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的挑战,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天元教育论坛·2022”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3-01-18 11:50   来源:城市怎么办

钟秉林

教育部总督学顾问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image.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又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基本实现了全面普及,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跨入了世界中上行列。在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公平与质量问题更加凸显。一方面,老百姓迫切需要接受高质量教育,要上好学校。而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平衡。要化解这个主要矛盾,根本途径就是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

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是需要遵循内在规律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经费充足,规划得当,硬件条件可以很快得到改善。经过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提高。而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是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这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教师的长期积淀才能逐步形成。要想培养好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教师教书育人,同时坚持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办学特色,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熏陶和催化作用。而一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校风、学风和特色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在短时间内简单的堆砌出来。因此,为了化解这种主要矛盾,我国的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就使得学校的内涵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改革教育评价,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内涵式的发展。大家共同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这也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应对以下四方面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挑战。

首先是“双减”政策贯彻落实的新挑战。

第一,要提高“四个水平”。一是要提高作业设计水平,要压总量,控时间,重点在调结构,提质量方面下功夫;二是要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强调要全覆盖、广参与,重点在上水平、强保障方面下功夫;三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求分学科制定教学基本要求,加强教师备课和校本研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四是要提高均衡发展水平,要巩固教育基本均衡成果,不断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第二,要贯彻五大举措。一是要能够转变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明确为什么减,减什么,如何减;二是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三是要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方案,深化课程改革,保证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业标准,克服家长的这种焦虑的心情;四是要落实有关的措施和规定,包括在考试方面、作业设计和批改方面、课后服务方面、教师报酬方面以及教师与校长的交流,教师的兼职和规范社会培训机构方面等等都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五是要强调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能够多方协同、统筹推进、共同治理。要注意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调改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规范社会培训机构属于供给侧的改革,而对于需求侧,学生和家长的诉求也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回应。

其次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整体方案》,它的特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重点是要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的,强调要坚持评价的系统性,包括对政府教育履职的情况,对学校立德树人的情况,对教师潜心育人的情况,对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对用人单位科学地选人用人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还强调了评价的有效性,特别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于学校而言,要合理地运用这几种评价方式,不断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三是在线教学的新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人类知识传递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单向传递为主转变为多向互动。当前,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绝不只是在校园里面,更不仅仅是在课堂中,这种传递方式转变直接导致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革。教师的角色从过去知识单向传递背景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多向活动背景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这进一步导致学校师生关系的变化,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也正在颠覆着传统的学习过程。很多学者提出,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引导师生的互动,人机的交互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我国现在也提出了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任务,这对学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新挑战。

浙江是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通过中考和高考的改革,能够促进科学地选才,促进教育的公平,更加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引导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对学校内部方方面面的改革都带来了直接的挑战。

要应对这些新的挑战,我认为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要主动应对新挑战,

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要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人才观是具有时代内涵的。普及化阶段的质量观,也是要多样化的。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绩效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协调发展,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要主动应对新挑战,

需要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要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基于事实和数据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构建与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价机制。要将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总之,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重要制度。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要克服功利化的倾向。

第三,要主动应对新挑战,

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要变革学习方式,深化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方面就特别要去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的教学,要开展验证性和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二是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理想信念,心理健康以及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由其要重视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这是一种选择性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对未来的学习生涯乃至职业生涯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要开展好生涯规划教育,学科任课教师要在学科教学当中,把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渗透进去。学校能够开设专门的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和社会合作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体验活动,要与学校的社团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相互地结合。同时要鼓励和引导高校的参与和社会资源的参与。

第四,要主动应对新挑战,

需要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一是要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要顺应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趋势,提高教师的知识融合、课程整合和课程设计能力,要加强校本培训和教学研究,让教师能够适应自主选课、分层教学的要求,改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要鼓励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这需要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鼓励教师能够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鼓励教师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要强化教师育人功能。要顺应当前面临的发展趋势以及种种新的挑战,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学科前列的能力,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都需要提高。尤其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启迪学生智慧、涵养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五,要主动应对新挑战,

需要创新学校治理体系。

以上提到的种种挑战,对于学校的冲击绝不仅仅在教学层面,而是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一是要创新学习制度,构建教学新常态。例如,应该把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的中考和高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改革,高中学校要探索把选课制、分层教学、分组学习、走班教学成为学校的教学新常态。二是要改革教师考核制度,调整教学组织。要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师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果用传统的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和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现在一些学校进行改革之后,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那么学生管理和班任工作机制如何创新,如何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三是要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益。例如,高中学校和初中学校如何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的管理。强化任课教师的责任,能够发挥学生组织自理作用。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优化课表编排和教室编排,提高教室、实验室等使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协同推进,把学校方方面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坚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地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可以通过不同的措施和举措去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只要最终实现教育改革目标,那么它就是成功的。

整理:林玥玥

审核:马智慧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