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古城更新:要历史记忆,更要有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2-12-01 11:06   来源:城市怎么办

以下文章来源于风景园林网 ,作者童童/整理

古城,一般是指拥有大规模古代建筑的城市聚落。它们中大多有特别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让人们可以追怀曾经的过往,感受时光的变迁。

但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古城如何延续历史记忆,并与现代环境相融,更好地承载居民的生活、生产功能,成为城市更新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古城的更新,应当首先以整体环境的保护为出发点,而不是针对某一点景观或者建筑的改造。要延续和修补传统古城的格局肌理,而不是扭曲空间形态,进行突兀的重建、设计。

然后,可以从更小的地方入手城市微更新。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比如局部的街巷、民居、河道等的修复和更新。

另外,要重视培育古城的特色产业。比如,延续传统生产生活网络,保护复兴传统民俗、手工业等文化遗产,培育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开展文化创意、特色餐饮、主题民宿等商业经营活动。保护与活化两者相结合,才能激发古城的内生动力,让历史文脉得以真正存续。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部分中外古城在不同时期进行更新改造的经验。

西班牙 巴塞罗那

让城市空间越来越人性化

作为欧洲的古老城市,巴塞罗那市最初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这里有独具风情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大街小巷流淌着艺术气息、顶尖的足球俱乐部。随着时间推移,古城的规划和设计出现与发展的滞后,近几十年来巴塞罗那通过陆续的更新,而每个阶段的更新,都在保留历史印记的同时,城市空间在变得更人性化。

在70年代到80年代城市更新的最初阶段,开始以老城和城市边缘区为核心的更新。老城增设多个小型公共空间,开发了2个小公园、数个小广场和市民中心;将工业用地置换为公园,米罗公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拉布兰大街也在改造后颇具盛名。这条步行街贯穿整个旧城区,17世纪旧城墙拆除,形成对称布局,18世纪在街道旁植树,逐渐变为一条林荫路。从南到北分为五段,一路上遍布领事馆、集市、艺术馆、酒吧。兰布拉大街专为步行而设计,将广阔的空间留给了行人,道路最宽处达24米。最窄也有11米.而车行道却只有4.5米到10米。不仅把城市空间留给了市民,也给游客了解巴塞罗那文化提供了窗口。

从1983年奥运会筹备开始,巴塞罗那开始了滨海步道建设,沿线分布了不同的休闲内容,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娱乐方式,也复兴了巴塞罗那滨海城市的特色,并且周围规划依旧沿用方格网状的路网结构,使老城区肌理在此保留延续。

2000年,政府通过了Poblenou工业区改造《城市规划修正案》,又名22@规划案,旨在打造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改造项目对人居关系进行了创新探索,打破工作与居住空间的分割,为园区工作人员提供配套住宅,以及酒店、餐饮等服务业。10%的土地用于绿地建设,分级打造公园、小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

法国 巴黎

复兴文艺之都的历史辉煌

巴黎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提到它,人们会想到卢浮宫、香榭丽舍、埃菲尔铁塔。

在1850 年代到1870年代实施的巴黎改造计划中,当时的省长奥斯曼力排众议,对巴黎开辟大道,用林荫大道、广场、水池、公园等等城市空间,为巴黎老城引入阳光,提高交通的效率。巴黎的放射状大道成为其他国家追求的都市设计典范。

20世纪60年代的改造,没有破坏老城区,在城市新区新建居住区,修建地铁,解决了居住、交通的不便。

80年代的一系列更新,更注重保留城市肌理,活化历史建筑与街区,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改造代表作。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局部街区采取完整保留风貌,对重要历史建筑进行大规模修缮。在历史建筑中融入现代功能,改造成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卢浮宫到卢浮宫博物馆的演变。

1989 提出了“复兴香榭丽舍计划”,采取的主要复兴措施包括:恢复原始的建筑外立面,划定建筑、城市和自然风景遗产保护区;优化公共空间;新建地下停车位,为地面步行道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但如今“香榭丽舍大街”面临了包括污染、交通拥堵、旅游消费主义的问题。故在2021年,巴黎市长Anne Hidalgo通过了将香榭丽舍大街打造为都市花园的更新计划,解决这些问题,重拾当地遗失30年之久的辉煌 。

20世纪初,法国又开始实施“大巴黎计划”。具体方案是突破现在巴黎所在的“法兰西岛”的局限,通过修建全自动高速铁路和提高塞纳河的航运功能,将法国首都向西北延伸100多英里,连通北部海港城市勒阿弗尔,使得巴黎的生活环境一步步得到改善,巴黎与周边区域的不平衡得到优化。

江苏 苏州

兼顾文化维度和生活需求

苏州是一个传统的园林城市,被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州就开始了古城改造。从80年代到2010年左右,分别在旧居民改造、历史街区改造、城墙修复、古建修复等方面进行改造。其中平江路、山塘街、桃花坞历史片区的改造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2012年苏州设立姑苏区,成为了全国首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除了街区、城墙、古建修复外,还增加园林修复、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等工作。而古城区的当地人活动也不只限制在此,年轻人似乎更愿意去商业化更完善的金鸡湖周边休闲,如果买房也愿意去配套更全的园区居住。

也正因如此这个时期大量的新的城市更新项目展开。包括仁恒仓街地块改造、观前街低端业态清退、德合小商品市场改造以及的网红菜市场双塔市场等兼具文化维度和生活需求的改造。古城更新思路也从满铺到做精、从单一到兼容转型。

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步道链接了古城的文化遗产,让居民体会到苏州的城市文化记忆,还兼顾休闲、健身、旅游功能,满足了日常生活需求。

浙江 绍兴

名人故里改造再现传统风貌

绍兴是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城市,这座著名的水乡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也被称作“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绍兴古城保护起步并不晚,上世纪80年代就在城市规划修编中纳入古城保护内容,在90年代便有单独的古城保护专项规划。工业企业外迁,环城河的修整、优化一环三山格局,修理了部分内河街巷和历史片区,整理改造了部分名人故居。

《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2019年正式实施,近年来,绍兴多个项目既恢复历史风貌记忆和又提升了当地居民生活方质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三故里格局:三故里指展现古城传统风貌的书圣故里、恢复阳明故居的阳明故里、再现鲁迅笔下水乡情景鲁迅故里。近年来绍兴大厦、震元大楼等被拆除后,腾出的空间来改造书圣故里入口,提升蔡元培故居周边环境,使阳明故里与书圣故里无缝连接,历史空间脉络得以修复。

与生活融合的艺术馆:徐渭艺术馆,包含已完成建设的青藤广场和刚刚完成主体结构中间验收的师爷馆及老旧小区改造,建成了集文化艺术展示与居民生活融合的新空间。

整修环河步道:环城河步行道节点贯通,继续延续护城河作为绍兴古城的空间边界,打造成护城河生态景观环,形成以休闲游憩、绿地公园和活力社区为主题的带状公园,给居民的活动提供空间。

住区拆改:进行历史文化街区老旧民居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改造。并且”178栋高层“削楼”让位主城”,绍兴大厦、震元堂大楼等高层建筑被拆除,胜利西路原市机关大院内两栋12层的高楼均降至5层,王朝大酒店列入征收拆迁范围。未来还将有178栋高层建筑被逐步疏解。

福建 泉州

探索文化风俗的活态传承

自盛唐起,泉州古城开始兴建,五代及宋、元、明,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兴盛不断扩大。6.71平 方 公 里 的 古 城区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历史文化影响圈”的核心,拥有众多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址、典型的传统地方民居、尺度适宜的小街巷系统、完整的骑楼式商业街、丰富的城市水系。

泉州古城保护经历了“点状 保护”的 1.0 版、“片区保护”的 2.0 版。近年来,通过有条件原真性地保护古城,同 时探索市民生活方式、文化风俗的活态传承, 打造古城“活态保护”3.0 版。

自2017年起在以下方面对泉州古城进行新一轮的更新:

古城建筑风貌修复:

更新梳理了9片古城特色风貌片区,开展重点片区景观风貌管控与整治。

以中山路综合整治提升为例,是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两侧为二层联排式骑楼商业街,提炼中山路2.5公里骑楼建筑、窗楣、檐口、柱式等特色,建立风貌库,采用传统手法开展绣花式的方案设计,并利用在泉州本地回收的旧砖旧瓦进行原真性修缮,最大限度还原中山路真实历史风貌。

中山路骑楼窗楣

古城步道与体验区规划:

古城划分了主题展示线路与体验区。明确了“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侨乡文化、闽台文化”四大方面文化要素,通过梳理价值遗存载体,串联4张历史文化主题展示线路。

在古城内划分城市文化体验主体区,包括传统商业街、现代商业街、闽南文化休闲体验社区、城市RBD;识别游客与居民活动区间,合理规划游线。

改造后的金鱼巷

增加蓝绿空间:

当地也存在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足等问题。古城更新通过小空间、微改造,逐步完善公园绿地格局。并且集约利用空间,增加一系列口袋公园。利用古城区寺庙内外开敞空间,在不影响文物保护建筑等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开敞空间绿化、增设景观家具、文化小品等方法,提升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以树为园,利用古城居住用地附近冠幅大于10m的榕树,建设一批小微榕树公园,极大提高绿地的可达性。

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针对泉州古城道路密度高、巷道宽度狭窄、非机动车出行比例极高的特点,摒弃传统以机动车为导向的交通规划理念,提出“系统梳理古城道路,分类筛选适合不同交通工具出行道路,重新细化不同路权道路等级体系”的规划理念。

打通道路毛细血管微循环:以历史街巷的分类保护要求为依据,结合道路网络级配需求,明确需要打通、微扩的道路。

构建古城慢行专用系统:在古城内规划建设以非机动车和步行为主的慢行专用系统。针对古城干线道路围合街区内部红线宽度3米以上的道路,选择适当的路径划定非机动车专用道;针对红线宽度3米及以下的道路,选择较为连续且与出行方向一致的道路,建设非机动车专用路。

转载自风景园林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