处置陈之茂,不过似乎天有不测风云,秦桧不久去世,此事遂不了了之。

年少轻狂,书生意气,遭遇此等不平之事的陆游满心愤懑无处宣泄,化为“病夫背俗驰,梁甫时一咏。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的痛斥。对于当时的陆游而言,临安是一个让他屡遭不公的黑暗之地,可也是在这里,他得到陈之茂的知遇之恩,也在三次应试中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友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应试不第的陆游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临安。

三试不第、屡遭不平之后,陆游对于科举一途已不再抱有希望,数年之间只是接受朝命,辗转地方任职,但都是州县主簿之类的小官而已。直到绍兴三十年(1160),陆游在福州任上接到朝廷诏书,前去临安任职。陆游这次得以入朝,可能受到秦桧余党势衰、主战派受重用、曾几和樊茂实举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管原因如何,陆游终于第五次前往临安。

当年正月,他打点行囊,整装从福州走海道,在温州处登陆,再经括苍(今浙江台州)、东阳(今浙江金华)北上临安。五月,陆游抵达临安,受命出任敕令所删定官。这个官职品级不高,所处理的工作主要是整理皇帝诏令之类的文书。但是,毕竟是作为朝官在临安任职,这意味着陆游不仅可以见到师友,也可以更多地与天子、士人来往。到任不久后,陆游选定了临安西百官宅的一处屋子作为住处。西百官宅在石灰桥一带,石灰桥在钱塘门内的枣木巷,也就是后来的嘉树巷,大致在今天的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学士路院区附近。西百官宅出行便捷,但与陆游官署的距离却相隔甚远,不过与众多文人雅士比邻而居很好地弥补了通勤之苦。其中,周必大与陆游隔墙为邻。他们二人既为邻居,而且年岁、性情、爱好都很相近,可谓是一见如故,常常一同出外游玩谈天、交流学问。

绍兴三十一年(1161)七月,官居临安一年的陆游由原来的敕令所删定官迁任大理寺直兼宗正簿,负责为皇家纂修玉牒。不久,又任枢密院编修官。这一年,南宋君臣偏于江南的安宁也被金人铁骑踏破了。金主完颜亮不满以淮河为界,遣使来谈,要求宋朝割让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金人的入侵,深深激发了陆游的爱国情感。为了促进抗金一事,陆游多次联系朝中要人。黄祖舜当时出任同知枢密院事,官居中枢,非常赏识陆游,曾经推荐过他。得知这个消息,陆游连忙上书,表明他已做好一切准备,只待有人任用他,便能为国分忧。此外,陆游还曾经拜访过时任宰相的陈康伯,旁听陈康伯与杨存中议论兵事。

任枢密院编修官后不久,陆游得到了高宗的亲自召见。入京一年有余,陆游官职低微,鲜有机会面见天颜,所以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入对之时,他向高宗力陈自己的抗金主张,建议高宗不再施行妥协政策,而应当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尤其是应当移驾建康,在军事上做好准备,为北伐收复失地创造条件等。这些看法很是符合当时主战派人士的意见,但是高宗心头仍有隐忧。不久,陆游因为论事时意见不合被罢职,回到山阴老家(今浙江绍兴)。

同年十一月,陆游以史官之职起复,再次回到了杭州任职。虽居文官之职,但他对前线的军事战况非常关注。一日听闻果州团练使武巨挥师北进,收复洛阳,陆游心中难掩激动。随后高宗移驾建康,督师征战。在高宗离开临安的那一天,陆游跟随百官一起,目送着高宗车驾渐渐远离,心中激情澎湃。

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退居德寿宫,皇太子赵昚(shèn)即位,是为孝宗。起初,孝宗锐意恢复中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在史浩和黄祖舜等人的推荐下,陆游得到孝宗的召见并获得垂青。孝宗下令,赐陆游同进士出身,并令其出任编类圣政所检讨官。此时,宋金之间的战事仍在继续,南宋方面因为抗金大将刘锜战死,劣势凸显。陆游在任时,曾代中书省和枢密院起草《与夏国主书》和《蜡弹省札》。前者写给西夏国国主,希望与西夏之间结为邦交,联合起来共同抗金。后者则是写给沦陷地区的武装力量首领,希望他们能够坚持本心,不向金国屈服。这些诏书文件的背后,显现的正是陆游心怀国事、希望早日恢复故土的情怀。

然正当陆游为国事兢兢业业之时,却迎来了官宦生涯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陆游因将宠臣曾觌(dí)与宫女之间的无礼行为,在闲聊时转告好友张焘后被孝宗得知,被孝宗认为是“反复小人”,遂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被迫离开待了三年的临安城。其后陆游再和临安产生联系,已经是淳熙年间的事情了。

淳熙五年(1178)和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曾两次出入临安面圣,但都只是短暂停留,一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时年六十四岁的陆游才再次应召回到杭州任职。这一次,他出任军器少监——一个从六品、专门管理武器制作的军器监副职。耳顺之年,再入朝中,细细算来,距离他上一次入朝任职,已有二十余年的时光。

淳熙十六年(1189)的初春,孝宗禅位于光宗之前,亲笔批示诏书,任陆游为正六品的礼部郎中。光宗即位后,陆游上奏提出以百姓为念的请求,认为只有轻徭薄赋、藏富于民,方能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这一观念,离不开他多年任职地方的观察与对百姓生活的同情。除了礼部郎中,陆游不久后还兼任了膳部检察和实录院检讨官,参与了《高宗实录》的修撰工作。然而,或许是因为政事上的不合,次年十一月,陆游在谏议大夫何澹的弹劾下再次落职。

从绍兴三十年(1160)至绍熙元年(1190),陆游虽多次入临安任职,却多是官卑职小,在任时间亦不长久。然而,无论其身处何方,总是尽职尽责、忧国忧民,心怀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以至于自己亲上战场英勇抗敌的场景频繁入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忽梦行军太行路,不惟无想亦无因”……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悲愤难已,最终只能化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悲吟。

其实早在淳熙十五年(1188)时,陆游便有了退居家中的想法,只是他的心中还残存着一丝希望,觉得仍然能够报效国家。离朝多年,陆游终于又获得了回到临安的机会。只是这一次,陆游再也看不到王师北定中原的日子了。

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五月,陆游以七十八岁的高龄,接到朝廷诏令入朝任职。当时,朝廷正在准备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国史,在宰相韩侂胄(tuō zhòu)的推荐之下,宁宗决定起用历仕三朝的陆游。不久,陆游便出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与傅伯寿一同负责史书编修工作。十二月,陆游兼任秘书监一职。在朝廷的允许之下,陆游得以一心修史。这次入仕朝中,陆游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宋的秘书省最初选址在涌金门外的法慧寺,后来宫廷藏书渐渐多起来,便于绍兴十三年(1143)重建于天井巷东、故殿前司寨,高宗亲书右文殿、秘阁二榜,位置大约在今天吴山北麓杭州市公安局附近。当年,陆游的父亲陆宰家藏图书便被命令上缴。不知相隔一甲子的时光之后,陆游是否会在这里再见到父亲的藏书,他的内心又会有何感想?伤心六十余年事啊,嘉泰三年(1203)的春天,陆游带着儿辈们泛舟游西湖,看着西湖双塔——保俶塔和雷峰塔依旧,伤感写下《与儿辈泛舟游西湖一日间晴阴屡易》:

逢著园林即款扉,酌泉鬻笋欲忘归。杨花正与人争路,鸠语还催雨点衣。古寺题名那复在,后生识面自应稀。伤心六十余年事,双塔依然在翠微。

在香火旺盛的灵隐寺,在绿树翳映的冷泉亭,白发龙钟的陆游发出了无限感慨:

灵隐前,天竺后,鬼削神剜作岩岫。冷泉亭中一尊酒,一日可敌千年寿。清明后,上巳前,千红百紫争妖妍。冬冬鼓声鞠场边,秋千一蹴如登仙。人生得意须年少,白发龙钟空自笑。君不见灞亭耐事故将军,醉尉怒诃如不闻。

陆游心如明镜,他已年老,已经过了人生得意之时,朝堂只会是年轻人的天下。这次奉诏修史,一方面是韩侂胄的举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朝中无人,而他历仕三朝,恰好适合罢了。嘉泰三年(1203)四月间,陆游将修好的史书上呈朝廷,随后立刻上书乞请退休。为表决心,他的《乞致仕札子》上了两篇。终于,五月十四日,陆游离开了临安,提笔赋诗八首,回到了会稽石帆别业。

从嘉泰二年(1202)六月十四日抵达临安,直到嘉泰三年(1203)五月十四日离开,其中有一闰月,前后相隔恰好一年。陆游没有想到,这短短的一年,让他此后遭受了数百年的非议,而元人所修《宋史· 陆游传》引用朱熹之言给予了“不得全其晚节”的评价。

究其原因是陆游此次入临安任职,出于权臣宰相韩侂胄之推举。此前,其已经为韩侂胄撰写《南园记》,又于嘉泰三年(1203)四月在临安史馆时为之撰写《阅古泉记》,遂惹来“交游非类”“为韩侂胄之党所利用”甚至是“阿谀奉承”的非议。不过,韩侂胄虽为权臣,却并非秦桧、童贯、蔡京一类的奸臣,只是与朱熹等理学家存在朝堂纷争和政见对立。陆游的“晚节”问题历史上也争论纷纭,正反两派壁垒分明。

陆游作二记的目的至今说法不一,但可以想见,如果其确是阿谀奉承之徒、趋炎附势之辈,恐怕绝不会有三试不第、终年位卑的坎坷境遇。最为公允的说法,应当是因为韩侂胄发起北伐,陆游出于国家大义而忠诚献身。然而,这位长寿的诗人,最终亲眼见证了北伐的失败。嘉定三年(1210)六月二十四日(农历时间/观荷节),八十六岁的陆游在会稽石帆别业溘然长逝,只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绝笔,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

(本文节选自《南宋人在杭州》,为方便阅读并适应主题,有较多删改调整,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

图片

《南宋都城三部曲》

丛书简介

《南宋都城三部曲》为《南宋丛书》之一种,包括《杭州寻宋》《杭州城的南宋史》《南宋人在杭州》,主要从杭州都城空间的视角重现南宋历史风云,从史迹、事件、人物三个方面让当代读者感受真切的南宋文化的风韵。

就都城整体文化遗产的保存而言,南宋都城杭州是接续元明清三朝都城北京而离现实最接近的都城。换言之,杭州是北京以外古代都城规模保存最完整的现代都市。所以,在杭州,大可以通过走街的方式,走向历史的深处,走向南宋的历史风云!《杭州寻宋》不只是介绍杭州的南宋考古遗迹与文物、景点,关键在于通过杭州的空间景观让读者直接置身于南宋的历史场景中,让读者感受南宋前后期政治风云的变换。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讲,中国古代的一部王朝史,恐怕有半部是都城史。南宋定都杭州,南宋的历史至少有一半要讲述发生在临安城内的大事件,可以说一部南宋史,半部是杭州史。《杭州城的南宋史》,也不只是重复叙述杭州的南宋大事件,而是从南宋都行在临安城的角度,将整部南宋史串联起来,并将诸多历史事件落实到具体的空间结构中,并借此形成对历史的全新理解。

就个人生命与历史进程而言,南宋定都杭州,也意味着杭州成为所有杰出人士命运的降临之城。对于任何南宋人而言,他/她的杭州经历在最终定格他/她的人生价值中至关重要,甚至成为其一生所系!《南宋人在杭州》,不只是展现南宋人在杭州的华彩篇章,关键在于通过都城追寻生命史的意义。

分册介绍

图片

【书名】杭州城的南宋史

【作者】曾亦嘉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定价】8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308-23429-0

图片

【书名】南宋人在杭州

【作者】姚双 徐珂 著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3430-6

【定价】88.00元

【装帧】平装

图片

【书名】杭州寻宋

【作者】吴铮强 曾晓祺 著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3428-3

【定价】88.00元

【装帧】平装

供稿:高健

审核:施剑

  作者:南宋都城三部曲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