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城愁”守望
  发布时间:2023-01-31 12:56   来源:城市怎么办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一味贪大求洋的城市化到注重小城镇化发展的城镇化,中国城市现代化之路正在回归多元和理性。乡愁是什么?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联合国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世界银行数据库资料显示,2020年末,全球城镇化率为56.15%,202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4.7%,这标志着全球城镇化时代已经到来。而这个时代代表的“高效率”、“高适用”是与“乡愁”背后的依托有着截然不同的内质。

“乡愁”背后包含了对一个传统时代逝去的眷恋,是与文化记忆相关的一种精神寄托。城市化的车轮滚滚碾过的时候,碾碎了落后陈旧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的碾断了维系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线索——乡愁。对于步入现代与工业文明的我们来说,“乡愁”承载更多的是父辈们的记忆,城市对我们而言,则是熟悉而亲切的。事实上,无论是“乡愁”还是“城愁”,都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记忆。当城市真正成为现代人梦思萦绕的故乡,城愁,也就再一次变成了乡愁。

城市记忆承载了城市特有的“城愁”

乡村记忆变得模糊而陌生的同时,城市记忆也在渐渐淡化遗忘,直至消亡。石库门、吊脚楼、四合院、筒子楼,斑驳的旧房,狭窄的弄堂,远去的老井,都成为了一个城市特有的城市记忆,也承载了几代人的“城愁”。

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混凝土建筑取代了镌刻几代人记忆的石库门,一条条笔直宽敞的马路覆盖了曾经的弄堂庭院,一个个兴建的广场公园成为了城市新的标志,那些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已经被历史的尘埃默默掩埋。那些曾经令我们骄傲的城市记忆,在急功近利的开发商眼中一文不值,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中,他们的价值已经被巨大的经济利益所遮蔽。

而城市作为承载历史文化,承载岁月沧桑的载体,绝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坚固的居所。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这些记忆串联了最珍贵的城市历史文化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座有古意的城市,不仅要有独特的景致,还应有文脉的赓续。文物遗迹,正是历史留下的“我们从哪里来”的珍贵线索。

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最长的古代城市城墙,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者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南京启动了“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6年来回收60万余块城砖。2022年,“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荣获江苏省第六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如今,开放不到一年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已成为网红打卡地,700多块城砖列阵排布于展墙上,通过城砖铭文查询设备,大家可根据姓氏、地点查询,找到与自己“沾亲带故”的城砖,真正实现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使其融入当代生活的目的。

“城愁”背后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越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铅色的高楼大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能长久,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

那些看似窄小破旧的弄堂,墙壁斑驳的旧式建筑,无一不是一部具体真实的人类文化与城市发展轨迹的记录簿。历史和文化才是一座城市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个性。

在中国城市化高速推进的阶段,城市文化中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建筑中的城市历史建筑这两个重要的角度必须认真审视。对这两者审视后得出的结论是:城市历史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特有的“DNA”;城市历史建筑通过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个纽带和载体,把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

800多年前,杭州曾是南宋都城,集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续写着古代华夏文明的辉煌。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强调“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让千年宋韵成为浙江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是浙江省大力打造精神力量高地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宋韵文化,渗透在了杭州市内的一街一景,一角一隅之中。从新晋网红的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到渗透到衣食住行的“杭帮菜”、非遗集市、宋词飞花令等等,宋韵文化之美贯穿了城市生活,融入了城市记忆,传承了城市文化基因。宋韵文化连着过去,又通向未来。

大拆大建背后失去的不只是“城愁”

城市在发展,城市在进步,但是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是建立在只顾超前赶路,却抛弃了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城愁”,这样的延续了千年的城市血脉终将断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城愁”终将逝去。

在城市现代化的裹挟中,很多城市前行的脚步已经纷乱,前行的方向已经偏离。割裂了城市发展与城市记忆的联系,抛弃了传统与历史的积淀,城市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会变得冰冷而孤独。正是因为老屋老街、小巷鼓楼在城市中的存在,城市的发展才具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他们背后所隐含着的民俗民风,独特历史构成了城市的底蕴和内涵,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气质。他们使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市民才能拥有同一份记忆,同一份情愁,才能让情感联系得更为紧密。

参考资料:

[1]王国平:《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在 2010“城市与文化”钱塘江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2]《“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荣获江苏省第六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扬子晚报,2022年9月8日

[3]《杭州要在实施 “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中走在前》,杭州日报,2022年6月27日

[4]《传承宋韵是杭州对历史和未来最动听的呼应》,杭州日报,2022年8月10日

审核:蔡峻

  作者:王莉萍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