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将生态融入生产与生活
  发布时间:2023-03-24 11:19   来源:城市怎么办

编者按:近日发行的《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是城市工作管理者、规划者、建设者、研究者必读必学的理论著述。杭州城研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和全体研究人员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近期将陆续播发学习体会,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真正以理论武装提升城市学研究水平。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2020年11月12日、13日),《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5日

一、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呼唤低碳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正面临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共建可持续的美好地球家园,不仅是当下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国必须承担的责任。

城市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承担主要责任。2021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净零碳城市》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城市以3%的地球陆地面积,产生了70%以上的碳排放,消耗了世界上78%的一次能源。与此同时,城市具有经济高度活跃、人口高度集中等显著特征。与此同时,城市是资本和劳动力高度集中且丰富的空间,为进一步孵化绿色低碳新兴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应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参与者。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以城市为气候治理单元启动低碳城市建设,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绿色经贸等具有变革性的新竞争领域,并以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的有力支撑。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并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双碳”战略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愈发突出,现代化低碳城市建设亟待推进。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有限土地资源的多样化功能分配成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的核心问题,城市必须由单一功能空间向多重功能空间转化,有机整合城市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在低碳城市建设中,除了强化林地、草地、湿地等传统生态空间的碳汇功能外,拓展既有生产和生活空间的碳源控制功能更为重要。

二、生态融入生产与生活的路径思考

(一)生态+生产:清洁能源开发与高效利用

随着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比例不断上升,与之对应的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也需要同步增强。与煤炭、石油相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普遍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分散性特点,目前技术相对成熟的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仍面临严峻的稳定性问题,装机容量和上网电量间存在巨大差别。现阶段,储能技术可帮助实现能量的平滑与稳定,是应对清洁能源天然缺陷的有效手段,可提高电能转化效率和实际利用水平。

发展清洁能源应充分考虑城市定位和功能特点。对具备光能、风能等资源优势的地区而言,应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类建设,开展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等具有全球创新性和突破性的重点项目。对能源依赖程度高的核心生产地区而言,应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前提下,加快以新型清洁能源为核心的产业链转型升级,启动清洁能源储能示范点建设,推进清洁能源替代、节能生产线改造等。对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心地区而言,应建立与能源供给结构相匹配的能源消费结构,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高效利用为准则,通过城市有机更新的方式优化城市空间整体布局,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消费占比,推进绿色清洁能源的终端消费,加大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管理力度。

(二)生态+生产:碳排放核算与监测管理

碳排放核算是准确掌握碳排放变化趋势、有序开展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制定监管与激励政策的重要依据。在碳排放核算研究方面,以美国、英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同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测算方法,普遍已经建立起独立权威的碳排放数据库,成为国际碳排放方法体系和数据库体系的主导力量。当前,我国各大城市的碳排放核算侧重于“自上而下”的宏观部门层面,企业、产品、供应链等层面的碳排放核算制度体系尚不健全,“自下而上”的碳排放核算实践不足,企业参与碳排放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弱,不利于准确判断低碳城市建设成效。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应成为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监测管理的核心力量。可考虑结合未来社区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率先启动以社区、产业园区、重点排放企业为主的碳监测单元,加快推进企业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加速建立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搭建统一管理的碳排放信息共享平台,有序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建立企业参与城市碳排放监测管理的激励机制,率先开展规上企业的碳排放核算资质认证,指导成立行业层面的碳排放核算组织或协会,向中小规模企业提供碳排放核算服务。

(三)生态+生活:绿色低碳生活激励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向转变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中国科学院报告显示,公众低碳生活行为涉及衣食住行用等多个方面,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可占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然而,公众低碳生活意识向低碳行为的有效转化率并不高。

在促进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面,地方政府目前采取的政策措施多以宣传、倡导、教育、建议为主,在不具备强制执行力的情况下,此类政策措施很容易陷入“运动式”陷阱,即城市居民仅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低碳意识并采取低碳行为。与丹麦、瑞士、日本等不同,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面临较弱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约束,居民采取低碳生活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代价较低,在由低碳意识向低碳行为转化中限制条件更少,这也是发达国家可以基本依托市场机制实现居民低碳生活的原因。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居民的绿色低碳生活无法仅仅通过培养低碳意识来实现,还需依赖于额外的政策激励。

可考虑逐步建立居民碳账户、碳积分制度,创新碳普惠机制,让个人减碳行为转化为个人“碳资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考虑以蚂蚁森林、阿里巴巴“88碳账户”等市场服务平台为依托,接入交通、电力等生活能耗统计数据,结合各类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建立低碳生活、低碳消费行为积分奖励制度,采用实物兑换、价格补贴等方式提供经济激励,增强公众低碳意识,促进公众低碳行为转化。

参考资料:

[1]王国平.实施低碳新政 建设低碳城市[R].研究通报,2021.

李广东,方创琳.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01):49-65.

[2]李天相.市民公约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运用[J].社会科学战线,2021,317(11):217-227.

[3]齐晓亮,閤小操.生态安全视阈下跨区域城市环境协同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09):7-10+16.

审核:蔡峻

  作者:杨之颖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