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国际经验——“举国体制”式法国经验的梳理与借鉴。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选拔和培养,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回答“钱学森之问”,要“培养大师”,要改善“教育品质”,教育强国经验具重要借鉴意义。
法国是欧洲大陆极富中央集中管理色彩的国家,也是全球顶尖数学强国。在众多依靠“举国体制”的大型尖端领域(如航空航天、核能、高铁、电信、军事工业等)均位居世界前列。他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将从法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制度”、“实践”、“困境”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同时借鉴法国超常儿童培养的经验,提出当前我国超常儿童培养的几点启发。
一、法国超常教育的理念和制度
01 理念
法国对超常儿童的培养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其更注重对学习困难超常儿童补齐短板和避免掉队。1981年法国儿童心理学和病理学专家让·提拉斯耶Jean Charles Ter⁃rassier)从智力“不同步性”角度提出“智力早熟儿童”一说。这种表达因内涵明确、无偏见而获得法国国民教育部的认可。智力早熟儿童专指具有特殊认知功能致使其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和注意力上有显著特性的6~16岁青少年。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为了把异常儿童和一般儿童区分开来,并对其进行特别的教育,而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在应用中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包含智力低下和智力超常两类。比奈为了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能融入课堂,呼吁政府于1909年通过相关法律。
法国特别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初等教育(小学)对超常儿童的选拔、入学和陪护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时,鼓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发展自身特长,并在学校内部为其开设各类“特长班”。
02 制度
在制度安排上,中央政府有教育方针、立法保障和成体系的制度建设。教师在识别到超常儿童后,即上报学区,进入国家监管范围。法国的学区和省域范围相当,但由国民教育部垂直管理,较少受到地方政府牵制。每个学区都设有一名“学区级代表”,专门负责智力拔尖学生的统筹培养,并直接向学区长负责。其职责是了解孩子特质、系统规划资源倾斜、精准制定培养策略、动员各方保障需求。同时还有相关的智库机构,如“国家智力早熟儿童协会”等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学校的教学团队既要制订课内的学业提升计划,又要规划课后的身心陪伴方案。同时还有家校联合培养。对教师的培训包含了“职前师范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两方面。
二、法国超常教育的实践
01 识别和选拔
法国国民教育部政策文件中将“智力拔尖”界定为智力测试132分以上的群体。而针对超常儿童的选拔最早可以从3岁开始。法国的每位教师都受过“超常儿童”选拔的相关训练。国民教育部制定了包括专业的智力测验和认知特征、社会情感特征、行为个性特征的对照量表,作为“鉴别清单”。超常儿童的选拔也可以由具备国家资格的教育心理学家进行评估和临床分析。除进行专业的智力测验外,国民教育部在吸收法国本土和域外研究(以美国学者的研究为主,如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于2013年推出题为《让智力早熟儿童就学》的报告,并从认知、社会情感和行为/个性三方面为智力早熟儿童的日常辨别工作提供了参考框架(详见表1)。
2019 年法国国民教育与青少年部发布的《高潜力学生教育指南》中提出,教师可使用“高潜力学生观察辅助表”完善对学生的进一步观察,该表格按照学校层次进行设计,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包含能力与技能、好奇心与知识、创造力与非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四个观察维度,每个维度下设不同的参数。
02 培养和管理
对超常儿童的培养要认识到他们不一定会在所有学科领域显示出特殊性、潜力和天赋。法国主要采用两种教学策略。一是加速制,即课程纵向延伸,包括教学内容与技能的提早引入或加快知识传授的速度。形式一般包括跳级,提前进入幼儿园、小学或中学,加速教授某些特定科目的知识等。而是否采用学业加速要由整个教育团队共同负责,且需要利益相关者协商,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管理层、心理学家、国家教育系统医生、护理与保健专业人员等。学生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能跳级一次。二是充实制,即课程横向延伸,根据资优生的能力与需要,提供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探索活动唤醒和丰富学生的技能,让学生接触多样的知识领域;二是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书面、口头、视觉等形式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是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以研究者身份自主探索。
超常儿童的管理一般包括分组管理、设立特定的学习空间、配备成人导师等。这些方式分别是先在基础教育阶段确定超常儿童的超常领域,进行分组后安排更加高级的课程或活动来开发他们的潜力。其次,他们的学习空间可包含如教室、资料阅读区等,在里面学校可以开展教育活动,超常学生可以与成年人交谈,解决冲突,调整情绪,也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最后,当超常学生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学习困难时,教师会推荐一名导师,对其行为和情绪进行疏导,帮助厘清思绪。
03 师资与人员保障
2013年,法国国民教育与青少年部发布《教师与教育工作者职业能力框架》明确规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引导所有学生获得学业成功,帮助他们实现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合。同时,要意识到学生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与教育活动的开展。2019年,法国国民教育与青年部发布《21世纪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画像》指出每位教师都要确保资优生能融入班级,根据学生的长处进行培养,进行差异化教学。
除了教师外,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负责资源协调与配置,学业顾问负责对接信息与人员,专业教师和心理学专家为学校提供帮助,医生和护士为相关问题进行帮助和干预等。
04 学校计划
一是个性化教育成功方案(PPRE),是由教学团队、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协调合作的行动计划。每个参与方都有特定的目标、流程、时限以及成果评估等要求。该方案的实施有利于激励与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获得感。
二是个性化支持计划(PAP)。针对长期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群体,改善他们的学习条件,使他们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同时,作为一个监测工具,可以对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所有学习情况进行记录。该计划需要医生对学生做出评估,结合教师建议(教师委员会、班级委员会等)或家长的要求,在双方同意的条件下实施。
三、法国超常教育的困境
01 缺少单独的法律和财政投入
法国近年来虽然有相关政策出台但还是被划分到特殊教育体系中,若没有明确法律保障则财政支持也将一直不足。由于每个学区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未来需要平衡好地方学校需求和经费投入的问题。
02 不断提升师资培养与专业能力
当前的一些政策影响了教师的态度,如教师不支持超常人才的识别或标签化等。其次,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培训。因此未来需要更好地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职前培训体系。
03 缺乏对超常教育的检测和评审机制
一是建立监测和评审机制有利于验证政策的实施成效以及追踪超常儿童的发展情况。二是由于每个学区发展各异,学校使用的培养策略不同等问题,建立超常教育监测和评审机制有利于协调统一,进而提升超常教育质量。
四、法国经验对我国超常教育的启示
01 重视超常教育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首先,根据国际常用的鉴别工具,我们应承认超常儿童的存在,重视其价值。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按照1%的选拔标准,超常儿童规模约有300万,算上成人可以达到1400万。建议相关部门对全国超常儿童的规模进行基本调研,重视这一群体的存在,进而方便后续开展相关行动。
02 出台相关政策,不停留于争论
法国很早就有针对性的国家行为和制度安排,在很多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包括对智力测试工具的改善、解决过早贴上标签的负面影响、对适合儿童的识别工具开发等。而我国当前需要的是启动针对性、系统性的国家行为,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
03 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选拔
法国最早从幼儿园3岁就开始对超常儿童进行选拔,我国也不能等到中学和大学才开始选拔和培养。早期培养也不能只靠个别地区和学校进行探索,而要进行体系化设计,填补“制度空白”和“实践空白”。
04 加强对正常升学路径的保驾护航
法国对超常儿童的早期发现并没有开通对应的升学绿色通道,而是重视在超常儿童正常升学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保障支持,进而更好地发掘其潜力和价值。
05 稳定社会舆论,不影响大众心态
法国的“智力早熟”标签、“补短板”思路、不唯“成绩拔尖”、划入“特殊教育”、配合“正常轨道”等一系列操作,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稳定民心、不刺激教育焦虑、不冲击教育公平的作用。法国虽不是刻意为之,但效果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借鉴法国超常儿童选拔与培养经验,我国应当从“政策制定”、“早期发现与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连贯制教学”等方面入手,开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识别、选拔、培养、升学的通道,让有天分、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 (2017). 新编城市怎么办 上(pp. 611). 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张梦琦. (2016). 法国智力早熟儿童教育研究及启示:理念、政策与实践路径. 外国教育研究(12),81-94.
[3]王晓宁. (2022). 拔尖创新人才的体系化培养刻不容缓——以法国为例的“举国体制”式国际经验的梳理与借鉴. 人民教育(24),25-27.
[4]赵星妮 & 卞翠. (2022). 法国资优教育的发展历程、实践经验与现实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12),33-38.
审核:马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