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陈文锦:西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西湖审美学价值的横向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03 11:59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22年11月4日,由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城研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杭州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会议、2022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年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主题论坛”在杭州召开。原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受邀出席,并以《西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为题作主旨报告,现将相关报告内容发布。

近些年来,来过杭州的人们对西湖评价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西湖湖面不大,山又不高,又没有特别高档的古建筑群,和一般的城市公园区别不大。另一种认为,西湖真是越看越觉得有味道,这样好的山水组合在全国很难找到。为什么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是每一个关心西湖的人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西湖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坐标意义的文化景观,它寄托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意绪,是中华民族审美领域中的一种典范。要真正读懂西湖,理解西湖,需要从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去探寻,这是一方面。那么,从另一方面,即横向比较的角度来表述一下西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读。

形态美

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是中国人审美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历来把有山有水作为中国风景的佳配,山体以厚重、伟岸使人向往,水以柔美和流动性扣人心弦。西湖群山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像圆弧一样把水面围在中间。东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山水相连,水天一色,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宏大气势。这样的空间形态不仅在城市格局构成上极为罕见,而且在诸多名山大川的山水组合中也是独一无二、且最有韵味的。这是西湖与众不同的山与水的组合之美。

除了山环水绕,西湖山水的天际轮廓线也显得十分优美。西湖面积不大,但山与水的衔接很好,湖的尽头是山,山的脚下是湖,中间没有空旷的大片平原或街市村落,山水相连,水天一色。水是青罗带,山似碧玉簪,绿色植被成为两者的天然连接。山体在排列组合上也特别有序,近低远高,重重叠叠的天际轮廓线,进深感特别强。“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加上云遮雾障,植被茂密。这就造就了一种山重水复,曲折迷离的观赏形态。游起来饶有兴味,共同营造了一条美丽的弧形天际线。

西湖山区总面积不大,但由于形成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山体分布于近在咫尺的区域范围内,景观内涵特别丰富。构造各异的山体特征彼此犬牙交错,变化很快。从灵隐到龙井,以石灰岩为主,拥有溶洞、暗流、奇峰、怪石,从五云山到月轮山,拥有虎跑、云栖、九溪十八涧这样有名的好水,各个景点各有特色。西湖山区集多种地质构造于一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摩崖造像、佛道寺院、溶洞石景、村落民居,溪流泉涧,茶园森林等各种景观,符合中国人的游览方式和兴趣,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西湖山水的尺度、体量、比例,非常适合人类体能和感官的官能要求,这更是西湖的绝妙之处。站在湖滨直视西湖群山,视角大约在仰角在5°左右,垂直距离在5-8公里,山形虽然不高,但见山势逶迤奔腾,峰峦迭起,苍翠如黛,围合得几无缺环,是极为赏心悦目的。西湖水面现在属于历史最小时期,外湖只有4平方千米多一点,但因为水面和山形结合得比较好,加上它的形状大致上属于梨形,比较圆,所以多数地方看来,那种水的空阔感还是有的。两者都会使人的视觉感受到很温馨可人。

山水组合之美、天际轮廓线之美、内含丰富之美,适合人体官能体能需要的尺度之美,四者共同形成了一个西湖自然形态之美,这是其它景区景点所无法匹敌的。

创意美

西湖是“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是人和自然良性互动的产物,这是世界遗产组织给西湖的评价。人在西湖风景中有许多有意识的添加,充满中国式聪明才智的创意,使西湖成为中国人践行“天人合一”理念,确保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创意是什么?按照现在通行的定义,创意是指“通过挖掘和激活资源的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西湖十景是古代中国式创意最经典的代表。西湖十景里的那些景物,像桃花、荷花、杨柳、金鱼、黄莺,其实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是江南地域常见的景物,原本就有。西湖十景的高明之处,就是将这些具有普遍性的景物,和特定的节令、场景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互为补充,用现在的话说,叫做“ 无缝链接”。另一方面,它继承了宋代宫廷画师“因画题名”“因题作画”的传统,充分发挥了汉语语音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文字又具有表意性质的特点,统一成四字景目,使之格式化、口语化,甚至凝聚出一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候,你脑海中出现的这种景观,已经跳脱了原来的自然面貌,凝固、升华为一种意境,具有人格化的意义,而且十分“灵动”,开创了一个把自然风景晋身为“文化”的范例。

再譬如,对西湖水面的处理,也是中国人传统智慧结晶的一个成功例子。作为一个湖泊,除了实用意义上的灌溉饮用以外,水面本身不会有太多的故事,而白堤、苏堤、杨公堤的修筑,不仅为我们增加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系统,而且在景观方面,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因为它不均等地切割了水面,大大提高了水景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变得更有魅力。其中苏堤的修筑,堪称是一个典范。当时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解决疏浚出来的淤泥的出路,但苏轼相时度势,将它修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通道,为了让出西边来水的通道,它修筑了六座桥梁,并修筑了相对应的六座亭子。后人再进一步,用有意识的美化和造景,达到了“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的审美效果。这是一个用艺术化的手段来进行市政工程建设的成功案例。

西湖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凭借着对同一种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即遵循着人和自然良性互动的健康发展之路,在尊重原有自然格局和山水骨架的基础上,用人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行,不断地修饰、调节、强化其原有之美。比如西湖十景,从13世纪到18世纪,历经了500年才最终完成。西湖的创意是系统的、有总体架构的、指导思想相当明确的筹划。虽然中国古代没有规划一说,但西湖做得比有规划还要有规划,一以贯之,最后达到某种颠覆性的认知,把一个虽然是真山真水,但从地质构造、动植物资源、奇峰怪石等方面并无什么特殊性可言的自然风景区,晋身为一种“文化”,成为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意绪的经典性范例。这种体现高端思维的创意,是西湖所独有的,也是别的景区景点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保护西湖的自然山水、历史风貌也是保护西湖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文美

人文是一种精神,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对社会、对生命的基本认知和价值追求,它体现着人性的光辉,是一种美。中国人对风景的要求,既要求有旖旎的自然风光,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最好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西湖的文化积淀丰厚深广,它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几乎涵盖了中国人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的重要方面。陈同滨教授在申遗文本中例举了西湖的佛道文化、忠孝文化、儒家文化、隐逸文化、藏书文化、金石文化,茶文化等等,几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领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譬如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这样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白居易、苏东坡的西湖诗词创作,林和靖的隐逸生活,文澜阁的藏书文化,西冷印社的篆刻书画文化,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起着引领的作用。它们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形式存续于西湖的山水之间,与湖山融为一体,千百年来一直在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

西湖楹联,多元一体,雅俗共赏,不是那种空泛、教条式的宣教,不是搞文字游戏,它很直白,却能画龙点睛地表达出传统文化优秀的思想精髓:它们之中有表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有强烈抒发忠贞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有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的,有表现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的等等,互为补充,互相包容,生动活泼。以普适性来满足各类人群的心理需要。最著名的如岳庙的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两联,凝结着沉重的兴亡感,沧桑感、使命感。曾经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在危难之际,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奔走、而牺牲。

在历史上,如果说,中国人皇权崇拜的圣地是北京紫荆城,思想信仰崇拜的圣地是山东邹鲁的孔孟故里,宗教崇拜的圣地是四大佛教名山,那么,审美崇拜的圣地就是杭州西湖。

要说西湖有什么过人之处的话,这就是它的过人之处。

本文有删减,仅供研究者参考

供稿:陈正怡然

审核:施剑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