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11周年,第十一届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研讨会在杭举办
  发布时间:2022-12-11 15:23   来源:城市怎么办

传承薪火,钱学森城市学思想在杭州城市规划建设中成功实践,面向全国发扬光大。

2022年12月11日是杭州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诞辰111周年纪念日。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战略部署,传承钱学森先生倡导的“关于建立城市学学科”及以系统科学、系统工程思想指引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理念,助力杭州城研中心打造立足杭州、面向全国的城市学一流智库和杭州学派,进一步扩大宣传钱学森城市学金奖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应,12月9日,杭州城研中心(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杭州城市学研究会联合杭州钱镠研究会共同举办第十一届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研讨会。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的守正与创新,由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城市综合开发专委会、杭城实验室(杭州城研中心-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智慧城市CIM实验室)、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社等单位联合承办。

image.png

会议围绕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的“系统科学理念下的城市研究”“山水城市的传统与演进”“有机更新与文化遗产:城市变与不变的统一”“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驻地也是工作地”“现代科学技术与未来城市”等五个方面展开研讨。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中国国土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市化研究中心、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省经信智慧城市研究院等智库机构50余人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

杭州城研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杜红心主持致辞环节。

杭州钱镠研究会会长钱大成在致辞中指出,杭州的城市建设无法绕开吴越国第一代国王钱镠,三次修建杭城和疏浚西湖,形成当前杭州主城区和西湖的基本格局,经三代五王86年的治理,杭州成为当时乱世中的东南盛城,成为中外闻名的经典和文化遗存。钱学森是钱镠第33世孙,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提出城市学理论和山水城市概念,建议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模式同中国古代园艺学、历史文化、现代科技创新成果相结合,建设具有整体美、特色美、意境美的未来城市。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江山舞在致辞中指出,钱老在1985年提出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城市复杂巨系统进行科学系统研究的设想,开启了中国城市学研究的先河。杭州城研中心聚焦探索城市化的中国模式和破解城市病,坚持系统科学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强调城市学既是城市系统学,又是城市生命学,通过系统科学方法来解决城市巨系统所出现的问题。城研中心设立“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广泛征集国内外城市学专家的最新前沿优优秀成果,汇集各方智慧,推进集成创新。

image.png

研讨会上午研讨交流环节,由浙江省规划学会城市综合开发专委会秘书长、杭州城研中心研究一处处长李明超研究员主持。

主题1:系统科学理念下的城市研究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韩昊英教授认为,城市是复杂适应性系统,复杂性能够给城市带来巨大活力和更多的负面影响,能令城市的空间利用更加集约。为解决城市复杂系统中的市场失灵和动态失灵问题,需要规划介入。但是要摒弃静态思维和简单化思维,从动态的、关联的视角应去看待城市规划,用动态的措施去应对城市发展。在规划环境、相关决策和价值判断方面普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难以做出长期的精确预测,必须抛弃简单的线性思维和最优化方式,借助组合方式来逐步“融入未来”。

杭州城研中心研究一处暨中国(杭州)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邵莹认为,钱老对城市问题的深入思考,对“系统科学与城市学”“城市体系与山水城市”“宏观建筑(城市)与微观建筑(常规建筑)”“保老城、建新城”“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城市绿化”形成了一系列独具匠心、发人深省的城市学思想,认为“杭州是具备 ‘山水城市’条件的”。新世纪以来杭州城市发展历程,杭州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很多方面充分体现与践行了钱学森的城市学思想。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副教授钱秋英指出,新城开发是关于“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的系统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整体性特征,需要按照钱老系统学的原理,科学把握整体,关键是要了解多元规划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科学把握过程之中的比例关系。还必须解决如何把部分或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形成系统整体所特有的组织和秩序。

浙江省城市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缪磊磊认为现代化城市体现经济技术持续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活宜居舒适便捷、文化精神丰富包容、安全韧性保障有力等五个特征。因此现代化城市建设对应有五个着力点,第一推进符合创新需求的城市更新,第二打造回归人本活力的公共空间,第三营造宜居舒适便捷的城市社区,第四融合绿色生态安全的环境建设,第五提供泛在高效智慧的技术支撑。

主题2:“山水城市”的传统与演进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士林认为,钱老在1997年首次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江南城市依山傍水而建,适合于建设山水城市。科创湖区引领生态与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加强人才与城市良性互动,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内涵,也是山水城市发展的新样本。科创湖区是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个新类型,特点是引导最有活力的资源要素向最美的自然人文空间集聚,目标是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为中心打造具有生态、创新、产业、人文复合功能的新城新区。

杭州城研中心研究三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李燕提出,中国式城市乌托邦的典型代表,是西湖乌托邦。西湖乌托邦是山水城市的最高境界,在于西湖公共性建设。东方色彩的“天人合一”理念,涵盖了人类对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美好追求和最高价值标准。西湖水系治理与城市繁荣(政治、经济、文化)互为促进,是城市乌托邦的动态张力。“共治”政治理念与经世致用思想,使得儒士集团成为治理国家与城市主体力量,至今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模式。“与民同乐”“与民共享”思想,公共园林景观建设与城市公共生活的兴盛,凸显城市的公共性。西湖鼎盛时期的繁华与诗意并存状态,成为后世文人不断追忆的片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张力成为城市文脉不断延续。

主题3:有机更新与文化遗产:

“城市变与不变的统一”

杭州市运河(河道)研究院副院长、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首席专家胡红文认为,结合杭州城市国际化和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要求,大运河杭州段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要坚持大运河文化带引领、一带一路指引、城市国际化、内涵式发展、旅游智慧化等五大战略,重点实施“3611”战略举措,建设“世遗运河”、“世界运河”、“休闲运河”的三个运河,打出三张“运河牌”;构建运河旅游6大国际化支撑体系:遗产保护国际化、旅游形象国际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产业格局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建立1套完善的“三统三共”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保障工程;建立1个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打造智慧运河。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卞显红认为,钱塘区文化本底为:“奔竞不息、逐浪潮头”的潮涌文化,“战天斗地、敢为人先”的围垦文化,“大气开放、兼容并蓄”的移民文化,“心怀梦想、艰苦拼搏”的创业文化。他建议把钱塘江潮精神塑造为杭州市钱塘区城市精神本底之一,要弘扬新时代围垦精神,守住钱塘区红色根脉,“钱塘大围垦” 被纳入浙江省100个文化标识,永远记载着杭州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通过对钱塘江围垦大堤结合三江两岸国家绿道、围垦文化系列博物馆、自然生态公园、文化公园、体验社区(围垦文化村)、文化精神长廊、旅游演艺、动漫、智慧文旅等一系列载体,弘扬利用钱塘区的围垦文化。建议钱塘区成立围垦文化和围垦遗址专门保护管理机构,成立保护领导小组,升级钱塘区围垦文化旅游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黄鹤认为,文化导向城市更新成为未来中国城市面临的广泛议题。文化发展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文化发展建设是中国城市面临的长期战略。中国进入城市更新为主的城市发展阶段,全国层面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约20%的工业仓储物流用地,面临着一定比例的因功能调整而形成的更新需求。文化及创意产业的持续增长,作为粘合剂促进城市历史地区的存量空间利用。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文化功能及其空间利用演进的规律特征认识,进一步探索文化导向城市更新中的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完善城市战略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竞争,通过社区规划师建立社区文化资源库,促进社区凝聚,推动城市更新与数字媒体的有效结合,突出精细管理,开展城市更新中文化措施的实施评估,支撑政策应对。

主题4: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

“驻地也是工作地”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志基指出,近些年,关于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的实践摸索在我国部分城市逐步开展起来,其中东部沿海城市在土地高效利用压力与新兴产业用地需求下已展开了大量实践。比如,深圳市推出“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实现用地的市场定制。上海市提出实施提高产业用地混合成分比例、引导企业自主退出低效用地等有效放宽管理的措施等。并通过对国际代表性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对我国产业用地混合利用实践的启示,包括:完善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的规划条件、推动用地结构的灵活且审慎管控以及优化提高用地效率的管理体制等。

《中国土地科学》执行主编,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王庆日认为,当前我国在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的实践方面,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主要包括:公益性认定和比例控制问题,方案编制与实施的衔接问题,集中连片概念与规模控制问题,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监管问题等。并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以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针对如何完善我国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效益,提出政策性建议,包括:完善公益性认定机制和比例管控措施,建立动态化调整机制和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全过程评估机制和协同监管措施等。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崔光灿指出,202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从大的住房制度建设方面来讲,促进了租购并举。第二,促进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第三,促进家庭居住模式的转型。共有产权住房在我国实践的比较早,但是目前看下来,真正推开的城市不是很多,很多城市是把它融入到了安置房或者人才住房中来做这件事情。共有产权房有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产权支持比租赁支持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第二,能够增加保障对象的自我控制感,同时有助于低收入家庭以住房财产的形式积累财富。第三,有助于城市的新市民快速融入社区生活和居住稳定。他认为,共有产权房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目前来看,房价比较高的大中城市是共有产权房的实践主体。未来,哪城市能够妥善的处理好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哪个城市的房产依赖转型就会更快,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建筑院副院长吴登国认为,中国城市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渐近尾声,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即由过去的资本型增长转向运营型增长形式,由过去的高速度增长战略转向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战略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即以学校等教育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组团发展模式,就成为非常值得关注和探索的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方式。近年来,天元公学逐渐成为EOD发展模式的最典型的实践代表,天元公学在破解“钱从哪里来”难题中,始终坚持“以教育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反哺教育发展”理念,强化集约节约、优地优用,以学校周边土地溢出效应,支撑学校投入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优地优用和高品质学校建设的资金平衡,真正做到“政府零负债、财政零付出”的学校建设新模式。

杭州佑政投资研究院院长王志强,针对产业园区的政企博弈与共赢问题开展论述。他认为,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看,产业园区的定位应该是一个准公共产品,一方面需要企业以市场化为目的来进行运营,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在空间上给予支持。对于如何实现政府和运营商目标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他认为,从运营的角度来讲,可以概括为“9个一”,即一张蓝图、一套政策、一批渠道、一个机制、一支政府投资产业基金、一个平台、一批创新创业活动、一个创新创业的联盟、还有一支产业园运营服务队伍。这“9个一”既有企业运营商的职责,也有政府的职责,所以基于这“9个一”的模式,产业园运营商跟政府的合作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六种,即产业地产开发运营、运营商整体租用购买、政府委托运营、合资运营、飞地经济、园区PPP等,可以有效的达成政企合作的双赢。

主题5:现代科学技术与未来城市

浙江省经信智慧城市研究院副总工沈洁莹,对未来社区的数字化服务创新模式进行了分享交流。她认为,未来社区要深刻落实“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工作要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指示要求,在这个主导理念的指导下,未来社区的数字化服务模式可考虑采用“平台+管家”的服务模式。平台即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它是一个功能集成的数字化运营平台,可实现未来社区资源的统筹管理、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管家是由传统的物业服务模式升级产生,管家团队由社区专职管家、社区志愿管家及负责社区场景运营的专业团队等构成,基于社区智慧服务平台,为社区提供传统的物业服务和增值物业服务,包括资产管理、商家遴选、工艺运营、社区积分管理、财务管理等,核心作用在于协调和连接,在居民与多方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并建立信息流转的通路。

杭州匠人网络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项铭认为,在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非常之重要。他以公司旗下大数据管理决策平台“万楼数据”为例,对大数据如何赋能产业招商这一话题进行了分享交流和演示。他介绍,万楼数据以中国的楼宇、园区、商办、企业以及产业的大数据作为核心,构建了“城市营商大数据-楼宇租赁大数据-企业&产业链”3大数据库,目前的数据范围已经涵盖了全国47个城市,对将近五万家企业的运营数据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并形成评估模型,即“这个企业做什么的,这个企业做得怎么样,这个企业现在在哪里,招商引资的可能性及相关策略”,从而为政府机构、商业地产开发者、资产方、园区运营方等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服务和决策咨询服务。

image.png

浙江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马力宏教授主持下午的研讨环节,并对本次会议主题发言进行了总体点评和简要总结。他认为,今年的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研讨会围绕“中国式城市现代化: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的守正与创新”这一主题开展了广泛而丰富的研讨,为我们领会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和发扬钱学森城市学思想以及推进新时代中国城市学研究在杭州的实践提供了助力。希望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研讨会能够秉承钱老关于城市系统科学的理念每年一次的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特别是要将相关成果用于指导城市学学科建设和城市学人才培养。也期待明年“第十二届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研讨会”的再次相会。

供稿:尚宇晨、武宇翔

审核:李明超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