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如何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06-07 12:04   来源:城市怎么办

在人口地理学上,有一条无形的线,将中国国土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侧人烟稀少,一侧人口密集,两侧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这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

在浙江山海之间,也有类似胡焕庸线的一条显示区域发展差异的分割线——“清大线”(临安清凉峰镇和苍南大渔镇连接线)。该线的西南侧,群山绵延,分布着丽水、衢州、杭州建德和淳安、温州苍南等县市,是浙江省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该线的东北侧,水系纵横,集聚着自古繁华的杭嘉湖绍平原和甬台温地区,经济社会发达。

如何跨越这条贫富差异的“清大线”,让“山”与“海”携手互促、齐头并进,这就是浙江实施山海协作的初心和使命。

本世纪初,浙江还有26个欠发达县和300多个欠发达乡镇,特别是丽水、衢州和舟山三地,地域面积占全省的27%,人口占全省的13%,而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全省的10%,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沿海发达地区的50%。

统筹山海协调发展,迫在眉睫。而此时,放眼全国,比邻浙江的福建,“山海经”却念的如火如荼、成效显著。福建和浙江都属于浙闽丘陵,多山、靠海,地形地貌环境相近。山海协作在浙江或许也能发挥巨大潜力。

2001年,浙江召开全省扶贫暨欠发达地区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山海协作工程”,旨在鼓励省内发达地区帮扶省内欠发达地区。2002年4月,“山海协作工程”正式实施。“山海协作”这个概念,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就已提出来的。调任浙江1个月后,习近平去丽水调研,这是他接任浙江省委书记后的首次市县调研。之所以选择省内欠发达地区,就是为了实地考察山海协作的发展潜力。

2003年7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自此,山海协作在战略上正式破题。

山海协作,协作什么?《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一文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解释: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就是要通过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全方位的合作,有的放矢地加大工作力度,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

可见,山海协作,不是简单的“海”对“山”的支援和扶贫,而是“山”和“海”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内互相合作、互利双赢的过程。从一开始,浙江的山海协作就突破了长期以来治标不治本、“输血帮扶”的面子工程,而是着眼于全省生产力和人口的空间布局优化,促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携手共进式的里子工程。

要“输血”,更要“造血”,并且重在“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山海协作的初衷,也是本质。

欠发达地区的“短板”在于产业,山海协作的重点就是激发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其中,共建产业协作平台是做实山海协作关键一招。

遂昌—诸暨山海协作产业园是全省首个签约的结对县市共建产业园,合作11年,形成了“共同管理、共同投资、共同招商、共同受益”的发展模式,累计投资40亿元,吸引民间投资85亿元,落地项目101个,建成投产企业项目64个,带动就业近万人,初步形成了以金属制品、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通过共建产业园,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实现先发地区与加快发展地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对于先发地区来说,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产业园的建设不仅带来了资金、项目,还培育了特色优势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共建产业园的方式适合发展工业的山区县,对于本身基础薄弱、资源受限的山区县来说,发展飞地经济就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浙江的飞地经济与传统模式不同,简单理解,就是传统飞地模式的反向操作。以发达地区作为“飞入地”、山区县作为“飞出地”,由“飞入地”提供“飞地”发展空间,“飞出地”为“飞入地”提供开发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用与补偿平衡指标等作为补偿,“飞入地”与“飞出地”通过协商,共担“飞地”建设成本、共享“飞地”建设收益。

为避免因管理机制不健全、税收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影响飞地双方积极性,制约飞地效能发挥,浙江进行多方探索,逐步形成了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为代表的飞地经济模式。

衢州海创园就是典型的科创飞地。在前期杭衢两地山海协作的基础上,衢州以土地指标换取杭州未来科技城的“飞地”空间,通过设立海创园,打破与杭州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获得共享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人才、资金、科技等高端要素的资格,实现“研发孵化在杭州、产业转化在衢州,工作生活在杭州,创业贡献为衢州”异地聚才研发模式。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衢州海创园开园以来,淳安、诸暨、上虞、长兴、新昌等地也相继在杭州设立科创“飞地”,通过“借势、借力、借脑、借生态”实现山区县跨越式发展。

消薄飞地则是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的重要抓手。杭州缙云大厦就是消薄飞地项目,富阳、缙云两地按照“三供三保”合作模式,缙云县负责“供土地指标、供资金投入、供人员管理”,富阳区负责“保落地、保招商、保收益”,为项目解决建设期的融资成本。项目建成后,第一个五年采取包租固定回报方式,每年按照保底收益不低于总投资的10%获取收益;五年培育成熟后,交由缙云县经营管理,收益采用租金收入加税收分成,全力支持缙云县134个薄弱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户收入。

目前,浙江26个山区县全部建有协作发展平台,共有各类山海协作共建平台32个,其中工业类产业园9个、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16个、各类“飞地”园区7个。2022年,浙江山区26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当然,“海”誓“山”盟并非坦途一片。在新发展阶段,山区仍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短板,山海协作依然面临产业能级偏低,产业匹配度不高,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提升不明显等制肘因素影响。无论是共建产业园、还是发展飞地经济,关键点和难点都在于,产业布局能否有效契合区域产业发展和山区县的实际需求,山区特色产业能否切切实实融入全省产业链“生态圈”,山区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山”“海”携手,到“山”“海”同频共振,除了政府层面的全力推动,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引导激发市场的力量,发动企业参与山海协作工程。事实上,企业才是山海协作的实施主体,没有企业的参与,山海协作便不具有持久性。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最终还是要立足自生的潜在优势和产业基础,吸引相关产业领域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到山区县进行产业链布局,从而搭上发展的顺风车,以发展壮大协作产业链为基础,积极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最终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其一,山区县应以构建产业链为导向,梳理产业链缺少环节,精准制定产业招商地图,通过强链、补链、延链,串联起县域内外的资源要素、企业和市场,打造支撑倍增发展的产业全链条。如,淳安县水产业,通过引入噢麦力亚洲生态工厂、焕睿饮料、天润果蔬饮料等头部企业,做强饮用水、果汁饮料,做大特色酿酒、植物蛋白饮料、功能性健康饮品,推动水产业多元化、高端化发展,用优质“水”资源成就一流“水”产业。

其二,引导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创新,尤其是在关键链节,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激发产业体系发展动能,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如,龙游县的特种纸产业,通过拓展纸基材料新用途和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速产业“裂变”,充分释放高附加值原纸产能、做大高价值产品规模,深耕一张纸,以持续创新赢得市场。

其三,通过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山区县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创新增值,提升产业价值链。如常山县胡柚产业,聚焦全程管理、全果利用、多元赋能,通过产业种植端、研发端、加工端、营销端、旅游端全链发力,在延伸产业链中不断提升价值链,将一只果“吃干榨尽”,走出一条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之路。

如今,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均衡、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得益于山海协作、久久为功。而山海协作之所以能行,其本质逻辑是激发了“山”与“海”的比较优势,各取所需,互利共赢。优势叠加,才能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共赢发展,方能保持持久生命力。

审核:蔡峻

  作者:商文芳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