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前路近可见 ,细思百事静待忙”(We can only see a short distance ahead, but we can see plenty there needs to be done.)
——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回望2022
年关岁末,一些大事,总在心头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和关于新型城镇化、城市化讲话精神,结合浙江省“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和杭州市“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坚定一流智库和杭州学派愿景。
2、迎来首次巡察整改为一流智库建设把舵定航
2021年12月,市委巡察组向城研中心党组反馈的巡察意见指出:近年来,城研中心围绕中央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两大决策,以“政产学研资用”六位一体为抓手,在打造学派和建设智库中做了大量工作,为杭州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城研中心坚持发挥党组核心作用,通过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等形式,切实推动整改工作。
3、成功入选全省23家“全国影响力”智库培育名单,并进入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不断加强智库日常管理、课题申报、成果转化、皮书出版、智库培训、学术活动,在全省33家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与19家新申报“全国影响力”智库中脱颖而出,最终入选23家新一轮重点培育智库。与此同时,还入选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共同推进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4、入选“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在城市学研究中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加强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杭州基地建设,参与举办“传承红色基因、聚力共同富裕——纪念中共中央执委会西湖会议召开100周年暨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提出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组织召开“西湖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建设“世界城市博物馆”“城市书房”科普基地。在此基础上,推进党的建设与城市学研究工作深入融合,立足杭州打造“两城一都”和“产、人、城、文、景”融合模式,申报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基地,并成功入选。
5、成功获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坚持“量质并举、过程管理、效益第一”工作方针,成功申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持续优化城市学人才培养链,发挥博士后在城市学人才链的“传帮带”作用,注重博士后纵向课题研究示范带动效应,累计招收12批31名城市学博士后进站研究。2022年,一名在站博士后荣获杭州市十大杰出博士后,在11月中下旬受邀参加2022年硅谷沙龙精英和博士后嘉年华会。
6、加入“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杭州市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指导委员会”
积极服务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资源挖掘研究推广等杭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多跨联动、密切交流,参与一系列杭州宋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文化标识打造工作,为浙江省、杭州市的大运河和宋韵文化建设提供协同助力,有效发挥城研中心的智库作用,彰显城市学“杭州学派”的独特风采。2022年9月,受邀加入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杭州市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指导委员会,成为两个领导机构的副组长单位。
7、开工建设天元公学西站校区,城市学成果实体性转化再添硕果
2022年6月1日,天元公学西站校区开工奠基,着力解决片区规划配建学校“小、散、弱”问题,并结合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深化“教育综合体”的探索实践,成为回答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轻负担、高质量、低成本、真均衡”四个基础性问题的重大突破,是“名校再造”工程的创新实践,是EOD模式和教育综合体的迭代探索。
8、努力打造城市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两奖”征集评选再创新高
进一步凸显“两奖”征集评选活动在城市学“研究链”中的龙头作用,以“集成创新”带动“原始创新”,努力打造城市学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在杭州城市学研究会支持下,金奖奖金提高至50万元,围绕破解“城市病”,扎实开展第十二届“两奖”征集评选活动,钱学森城市学金奖的获奖作品中,2项金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作品,1项金奖是阿里云的作品,作品质量创历年新高。
9、举办高质量论坛研讨,擦亮城市学活动品牌
举办以“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为主题的城市学年会,得到各界大力支持,潘云鹤、刘忻、王国平、孙景淼、杨卫、陈卫强、丁狄刚、钱永刚等重要嘉宾莅临年会,钟秉林、王巍、单霁翔、朱善璐、陈育宁、张大卫、叶小文等线上致辞演讲。第七届“两宋论坛”、第十一届“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研讨会、首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第六届中国(杭州)智慧城市产业峰会”等学术活动产生积极反响。“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研讨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典型案例发布会”“云联万物数智未来论坛”“问道公管·研学论坛”“产学研共创数智农文旅新未来学术沙龙”“亚运会与城市休闲研讨会”“城市社区智慧治理学术沙龙”“第五届双城暨大湾区都市文化研究博士论坛”“杭城实验室城市社区更新与治理沙龙”等学术活动引起广泛关注。
10、编纂出版智库研究成果,夯实城市学杭州学派基础
围绕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实际,出版《数字化改革与城市发展 新阶段 新理念 新格局》。梳理总结城市治理研究领域优秀成果,出版《中国城市治理蓝皮书(2021—2022)》。结合省市重大工程,围绕西站枢纽启用,在推进概念性规划、提出“在西站”品牌基础上,出版《在西站·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助力“站城产人”相融合。坚持“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2022年《杭州全书》出版200册、在编84册,《南宋全书》出版6册、在编44册。
11、大兴调研之风,服务城市发展
调研报道成果《探索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之路——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启示》生动阐释POD模式,在《光明日报》专题整版刊发。研究成果《关于沪乍杭铁路规划建设的思考》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首次系统总结了杭州高铁规划建设的经验,阐述了高铁与城市协同发展的规律。调研全省宋韵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参与组织举办“浙学论坛·2022”。调研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杭州市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完善,形成《省大运河专家咨询委2021成果》汇编。调研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分别获市政协领导和淳安县主要领导批示、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立项。调研绍兴高水平网络大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城市保护、新昌县新型城镇化,设立城市学智库绍兴分中心;调研温州、瓯海、永嘉、龙湾等地,助推温州回答高铁线、高铁站、高铁经济、高铁新城、高铁时代一揽子重大战略问题。调研成果先后获得安徽、浙江、杭州、温州等省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12、亮相国家级媒体,助力打造“全国影响力”智库
《财经》杂志专访王国平理事长,刊发《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难点与机遇——专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原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就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难点热点问题,探讨了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之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专访王国平理事长,播发《以低碳科技馆为窗口 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央广网记者专访杭州原市委书记王国平》,分享杭州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的前瞻视野和先进经验。《光明日报》 整版刊发杭州西溪湿地探索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的POD模式,肯定城市学杭州学派理念。《中国城市报》、《中国能源报》分别整版刊发首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相关成果,加强智库学术影响力。与此同时,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网、新华财经网、环球网、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等国家级媒体网站及客户端刊发杭州城市学智库成果,宣传稿件数量突破新高。
展望2023
新春来临,事在人为,干字当头
1、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推进智库高质量发展
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贯彻到城市学研究的各领域、全过程。发挥中心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机关党委运行机制。开展“书香机关”创建,做好服务“亚运”各项工作。努力打响“红色智库、城研先锋”党建品牌。推进“城市怎么办”全媒体提质增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党建工作考核。
2、以服务市委中心工作为重点,强化智库服务能力
坚持姓“杭”定位,深入贯彻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杭州打造“两城一都”和“七个新天堂”,继续开展城市国际化、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长三角一体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宋韵文化、低碳城市等研究。积极围绕杭州“产、人、城、文、景”模式、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集聚与城市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等开展创新研究。扎实开展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基地研究工作。推进《杭州全书》《南宋全书》《城市学文库》《城市治理蓝皮书》编纂出版,办好《城市学研究》期刊。举办“城市治理双月论坛”。
3、以提升智库全国影响力为抓手,促进智库内涵建设
继续打造“(中国)城市学年会”品牌,创新“一主两副”“三方协同”的年会格局,系统谋划城市学年会、两宋论坛、智博会、天元教育论坛、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的协同叠加。围绕未来社区、共同富裕等主题,继续高质量开展第十三届“两奖”评选活动,协同做好天元OTO教育奖和天元超常儿童教育奖“天元两奖”征集评选。建好省社科联“社科之家”,努力打造全国影响力智库。
4、以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导向,完善智库研究体系
继续推动城市学“XOD+PPP+EPC”理论成果体系转化,不断提升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强巩固与浙江大学、华东院、之江实验室等单位战略合作。持续推进AIIA新型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智慧城市研究院、南宋文化研究院、城市之美研究院、TOD研究院、EOD研究院、超常儿童研究院、绍兴分中心等平台实体化建设。做好城市学研究协同创新,推进城市管理者培训。
5、以政产学研资用建设为特色,优化智库治理结构
完善研究会运行机制,完善城市学研究考核办法,巩固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成果,不断优化完善制度保障,持续深化城市学研究改革创新。
6、以新型智库队伍建设为基础,激活智库发展潜能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三个留人”机制,持续推进中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岗位职责,做好人员招聘、培训、职称晋升等工作,不断强化工作积极性。继续做好城市学硕士生、博士、博士后招生培养工作,用好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招牌,深化城市学研究人才培养。
供稿:蔡峻、张朵
审核: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