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国与国、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是强市之本,教育是立市之基。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具有世界规模最大和最发达的现代化市场经济。工业生产保持稳定,信息、生物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美国法律制度健全,市场体系完善,营商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发达,在市场容量、科技实力、教育创新、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稳居全球领先地位。截止2022年,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位于全球排名榜首。他们是如何培养出如此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呢,下面将对美国超常儿童的定义、选拔和培养模式进行介绍,并提出对我国未来的启示。
一、超常学生的定义和特点
美国由50个州组成,每个州对超常学生有不同的定义,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根据现实成就的定义,强调把某种职业的突出成就作为衡量天才的标准,这种定义的不足是把超常范围限定在了成人中。二是根据智商的定义,把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超过某一分数线的学生认定为超常学生。三是根据学术成就的定义,围绕艺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和其他一些特殊艺术及学术领域的杰出者而提出。四是依据百分比的定义,在某一学校(或地区)中确定超常学生的固定比例。五是根据创造力的定义,把具有突出的创造力作为超常的主要标准。国家政策对超常学生的定义,2015年《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案》中的定义为,“在某一领域,如智力、创造力、艺术、领导力方面展现出高超的能力或在特定学业上获得优异成绩的儿童或青少年”。学者对超常学生的定义,如兰祖利认为超常分为学习型和创造型,并针对创造型提出了三环理论,认为他们同时具备三种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创造力和对任务的执着。
根据各种定义,发现超常学生具有如下共性特征:学习速度快、知识储备丰富、问题解决能力很强、注意力保持时间长、敏感、完美主义、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喜欢与年长的同伴一起学习、幽默感强、较早开始阅读并喜爱阅读、喜欢玩谜语和迷宫、判断力成熟、有毅力和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等。
二、选拔机制
超常学生定义的多样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其鉴别的动态性。鉴别过程一般由推荐/提名—选拔/筛选—教育安置三个环节构成,在选拔/筛选阶段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和标准。选拔主要在各学区进行,各学区采用系统化、多阶段的方式选拔超常儿童。发现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父母向老师推荐;二是教师或辅导员发现后与父母协商后进行推荐;三是本人、同伴和朋友进行推荐。之后会由学校/学区的超常儿童鉴别委员会/小组进行选拔,考察内容包括智商、个性、成熟度、特殊天赋、兴趣、领导力、协作精神和家庭背景等。
美国的超常儿童鉴别主要有四种模式:(1)基于卡特尔-霍恩-卡罗尔智力理论(CHC智力理论)而发展形成的识别法。(2)兰祖利三环理论发展而来的六步动态识别法。(3)人才搜索计划,该计划依托校外平台,包含诊断测试和培养两部分。(4)对弱势群体和非主流群体的人才鉴别,方法包含多维度评估法、档案袋评估法、动态评估法、学业成就评估法和非语言测试。
(一)标准
针对K-12年级的学生采用多元标准进行鉴定,即从单一智力测试发展到艺术和其他领域中高创造力测试。2004年开始,联邦政府不把智力测试成绩作为主要参考,而考虑了更多元化的标准。许多州还在延用智力测试,把前5%划为超常的主要指标,再结合特定学术能力、创造力、领导力和艺术方面的表现来综合考察。
(二)工具与方法
超常儿童的定义和选拔标准决定了选拔的工具和方法,这种变化从单一智力量表发展为量表结合教师和家长推荐及个人评估等多形式结合。现在的主流方式为标准测试与主观评估相结合。工具分为表现性选拔工具和非表现性选拔工具。
表现性选拔工具
此种工具的特点是把智力测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虽然智力测试与学术成就、能力倾向、创造力和工作表现都有正相关,但作为唯一指标存在一定问题。研究发现智力测试最多能解释成就的50%,且容易造成一次测试就永久把学生分成聪明、一般和笨拙,进而导致心理问题,且智力量表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十分有限。
兰祖利三环理论发展而来的“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克服了上面的缺点,即认为才能由三个要素构成,即对任务的执着、创造力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领域前15%左右)。基于此理论提出了动态识别理念,认为才能会随情境而变。把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纳入人才库,他们可以参加感兴趣的课题进而进入英才项目,完成课题后又退出。
非表现性选拔工具
一般指除选拔性工具外的其他工具,包括教师评定量表、教师和家长推荐、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借助量表工具,由个人、同伴、家长或教师来评分后进行判断。这样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多种类型量表的发展,如天赋评定量表、超常学生行为特性及评定量表。评定量表的优势是能提供标准化测试中无法获得的信息,未来的发展是如何更好地综合各种量表,使教师和家长能更快和准地进行选拔。
(三)生源
多元化标准将对经济条件差和少数族群的学生友好,但通过推荐的方式容易忽视有特殊性格和其他文化背景的超常学生,因此,呼吁选拔方式要更加公平,扩大覆盖面,避免对种族、性别和年龄段的偏见。
教师和家长推荐会受价值观、期望和规则的影响。因此未必能覆盖到所有超常学生,尤其表现在性别、种族和经济收入上的偏见亟需克服,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来使推荐更加公平。
(四)过程
对超常儿童的选拔需要分多次进行,这样才能让他们展现天赋。一些州或学区会交替表现性和非表现性工具对超常儿童进行选拔,以非表现性选拔方式作为标准测试的补充,但有研究表明,两种方式没有谁更优,所以不用区分实施顺序,而应该同时进行。
三、培养机制
(一)课程模式
美国超常教育领域有多种课程模式,包括斯坦利的才能识别与发展课程、兰祖利的学校丰富课程、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课程、马克矩阵、平行课程模式、吉尔福特的天赋无限(K-6年级)与天赋二次元课程模式(7-12年级)、斯腾伯格的智力元理论课程、普渡大学的小学三阶段丰富课程模式与中学课程模式、巴斯卡的英才教育一体化课程模式。这些课程模式支撑着天才搜索计划的开展,而众所周知的大学先修课程、国际学位课程由于是针对特定年级,所以不包含在内。这些课程一直都在改进,包括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和模糊性、课程资源的复杂性和拔高性、观点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培养更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等。
(二)培养模式
常见的包括加速模式、充实模式和能力分组模式三类。前两种是普通课堂和特殊教育中实施超常教育项目的主要形式,加速模式强调较快地转向新的学习内容,如提前进入幼儿园、一年级、初中、高中或大学,跳级、压缩课程、压缩学习年限和学科加速等;充实模式包含抽离式项目、周末或暑期项目、资源教室等形式,通过补充新知识和深度学习来满足超常学生的需求。二者都是适应超常学生较高能力和个人要求,拓展深度和广度,培养创造力和其他高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在一些项目和活动中他们的界限是模糊的。能力分组包含从普通课堂中的完全参与到完全分离的专门超常学校和不同形式的分组教学。
四、启示
(一)早期选拔与培养
我国超常教育实施的目标对象更多的是针对高中阶段后的学生,针对中小学生的项目较少。美国超常教育实施的目标对象则主要是中小学生,称为“天才学生/高成就高潜能学生”。对于超常学生来说,基础教育阶段更为关键,大学再开始培养为时已晚。因为只有早期发现天才学生并给予特殊培养,才能促进其天赋和潜能的更充分发挥。
(二)完善选拔机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没有增加识才选才的渠道,造成了不加分别的全员竞争的局面。在美国,中小学阶段的各种考试并不被视为“学业负担”,而被认为是认识自我、发掘潜能、凸显才智的机会。其超常教育项目基于考试,标准化考试是识才的第一步,科学化、技术化的细筛选拔是第二步,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定位。既维持了适度竞争,又避免了过度竞争,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有序竞争的格局。
(三)注重差异化培养
我国的中小学跳级制度、“竞赛班”等越来越少地被承认和推崇,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极大限制。美国并不排斥鲜明差异化的培养,其超常教育注重早期发现天赋才智,发现后给予特殊化培养,具体包括:更密集、加速、拓展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注入和更高挑战的学业标准,认可这些学生打破常规学制“跳级”,比同龄人显著提前进入大学等。
参考文献:
[1]王国平. (2017). 新编城市怎么办 上(pp. 609). 北京:人民出版社.
[2]感耘,蔡金法. (2013)英才教育在美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0.
[3]周娟.(2022).美国的英才教育及其启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eds.)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9—2021)(pp.251-260).
[4]Acar, S., Sen, S., & Cayirdag, N. (2016). Consistency of the performance and nonperformance methods in gifted identification: A multilevel meta-analytic review. Gifted Child Quarterly, 60(2), 81–101.
[5]Renzulli, J. S. (2016). The three-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A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promoting creative productivity. In S. M. Reis (Ed.), Reflections on gifted education: Critical works by Joseph S. Renzulli and colleagues (pp. 55–90). Prufrock Press Inc..
审核:马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