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模式——创新街区
  发布时间:2023-02-16 10:48   来源:城市怎么办

当前,科技创新区域的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了《创新城区的崛起:美国创新地理的新趋势》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创新街区”(Innovation Districts)的概念,在对全球特别是美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发现创新街区成为一种新兴补充性城市空间新模式,它不仅集聚高端研发机构、企业集群以及相互关联的创业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等机构,同时还提供居住、娱乐、教育、办公与零售等具有混合功能的设施。

相较传统的“产业园区”而言,街区化的环境更符合创新型企业及人群对城市氛围、便利程度、生活环境的需求;而对城市而言,科技创新产业入驻往往能够带来城区的全方位提升如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改善空间环境和优化城市功能等。纽约的硅巷、杜塞尔多夫的媒体港、巴塞罗那的22@街区等,都证明了创新型企业的植入对城市更新的重要作用,这些城区都呈现出城市活力旺盛、经济发达和社会融合的特点。

创新街区的内涵特征

超越“硅谷模式”的创新空间。创新街区是集聚高端研发机构、企业孵化器及促进机构、企业集群和创业企业的城市空间,具备物理空间的紧凑性、交通的通达性、技术的网络性,以及居住、办公与零售功能的混合性等特点。其特性表现出对以郊区选址、空间隔离、汽车通勤、忽略综合服务功能为特征的“硅谷”创新空间模式的颠覆。

中心城市的“开放创新”机制。创新街区的出现揭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创新型企业与创新型人才趋向于集聚或迁移到空间紧凑且基础设施便利的中心城市。创新街区“由交通体系连接、由新能源支撑、由数字科技联网、以咖啡作为媒介”充分体现出“城市特质”。相比环境优良的绿色区域,知识密集型企业更倾向于将关键部门布局在接近其他企业、研发实验室以及大学的区域内,进而分享创意,形成一种“开放创新”的机制。

创新街区的基本类型

归纳而言,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创新街区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类:

“核心支柱”型。主要位于中心城市的市中心区。该类创新街区在主要的支柱创新机构周边形成大规模的混合功能开发格局,参与创新资源商业化拓展的相关公司、延伸企业、企业家大量集聚。

美国坎布里奇肯戴尔广场

肯戴尔广场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是一个著名的创新街区,其前身是由工业建筑物改造而成的综合园区。80年代,个人计算机大规模流行,随后软件开发蓬勃发展,1985年肯戴尔广场内设立了媒体实验室,随之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新成立的创业公司的首选地。到了90年代,生物技术公司快速流入该地区,带来了资本和发展机会,资本流向吸引顶尖人才。

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在这个时候,肯戴尔广场逐渐开始聚集优质的非常注重加强公共领域的房地产开发商,共同推动其成为一个宜居、繁荣的社区和高科技公司高度集中的区域。在这里,企业更容易接触其他同行企业家、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高科技公司工程师以及那些能够资助年轻科技公司的风险资本家和天使投资者,从而获得更多人才资源与发展机会,即使租金上涨初创企业依然挤破头留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此外,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等顶尖信息技术公司以及生物技术和制药巨头都扩大了在肯戴尔广场的业务,就连原先搬离的百健艾迪也重新回流,以利用该地区发生的创新活动,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

肯戴尔广场的成功所具备的代表性元素

· 学术聚集点(麻省理工学院)

· 人才交汇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和其他50所波士顿地区大学的学生)

· 黄金地段和便利的公共交通

· 现成建筑物

· 大片未开发的土地资源

· 民营投资(波士顿地产)

· 政府对分区、规划和基础设施的支持

由此可见,人才的聚集、优越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吸引着知识工作者,让好的城市环境和知识工作这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此外,创新街区里的新型活动空间还为人与人交流、资源共享带来更多可能。例如,位于第三街的电压咖啡馆,作为该地区开设的第一家咖啡店,目前已经成为连接当地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会面的重要场所,并成为创业活动的新场所。无论对于初创企业还是行业巨头,这些都是促进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区域再造”型。交通体系发达、历史建筑遗存,以及高租金市中心区的临近性与先进研发机构、支柱性企业结合,共同推动了该类创新街区的发展。

西班牙巴塞罗那22@街区

自19世纪起,帕布雷诺一直是巴塞罗那的工业中心,被誉为“加泰罗尼亚的曼彻斯特”。这个街区是当时全世界第五大纺织品产地,后来机械、化工以及食品工业开始陆续涌入里。但自1963—1990年间,超过1300家企业离开了这里,巴塞罗那也流失了近25万个就业岗位。为扭转这一局面,90年代借助奥运会契机,巴塞罗那启动了针对该街区的城市重建计划,也就是著名的“22@ Barcelona”计划。其中,“22@”代表新知识密集型产业代码,用以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2a”代码。

22@Barcelona发展更新框架共分为三步:

一是改善实体环境,包括城市规划、建筑改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在改善实体环境方面,22@Barcelona模糊了劳动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功能上的划分,使其混杂交织在一起,让创新公司、研究中心、培训机构、住房等各功能设施并存,并鼓励现有建筑物的更新。例如设计并建造阿格巴塔、改造废弃工厂成为博物馆以及媒体技术中心Media-TIC。

二是提升产业,包括引进发展创意产业机构、吸引保留创意人才等。政策制定者们相信: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是城市智慧复兴的关键,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元素。因此22@Barcelona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并通过政府政策真正留下大量高技术人才。例如22@staying in company项目致力于帮助学生对接园区企业,解决就业问题。此外街区内还开设培训、技术转让等项目,以实现聚集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是更新人居关系,重塑城市思想氛围和规范。22@Barcelona将曾经的旧工厂改建为新型敞开式公寓,并且建造新型建筑满足初创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善园区内的人居关系。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2@Barcelona创造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广场、绿地、休憩空间,形成社会开放型交流空间,体现城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随着22@Barcelona项目的开展,让帕布雷诺街区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与经济活力得以复苏,并让巴塞罗那凭借“知识之都”的定位脱颖而出,在世界城市产业图谱中处于战略地位的新产业。

“城市化科技园区”型。以往孤立、蔓延式的创新区域通过增大密度以及融合一系列零售、酒店等新功能的举措推进城市化水平。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纬壹科技城”(One-North)位于新加坡西南的女王镇,原为波那维斯达科学园区,因其地理位置接近北纬1°,取其谐音“唯一”,故改名为纬壹科技城。2000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工作·生活·休闲·学习”一体化的创新街区概念,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的城郊区域发展医药、信息、媒体等前沿产业,积极聚拢创新要素,加速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型。

2000年,新加坡内阁政府任命裕廊集团(JTC)为纬壹科技城的总体开发商。2001年,著名的伦敦设计公司负责建设蓝图。2002—2014年,纬壹科技城初步奠定实体开发建设与产业格局。首先,生命医药、信息通信、资讯传媒三大核心创新产业集群得以确立。围绕这三大创新集群分别构建了生物医学研发中心启奥城,信息通信、媒体、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研发中心启汇城,以及媒体城。其次,服务于科技城的生活、居住、商务、教育、娱乐项目在该时段内得到丰富和完善,基本能够满足科技城内居民工作生活需要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吸引能力,为科技城提供了功能齐全的外围环境。2015年以后,纬壹科技城的开发建设步入功能完善期。该时期内,纬壹科技城内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工,科技城的主要发展任务集中于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方面。一方面,生命医药、信息通信、资讯传媒三大产业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加固;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向生命医药、信息通信、资讯传媒融合发展调整。

纬壹科技城是新加坡第一个产城一体化的项目,其成功因素:一是便利的交通,地处新加坡中南部,与中央商务区和西部工业区的距离大概15—20分钟车程,可以联系承接上述2个区域的功能;同时该区域距离机场和港口都很便利,快速路和地铁可以通达全岛。二是丰富多样的支持机构,毗邻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理工学院,而国家教育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就在项目区域范围内,这对于从事研发为主的三大产业项目能够提供大量研究型人才以及其他相关高等学府的资源。三是创新街区的建设理念,新加坡用新城概念来打造主要考虑是以三大产业配套角度出发,更好地服务科研社区,所以配套是以科研社区的角度为出发点和基准点的,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周边原有居民提供更多便利设施。

对我国创新街区发展的启示

国际创新街区发展朝着空间升级、产业集群、共生共治、多元集成、外延拓展五种趋势深化。目前,我国创新街区正在加速发展期,一方面需要契合已经证实行之有效的国际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要从定位精准化、实施本地化等具体措施入手,摸索出有效建设我国创新街区的方法。

一是高度关注科创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空间融合。创新街区已超越传统的空间相对隔离、自我发展的“园区”阶段,向具有城市综合功能与开放性的“街区”阶段转变。未来关于科创区域的规划指导方针,应着力推动科创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空间融合,以综合性创新街区为空间载体,支撑“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

二是强化远景规划对科创区域的引领作用。设定区域整体的远景规划,有助于形成区域内分步骤、综合性的顶层设计,促进创新要素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之间有机互动的良性循环。在推进创新街区发展规划时,着力形成基于区域比较优势、有针对性的远景规划,从而使创新街区区域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和持续性。

三是重视“支柱核心”科创机构在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重视以核心科创机构为支撑推动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在创新街区发展过程中准确定位主要的科创要素源头,形成较为明确的创新发展格局。在政策布局中应着重利用高校、科创大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所在,因势利导,形成“支柱核心”带动的创新空间发展格局。

四是以创新街区为平台推动创新要素与市场要素的融合。国际先进的创新街区都高度重视创新要素与资本、企业、劳动力等市场要素的融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因此,需要特别关注科技创新对于区域市场要素的实际需求,积极促进区域市场资源与科技创新需求之间的均衡发展,形成科创要素与区域内资本、产业、供应链、市场推广人才、高素质劳动力互动发展的综合性网络。

参考资料

[1]许超,郑璇,张琼琼.“创新街区”国际案例分析——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的经验与启示[J].陕西科技.2018,33(04)

[2]许超,张琼琼,郑璇.“创新街区”国际案例分析——巴塞罗那“22@”创新街区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 2018(12)

[3]邓智团,创新街区研究:概念内涵、内生动力与建设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 2017,24(08)

[4]《创新城区的崛起:美国创新地理的新趋势》报告解读

审核:蔡峻

  作者:张朵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