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长期以来,节能降碳的主战场都聚焦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而农业农村的减排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低碳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
杭州临安太湖源镇,地处天目山麓,顾名思义,它是太湖水系的源头,被誉为临安生态旅游业“梦开始的地方”。
太湖源镇积极探索低碳乡村的共富路径,成为浙江省首批低碳乡镇试点、杭州市首批低碳乡镇试点、临安区首个“低碳小镇实践区”。
碳汇经营是低碳乡村的重要机制
提升碳汇、减污降碳是低碳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发挥农村中的森林、草地、竹林、湿地等生态碳汇的固碳功能是推进城乡、区域之间碳汇交易的基础,是将减排减碳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第一步。
早在2016年,太湖源镇就在上阳村开展了碳汇项目。上阳村种有27722株珍贵树种,面积达334亩的碳汇林,可用于抵消G20杭州峰会排放的6674吨二氧化碳,以实现峰会零排放目标。此举在G20峰会尚属首次,故被称为G20峰会史上首个“碳中和林”。在经济模式上,万马天屹和“老牛基金会”作为项目捐资人一同取得了该碳中和林20年的碳汇所有权、使用权,形成了碳汇市场化交易的雏形。
近年,太湖源镇由党委政府带头,更深入地开展了森林碳汇经营项目。由镇政府向上阳村、东天目村、南庄村三个村的村集体认购森林碳汇指标,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产生的碳汇归政府所有,用来抵消中和政府机关全年运行的碳排放,打造“零碳机关”。
同时,太湖源镇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建设了全球首座雷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可全自动、全天候采集竹林不同冠层的二氧化碳浓度等宏观信息和固碳功能,为后续碳汇核算、林农碳汇交易、落实生态补偿打下基础。根据调查测算,太湖源镇森林每年可以净吸收二氧化碳量14.5万吨。
生态产业是低碳乡村的核心动力
共同富裕强调优化城乡分配格局,重视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并形成多渠道的增收方式。其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建立起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乡村产业体系。
太湖源镇依托临安传统的雷笋产业,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种植、过度施肥、土地过度利用的局面,将雷笋打造为低碳产品,为广大村民的劳动致富开辟了道路。
太湖源镇雷笋产业的领军人物林汉良,历经十多年的艰辛探索,成功找到了退化竹林的改造良方,即通过对退化竹林实施“一地一测、一地一策”的测土配方改造,让退化的竹林恢复肥力和生机,成功培育出甘甜爽脆、可去壳生吃的“天目水果笋”。
水果笋不光口感上佳,还是“固碳高手”。根据浙江农林大学的测定,水果笋碳排放值为-45.53g/kg。目前太湖源镇共种有水果笋3000亩,按目前产量推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13.91吨,是众多农产品中固碳效益较高的农产品。
2021年7月太湖源镇开展农产品生产碳足迹全链条分析,并发布了国内首张数字化农产品碳标签——“天目水果笋”碳标签。客户可以通过扫码对水果笋进行碳足迹分析评估,让低碳、绿色理念融入生活方式之中。
为了让笋产业惠及全民,太湖源镇汇聚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力量,组建了20余个水果笋专业合作社,并制定地方统一的《雷竹水果笋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操作的“水果笋”每斤收购价比普通笋高出1至2元,累计带动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2021年,太湖源镇政府投资2800万元将老市场易地新建,升级成面积2万平方米的鲜笋产地仓。在保留原有交易市场的功能外,产地仓配套建有智能冷链仓储中心,通过“雷笋云链”支持手机端进行进货、入库、装车等物流操作。产地仓还配置有直播中心,通过“云销售”帮助天目雷笋打开线上渠道。
2022年上半年,约5万吨鲜笋从鲜笋产地仓运往全国农贸市场,天目笋系列产品与天猫、盒马、叮咚买菜等官方旗舰店合作,销售产值达3.6亿元。
绿水青山是低碳乡村的发展根本
太湖源镇森林覆盖率达86.08%,林木蓄积量108万立方米。依托生态环境这张“金名片”,太湖源镇积极推进秘境寻源县域风貌区建设,打造了“红叶指南、竹海青云、味道杨桥、稻香天目”四大美景,绿水青山成为太湖源最鲜明的环境底色和核心优势。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生态的溢出效益,近年太湖源镇翻新和养护全镇119条260公里道路,创成9条区级一类美丽庭院景观带和50条镇级景观带,重点打造了贯穿太湖源镇全境的205省道与“美丽公路”高后线。两者一纵一横,带出30公里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和绵延10公里的特色产业带,重新定义了乡野的绿富美格局。
共富带上不仅有泛龙竹海、青云茶乡等“九大农业园区”,也有以白沙、指南村为代表的北部“网红”村落。在竹海茶乡的加持下,它们先后打出“生态牌”,大力发展零碳农业、观光旅游、民宿集群,不断打响“富美太湖源”的农旅品牌。
低碳产业增强了太湖源镇各级政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后者又通过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优质均等,进一步提升乡村的生态品质和生活水平。例如,近年来太湖源镇以拆破局,腾出“新空间”,开展“整街面、整小巷、整庭院、整田地”攻坚行动,建成邻里中心、田园客厅、文体中心、6.3公里便民绿道等一批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场所。在集镇形成五分钟医疗、教育、养老全覆盖优质生活圈,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品质,吸引更多本地青年、乡贤回归创业,形成了同心协力、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太湖源镇建设低碳乡村的有益经验,一是在本土传统产业基础上,发展了兼具经济和低碳效益的雷笋产业,让村政府、村集体和村民“有钱可花、有力可使”;二是探索以森林碳汇为主的碳交易模式,打响绿色、低碳、创新的乡村品牌;三是重点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鼓励三产统筹发展,让绿水青山和美丽乡村合二为一,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形成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正向循环。
审核: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