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的经验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20 10:53   来源: 城市怎么办

2022年9月,全省老龄工作暨“浙里康养”工作推进会在杭召开,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中打造“浙里康养”标志性成果,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杭州在《杭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优质共享为老公共服务便捷普及,老有所养保障更有力,老有所医服务更便捷,老有所为环境更友好,老有所学体系更完善,老有所乐生活更美好,建成“幸福养老、健康养老”老年友好型社会。

一、老年人需求呈现多样性、动态化特征

从退化补偿角度出发,在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因为身体功能下降、资金紧张、社会孤立,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老年人的变化包括收入减少等经济变化,出现认知缺损、移动限制、免疫力下降和慢行病等生理变化,角色改变带来的担忧、抑郁、孤独、无兴趣等社会心理变化,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研究提出应提供支持性环境,以补偿与老龄化相关的身体和社会变化。支持性环境不仅包括公共空间、交通、住房、标识标牌等硬性环境,还包括政策、社会氛围、信息渠道等软性环境。

从目标期望角度出发,国内外研究提出尽可能满足老人的期望,最优化获得健康、社会参与、安全的机会,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老年友好城市:指南》(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中提出5个主要目标:充分利用老年人拥有的能力和资源;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喜好;尊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决定;保护失能个体;促进社会融合。此外,在地老化政策被政府认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措施,目的是保持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继续在原社区生活,而不是在护理院、养老机构或者退休社区度过晚年。通过帮助老年人获得住房、健康支持和其他公共设施,从而用最小的花费最大限度的保持独立自主,避免了昂贵的机构护理成本,也丰富了社区的包容性。

总的来说,养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动态化。根据个体的不同,出现时间不同,相应的需求也不同。根据梳理,需求应包含四个层次:①满足基本需求,包括健康、基本生活必需(住房、饮食、家政、健康服务);②提高独立自主能力和移动能力(步行、交通、安全),尽可能在原社区生活;③最大化提升生活质量,防止社会孤立,提供多样化社会活动的机会(娱乐、学习、工作);④促进老年人再成长,贡献社会。

二、国内外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

(1)中国台湾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案例

台北市 

建设城市-社区相结合的

老年服务设施

台北市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将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设施、服务功能从城市转移至社区,通过社区服务的升级带动居家养老、积极老龄化。

教育发展方面,依托关怀据点、居民活动中心、社区大学、健康服务中心等多种社区机构,让老年人在社区内能获得多元化的课程。

医疗健康服务方面,与各医疗院所合作,把医疗保健服务直接落实到社区内部。为社区弱势独居长者建构专门的健康照护网络,整合社区照护资源,向单个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积极推进代际融合。经常组织祖孙活动;提倡“小长辈照顾老长辈”;招聘老年服务者,接受健康训练,在帮助他们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参与针对老年人的各项服务。

在城市空间原有功能中纳入老年人所需的新功能。鼓励企业、商店和机关团体参与设立银发友好站,为老年人提供休憩、如厕等必要活动;在公交车上设置紧急救护设施,驾驶员接受服务训练和救助训练,提高老年人急救成功率。

台中市 

构建团体-社区协同的

老年关怀体系

台中市老年友好型城市计划强调以当地文化为基础,促进老年人社会关系的多元发展,并倡导建立教育与伙伴合作关系。

成立老年友好型城市推动委员会,老年市民代表、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各方方代表共同商议决策,并设立多个小组。其中,健康老龄化组负责推动老龄友好卫生所认证、老年友好网络发展、专业人才培训等工作;居家养老组负责老人托管所和日间照顾中心的设置,以及个别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积极老龄化组则负责引导老人积极进行社会参与,拓展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卫生部门跨任务执行小组负责协调。

鼓励全民参与老年友好相关活动,宣传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增强对老年人的社会关怀。

开辟适合老年人的城市导航平台,整合老年服务设施、交通指引等信息,为居家养老、积极老龄化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台南市 

打造功能—交通—空间一体化

的适老化空间

台南市重点从功能、交通和公共空间等三个方面进行适老化空间建设。

从街区及社区尺度构建完善的服务设施。鼓励商家加入友善老人爱心商店;依托小学、图书馆、公园、活动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活动;建立居家老人学习体系,在各区成立老年学习中心和长青学苑;开办行动医院。

构建适老化城市交通体系,提升公共交通。设立弹性公交,老年人出行典型线路,规划适合老年人旅游的干线交通,满足地方高龄者的出行需求。设计适合老年人的步行路线以及便于识别的标识信息。为失能老人和身心障碍者提供康复巴士接送服务,推广低底板公交车,新增候车亭设施。

对公建、绿地、骑楼等进行无障碍处理,形成行人友好的完整步行线路。

(2)英国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案例

伦敦 

自上而下政策推进

建立住宅规划政策和资金计划以应对目前和将来老年人的住宅和空间需求.

对伦敦50岁以上的居民提供技能培训和工作的机会;提供条件帮助老年人参与和保持日常运动水平;采取措施减少老年人的“数字疏离”;帮助老人参与志愿服务。

对老年人为伦敦所做的积极贡献进行宣传,形成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社会孤独感问题;设立都市老年节,每年举办一次免费的全伦敦老人文化节。

建立包容性设计策略、规范与标准,其中《包容性设计规范》对邻里空间、交通流线、住宅发展和公共建筑等四方面提出详细的设计指导。

曼彻斯特 

注重多方合作推进

成立专门老龄机构——Greater Manchester Ageing Hub,以协调经济、就业、老年友好空间、住宅、规划、交通、老年文化等。

强调老年人参与合作设计,积极发展文化服务、消除对少数族裔老年人的障碍、帮助生活在贫困地区的老年人等。

强调发展终身社区的重要性,包括住房、户外环境、交通运输等。

(3)日本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案例

秋田 

注重多主体参与推进

秋田市在日本国内属于较为严重的少子老龄化地区。2011年,秋田市成为日本国内首个加入全球网络的自治体,并于2013年8月制定《秋田市老年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第一版),2017年3月,《计划》第二版出炉。

构建紧凑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医院、社区照料中心、商店等均在可及范围之内。

加强公共交通及道路步行情况的畅通,改善公共巴士路线。

改造适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室内空间,65岁以上的老年人经申请和认定,可以使用护理保险经费,用于适老化改造、购买和租借适老化用具等。

推出老年友好合作单位登录制度,银行、酒店、美容院、超市、商业店铺、建筑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组织可申请“老年友好”徽章,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通过牛奶配送员等相关服务人员以及邻里之间对独居老人进行安全确认。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内志愿者交流、代际交流、老年就业活动等。

创办老年友好报纸,向全市所有家庭配发。

成立老年城市行动计划推进委员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合作,上下联动,共同发挥作用。

三、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议

所谓“老年友好”不应只是达到“健康养老”,还要支持老年人继续发挥自身能力,从城市的“压力”转变为“动力”。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到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5.83%。把这部分老年人劳动力利用起来,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是巨大潜力,对老年人来说也可以延缓衰老,降低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照料压力。

(1)规划引领。制定近远期行动计划、规划,以社区建设为核心,从街区及社区尺度构建完善的服务设施,提供可及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形成“社区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体系。以社区为依托,构建老年人关怀网络和“一键通”服务,整合社区资源,对社区老人健康、生活进行跟踪、监测、报告,并提供针对性服务。结合社区医院,建立社区长期照护站,以减轻介护老人家庭的照顾压力。

(2)社会氛围。构建“尊老、助老”的社会文明氛围。通过出台激励与扶持政策,媒体宣传,积极传播“尊老、助老”的城市文化。积极推进代际融合,推动无年龄歧视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商店和机关团体参与设立“老年友好站”,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休憩场所和帮助。推进公共场所设置“紧急救护”设施和志愿者救助培训,提供突发医疗救助服务。

(3)空间设计。出台“全龄友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建设标准,推进适老化设计或包容性设计,开展“适老化更新”行动,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通行的公共空间、住房空间、出行空间。

(4)信息获取。推进老年人信息网络、老年人报纸、社区信息站、老年人出行导航平台等建设,提高老年人提供信息获取能力。

(5)社会交流。推进代际融合,经常组织开展代际融合类活动。开展“老有所为”行动,开发“银发资源”,为低龄、健康、有工作意愿和能力的年轻老人提供再学习、再就业机会,支持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6)银发经济。发展“银发经济”,其核心内容是适老化的产品与服务,既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增进老年人的福祉,又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审核:接栋正

  作者:姜圣华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