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亲近自然,让教育自然发生
  发布时间:2023-03-13 13:03   来源: 城市怎么办

“上课,爬树!”前不久,杭州市钱塘区学正小学开设的爬树课“火了”,不少网友表示“羡慕极了”“你的童年我的童年终于一样了”。事实上,开设爬树课并非学正首创,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厦门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都已开设。那么多学校开设爬树课是跟风吗?爬树课爬的是啥?

其实,重点并不是爬树课有多么重要、多么可贵,而是它体现了一种值得我们倡导和鼓励的教育理念。学习本不是容易快乐的事,教育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快乐。尊重孩子天性,让孩子亲近自然,享受童年,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以“时间加汗水”的“埋头苦读”、以“分数崇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方式已不再适应。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强调,“教育的本质绝对不是把大脑灌输满,而是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灵魂和心智。”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在开篇就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教育要遵循儿童本然所具有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倡导顺其自然、因其固有。基于此,未来教育要遵循“让孩子亲近自然,让教育自然发生”的发展原则。

教育回归本真是教育的规律和使命

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育,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和个性,遵循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用心育心、用情化情,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最大限度地发展孩子的智慧和潜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重视“摆脱书本”的课后服务。衢州市新华小学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把时间还给孩子的同时,打开学习空间,秉持“空间即教育”的理念,就近开辟“校外课后服务”空间,探索“学校+街区”的校外课后服务模式,构建“15分钟实践圈”。通过实践学习,有效促进学生与当下社会文化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阅历,让学习更接真实、鲜活。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专题式的“走读杭州”实践体验活动,使课程的内容真正体现出本土化的特点,贴近学生实际,走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探究主题,例如低年段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古迹考察为主,设计的探究活动主要以接受性的探究活动为主;中年段主要是结合学生身边的人与事,以介入式的寻访活动为主;高年段开展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史、了解家乡的生存环境,设计的实践活动以科学探究为主。

亲近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和诉求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曾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强调“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心和他的爱好遭到了破坏,他如花似锦的年华就会像春梦似地消磨过去”,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德国的森林幼儿园就是对自然教育的最好诠释,倡导的是一种无围墙无边界的幼儿教育理念。教材取之于大自然,森林就是教室,大自然就是教师,森林里的原木、石头就是课座椅。

之所以要实施自然教育,一是顺应孩子天性,自然中取得身心成长原动力。现代化电子产品的普及、“过度正规化”的早期教育,导致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过早近视、过度肥胖、厌学、抑郁等问题。孩子幼儿时期是身体和心灵发育的重要阶段,需要接受大自然的刺激来得到感知上的全面发育,如果仅以“服从式”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便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二是通过自然感官刺激,锻炼大脑认知能力。通过自然感官的刺激,诱发孩子进行独立思考,获得主动学习的乐趣,提升他们的内在的感知能力与外在认知能力,开阔视野。

这类教育理念也在省内基础教育得到应用。杭州余杭区长乐幼儿园与杭州长乐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携手开展特色研讨活动。孩子们置身丛林,随手拾起树枝、落叶,或拼贴、或拓染,一幅幅生动创意的作品应运而生。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浙江磐安县实验小学通过“让传统游戏嗨起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在进行传统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中产生了规则意识,明白了一些道理,不断为孩子快乐成长赋能;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与家长、学校与家庭的距离,最终实现“以学促玩、以玩促竞、以竞促优”的目的。

安吉县第二初级中学在托管时间段开设“每天放飞一小时”。通过践行“以体兴校”战略,让学生在结束一天紧张的学习之后,全部到室外自由选择一项以体育运动为主的趣味活动,既强身健体,又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同时,跟踪举办一系列的活动赛事,让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愉悦身心,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提升自我。

恰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为万物提供了生长的机缘,自然也因此葳蕤满是生机。校园本质上也是一个充满生长机缘的“场”,优秀的学校空间设计则是释放孩子天性的重要途径。

学校不是“封闭的盒子”,学习探索“没有标准答案”。教学空间的设计可以从空间层面打破填鸭式的刻板教学——相比于老师“怎么管”,更要关注孩子们“怎么学”。好的校园空间设计还能够反作用于教育。

近几年,深圳开启的“新校园行动计划”将“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创新精神”等现代教育理念落实到校园建筑的每一处细节。在这些既有教育思考又充满趣味的设计中,很好地体现了“校园建筑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教材”。杭州濮家小学、采荷第一小学、天元公学等学校都在校园设计与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屋顶安置操场、农园,在教学楼之间,搭建天桥、大小庭院,孩子们多出了许多自由舒展的活动空间。

教育自然发生是“满意”的基础和前提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也一直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是让实现“孩子满意、家长满意”的基础和前提。陶行知先生曾对脱离生活的学校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即“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是死人,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一直以来填鸭式的基础教育让现在的孩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与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初心相违背。对此,仙居县横溪镇中心小学整合乡村万物资源,创建了“学生立场、学科融合、学校课堂与乡村特色链接”的“万物生长课程”。将学生周围的万事万物都变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追求成长的课程资源,尝试打通校内校外学习的壁垒,让课堂与生活进行充分链接,拓宽学生课后学习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将乡村资源“化零为整”形成线上课程,伸展课后服务的“指导空间”,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真正做到了“以物为阶,以人为本,以道为源;引万物入课堂,以世界为教材;让万物皆可入课,人人都能实践;以平凡事物为起点,处处都能学习”,以此实现学生学习从课本引向生活,从教室走向乡间,从校园伸向田园。

结语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教育的长期主义,可以赋予人一生向前的能量。成长不该只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教育并非应试,学习也不是为了“内卷”。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自然发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参考文献:

[1]许安富.让教育回归本真 让学生收获幸福[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9-11.

[2]陈勇,万瑾.森林教育:构成、经验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06):53-58.

[3]浙江省双减优秀实践案例

审核:方志明

  作者:戚佳玲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