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石敏俊: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的经济代价
  发布时间:2023-01-30 11:30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22年首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主题报告分享

2022年11月19日,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受邀出席首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并以《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的经济代价》为题作主旨报告。

一、碳中和实现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后,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对达峰时间、峰值年份排放量、达峰以后的排放变化路径等问题开展了研究,总体上大家认为2030年达峰是可能的,但对于中国碳排放判断尚存在分歧,因为时间久,不确定性较大,大部分研究认为,2050年中国碳排放总量预计在25亿-50亿吨,2060年碳排放量在20亿吨左右。

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能源转型与碳减排。供给侧要转变能源结构,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比例;需求侧要用能电气化,产业部门和居民用能的电气化是碳中和的关键政策措施。二是尽量增加负碳的综合能力。依靠负碳排放技术,碳中和能力约20亿吨左右。

二、能源转型的两大挑战

一是没有足够数量的非化石能源去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必须要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水电增长潜力有限,核电面临安全风险,主要靠风光电,风光电发展潜力如何?未来10年将进入可再生能源大狂欢时代,风电光电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目标,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80%,能源消费总量按60亿吨标煤计算,化石能源占20%,大概12亿吨标煤。2020年煤炭消费占比56.8%,如果2020-2060年间煤炭消费占比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2060年煤炭消费占比将在17%-18%左右;油气占比保持20%以上,则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必须达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量要达到36亿吨标煤,比2020年7.5亿吨标煤增加28亿吨标煤以上。煤炭消费占比即使降到17%-18%左右对于碳中和仍是巨大的挑战。

二是能源转型伴随的能源成本上升及其连锁反应如何化解。风光电的间歇性导致储能成本较高,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可能会㝵致能源成本上升。能源成本上升会影响基础性产业的成本竞争力,进而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竞争力。制度创新对推动碳减排至关重要,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就是碳定价。要让碳有价格,但有价格以后会导致能源成本的增加,不仅化石能源成本增加,能源转型过程中,非化石能源储能成本也偏高。风光电还需要储能的匹配,储能成本如果不能大幅度下降,就会制约风光电的发展。当前负碳排放技术成本较高、不确定性大,近期难以产业化应用,寄望于未来能源技术,如人造太阳技术能取得突破,可大规模替代煤炭。

改善能源效率对2020年碳减排目标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如此,我国2020年的单位GDP能耗仍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0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6%左右,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的比重为23%左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需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能源转型与碳减排的公共政策

能源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碳定价是促进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公共政策。政策重点在于通过鼓励创新,补贴研发来充分发挥基于干中学机制的内生技术进步的作用。碳定价和能源转型必须与基于干中学机制的内生技术进步相结合,碳定价有利于诱导内生技术进步,可化解能源成本上升压力,碳税收入则可用于补贴可再生能源,缓解碳定价和能源转型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研究者参考。

供稿:汪聪聪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