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四原则: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04 11:21   来源:城市怎么办

编者按

近日发行的《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是城市工作管理者、规划者、建设者、研究者必读必学的理论著述。杭州城研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和全体研究人员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近期将陆续播发学习体会,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真正以理论武装提升城市学研究水平。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指出,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大范围社会进程,一开始就要制定并坚持好正确原则,主要是四条: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四条基本原则。下面,笔者结合杭州、上海城市发展具体案例,对新型城镇化的四条原则进行解读。

原则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好人的问题,把增进人民福祉、让亿万民众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城镇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构建开放包容、公平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案例:杭州为外来务工人员建设蓝领公寓

近年来,杭州城市软实力不断增强,人口吸引力强劲,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同时也吸引着大批蓝领人群前往奋斗逐梦。庞大的蓝领人群,是推动杭州抓住新机遇、走向国际化的基石,但高发展也催高了居住成本,“租房难”不解决,基石就不稳固。

为此,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为外来务工人员专门建设“蓝领公寓”。蓝领公寓的出现,既是在建立租购并举住房体系背景下,人口流入量大的城市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一种办法,也是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管理的一种探索。近年来,杭州已为身在异乡工作生活的物业、餐饮、保洁等行业务工人员筹建4万余套(间)蓝领公寓,既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经济、舒适的租赁住房,也改善了城市营商环境,缓解企业招工难、留人难问题。目前,杭州蓝领公寓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租金适度控制”的杭州模式。杭州对蓝领人群的这份细微关照,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也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有容担当。

原则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使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并结合环境整治、存量土地再开发,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尽量减少城市内部不必要的人口流动。

案例: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

2014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时任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提出了这个理念,并将其纳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明确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要求。2016年上海发布全国首个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文件《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进一步强化系统性和全面性,提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建设目标,即在市民慢行15分钟空间范围内,完善居住、就业、文化、体育、教育、养老、医疗、商业等功能,营造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便利共享的空间品质和开放集约的空间格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举措。多年来,上海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通过不断丰富、升级“圆”内的各类社区功能,不断增加市民群众获得感、体验感和幸福感,勾画出一个又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

原则三: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要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化推进,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生态宜居城市。

案例:杭州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杭州西溪湿地是中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2003年,杭州启动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这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这一工程对于杭州市保护绿地生态系统、改善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2009年7月,经湿地公约秘书处批准,西溪湿地正式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得到了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

二十年来,西溪湿地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指引,始终不渝遵循“两山”理念,秉承“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好西溪的“薪火传人”,让人类的这一共同财富永续利用。西溪湿地保护被称作“金镶玉”模式,湿地为“玉”,周边发展为“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促进湿地和城市一体化发展,探索了一条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之路。杭州西溪湿地,打造了人与自然相和谐、历史与现实相和谐、保护与利用相和谐的样板工程。

原则四:传承文化,彰显特色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城市建筑是人类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承载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案例:上海“新天地”旧里改造

上海新天地是具有浓厚“海派”风格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它的前身是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之一——破旧的上海石库门居住区。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走过百多年的历史。单从建筑角度看,有些石库门的空间结构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90年代初期,上海开始了大型的重建和开发。不少石库门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高楼,一片又一片充满怀旧风情的老房子渐渐消失,人们才意识到要去保留这些上海独有的“艺术品”。

上海新天地项目改写了石库门的历史,为本已走向历史文物的石库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改造后的新天地建筑群中,随处可见蕴含传统上海民居特色的弄堂文化要素,使人不禁梦回过往,感受时代的缩影。与此同时,改造后的新天地中又不乏现代商业建筑不可或缺的步行街。新旧建筑风格相互交融、相互映衬,既浓缩了上海的历史文化特色,又彰显了上海的现代生活形态,给人以新奇、脱俗之感。无论是经历波澜历史的商贸建筑,还是寄托平淡百姓故事的石库门,这里的海派建筑都承载着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忆,传承着创新与包容的“上海精神”。

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城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四大基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让人人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新型城镇化这条大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2月

[2]王青.蓝领公寓:让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张干净的床 杭州计划三年内推出4万套蓝领公寓.都市快报,2018年8月3日第B02版

[2]戴明、程蓉、李萌、吴菁妍.城市更新背景下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上海探索.中国土地,2022年第9期

[4]谢宏. 亦诗亦画十五载 烟雨西溪金玉碧——浅谈杭州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和利用之路.浙江国土资源, 2020年第7期

[5]朱晓君.从“新天地”到“思南公馆”谈上海特色街区的发展与未来.中国园林,2019年增刊

审核:李明超

  作者:毛春红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