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公学·杭州蕙兰未来科技城学校被认定为余杭区文明校园
  发布时间:2023-02-08 12:59   来源:城市怎么办

以下文章来源于天元公学 ,作者天元公学

天元公学·杭州蕙兰未来科技城学校被认定为余杭区“文明校园”

近日,余杭区教育局、余杭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余杭区第四批文明校园认定结果,经自主申报、集中汇报展示、实地检查评估、严格量化评审,天元公学·杭州蕙兰未来科技城学校被认定为余杭区第四批文明校园。

开办两年多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文化内涵,提升文明层次,牢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围绕领导班子建设、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阵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等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争创“文明校园”。

一、领导班子建设

1.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学校坚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拓宽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的路径,规范校园秩序,提高师生文明素养,结合紧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两大主题,构建“优质教育”生态系统。

2.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联合党委围绕“把方向讲‘德’艺,管大局讲‘综’艺,作决策讲‘工’艺,抓班子讲‘铁’艺,带队伍讲‘才’艺,保落实讲‘手’艺”六个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党委在创新型办学体制中的地位和职责,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学校还不断完善党团少一体化15年制阶梯式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打造全链条的思政育人和政治吸纳新体系。

3.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落实“三会一课”

校联合党委每月组织一次党员固定活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落实“三会一课”制。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学校成立“天元党校”,落实党员和中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政治保证。

4.坚持文明校园建设校长负责制

学校成立由校长、书记担任组长,所有副校级干部担任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落实德育和意识形态教育责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抓好分管领域的工作。学校致力贯彻民主集中制,通过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行政会议、教职工大会等,形成科学民主决策氛围,并在各类工作常规管理建设上,讲究稳妥实效。

二、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坚持“通才与专才并育”的育人理念,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在校内张贴或电子云班牌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等,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团课、队课、思政课、班会课、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学农基地等,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活动作为两条并行线,双线并股,有机相融,开发一系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

学校建立“棋、琴、书、画、戏剧、编程”+“足球、游泳”的“6+2”特色课程体系,并切实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课程目标融入其中,创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大型红色主题音乐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重视教职工的思想建设,通过“启苑夜读”“你好!星期一”“思苑谈”等,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重要精神解读、师德师风教育等,扎实推进教职工思想教育建设;学校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成长,通过“名师工作室”“青椒训练营”“师徒结对”“教师分层培养计划”等,切实打造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

三、活动阵地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活动全过程,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在做好活动阵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丰富教育形式,不断拓宽活动阵地的教育潜能,探索活动阵地品牌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1.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构建具有天元公学特色的学生德育课程体系

以“十条底线要求”为基础,以“十大素养提升”为引领,学校积极开展德育品牌建设,开创了一系列活动品牌、社团品牌、创新主题课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项目驱动、情境触动、家校互动实现“三联协动”,打造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三全育人”的“德育X”体系。

2.坚持善用“大思政课”这一重要抓手,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学校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创新课堂教学语言,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文明道德修养。

2022年11月,学校与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签订“红色基因传承”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在校内共同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红色文物进校园”展览。后续,双方将在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路径,建立红色思政示范品牌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3.结合学校六艺特色,打造专业平台

学校致力于为天元学子打造六艺专业平台,先后被授予杭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杭州市校园足球青训基地、杭州市智力运动共建学校、杭州市智力运动青训基地、杭州市青少年游泳队(天元公学),杭州天元公学戏剧分团、交响乐分团、视觉分团、杭州天元公学儿童艺术分团等7个分团纳入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团。

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以“精心打造教师队伍,全力提升教育内涵”为目标,始终抓牢队伍建设和管理不放松,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1.积极推行“成长导师制”,提出“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理念

学校立足办学特色实行师生·生生相导,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四力”(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共情力)德育模式;针对名优教师、中坚教师和青年教师,制订教师分层培养ABC计划,从德育、教学和行政三个方面,扎实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把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理念作为重要观念,贯穿于其中;通过“你好星期一”讲座活动、青年教师座谈会、新入职教师培训、班主任德育培训、导师德育培训等,夯实全员成长。

2.建立教师聘任和评价制度,健全教师培养机制,着力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用好校本研训学分制,借助“走出去”和“请进来”,鼓励“沉下来”和“豁出去”,推进各级教师校本教研有效落地,增强教师自身造血功能,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建好成长平台,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等活动,努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探索教研一体化,根据学校小初高俱全的特点,建立了跨学部教研一体化机制,保障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五、校园文化建设

1.创新环境育人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切实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学校创新打造八卦田“耕乐园”“菜园子”种植平台等实践活动场所,营造低碳氛围,有机结合绿色教育与学科教育;利用植树节、世界卫生日、爱鸟周、地球日、环境日等,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专题活动。

2.创新实施“两馆一院”工程

建设天元世界教育博物馆、天元教育图书馆、天元超常儿童教育研究院,展示教育历史,传播教育知识,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3.创建安全校园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及师生安全教育工作,从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食堂安全建设、网络安全建设、消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等多方面开展活动。制定一系列防汛防台、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等应急预案;定期做好安全设施设备检查,建立食品安全常态化检查机制;严格落实校园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制度和用网责任制度,开启校园网网段认证策略,进行上网行为审计记录。

4.探索建立合作文化

学校与之江实验室建立战略合作,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依托前沿技术手段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还先后与杭州银行、杭州运河集团、地铁万科·未来天空之城、电魂网络、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六、美化校园环境

学校整体建筑、景观设计融合良渚文化的代表文物之一“玉琮”元素,以“剑桥红、之江红、天元红”为色彩符号,通过空间模块化、单元式应用,充分体现学校发展特色。

1.以景育人,着力建设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

学校建筑群风格明快、简洁,教师办公区域宽敞舒适、窗明几净,学生教室格局清爽合理,寝室装饰朴素大方,校园人文与自然之景各有妙处、相得益彰。校内设置大量 “菜箱”“花箱”,通过立体绿化,实现了“四季有菜、四季有花、四季常绿”。

2.以人为本、全面打造一流的教育设施

学校推行“一卡通”信息化工程,学生可以在餐厅等实现“人脸支付”。餐厅干净整洁,在显著位置设置了关于爱惜粮食、“光盘”行动等提示标牌。校内设有“两馆一院”(天元世界教育博物馆、天元教育图书馆、天元超常儿童教育研究院),并与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运动场馆设施齐全,有室外400米、200米操场各1处,室内体育馆3处,游泳馆1处。

七、家校共育

学校着力于建构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共建体系, 强化协同育人,积极建设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受益者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1.扎实开展“线上+线下”一对一家访活动,提出家校共建的六个“一”承诺

学校开展全员家访、示范家长表彰会、家长开放日、定制版学生综合评价、亲子研学等活动,通过门诊式家校沟通,尝试以仪式性活动共同促进学生关键期成长的突破,促使家庭教育更好地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纽带,凝聚育人合力,努力开创家庭教育新局面。

2.提升家校共育的专业能力,成立家长学校

学校定期邀请名家名师来校辅导与扶持;成立“家校前端客服”,针对每个年级的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成长式,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与亲子拓展训练,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家校共育方案。

3.推动家校共育的创新联结

在“双减”背景下,尊重学生的主体诉求,学校联合社区开发一些互动性强的家校共育公共服务产品,如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家庭志愿者服务活动”“六一进社区活动”;鼓励家校共育主体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伴,打造家、校、社区协同共育平台。

供稿:城研中心教育平台

来源:天元公学总校办公室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