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大城市的4个“超级县城”,有何过人之处?
  发布时间:2022-11-28 11:11   来源: 城市怎么办

近期,4个县级市成功跻身“大城市”行列,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不含港澳台)共有大城市105个,其中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及70个Ⅱ型大城市。

image.png

数据来源:《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

从行政区划看这105个大城市,可以发现:4个直辖市均入列超大城市,5个国家计划单列市集体进入Ⅰ型大城市及以上队列,省会城市与地级市数量分别占据26席、66席,江苏昆山、浙江义乌、浙江慈溪和福建晋江4个县级市突破重围,升级迈入大城市行列。

“大城市”何以衡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经历了多次变动。1955年,国家建委出台的《关于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情况和几个问题的报告》首次提出以20万、50万为界定标准将城市划分为大中小3个等级;1980年,参照联合国等标准,国家建委修订《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提出城市规模的四级分类,重点将城市人口100万以上的命名为特大城市;1989年,《城市规划法》出台,指出城市规模按照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计算,回归以20万、50万为界划定大中小三级城市的标准……

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增长,原有的城市划分标准已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等新形势、新要求。在此背景下,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正式印发,以城区人口为口径的“五类七档”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出台,结束了施行25年的旧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五类七档”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image.png

备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根据《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数据显示,昆山常住人口209.25万人,城区人口达141.43万人;义乌常住人口185.94万人,城区人口达118.42万元;慈溪常住人口182.95万人,城区人口达106.19万人;晋江常住人口206.16万人,城区人口达101.25万人。四市均已达到Ⅱ型大城市标准,成长为“超级县城”。

四个“超级县城”有何过人之处? 

这四座县级市之所以能够集聚如此大量的城区常住人口,跻身大城市队列,离不开其发达的产业基础与雄厚的经济实力。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昆山、晋江、慈溪、义乌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均名列前茅,分别位列榜单第1、第5、第6及第11位,可谓是中国县域经济的重要代表。这4个县级市,因各具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而为大家所耳熟能详,那么,一起来看看吧。

江苏昆山

昆山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具有江苏东大门之称,是沪苏两地协同发展的先行区。经过30多年发展,昆山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0亿元的县级市,连续17年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2021年,昆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8.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6.9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迈上1万亿元新台阶,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获批国家级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全国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重要平台,跻身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之列。

昆山从错失“苏南模式”兴起良机而被戏称为“小六子”的经济薄弱县,一路筚路蓝缕、白手起家,以其优势的地理区位、“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昆山精神以及大胆正确的发展思路与方法,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成长为台资的聚集地,吸引大批台企纷至沓来。又得益于全球电子产业版图的上一轮重组与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契机,承接了大批台湾转移的电脑代工厂落户昆山,电子产业由此在昆山大地勃兴,成长为昆山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如今,昆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因起步早、产业链完备、产业基础雄厚、创新动力强劲,2021年产值达到5546.2亿元,占昆山工业比重53.9%,占苏州全市相关产值的47.7%,昆山也由此成为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电子信息化产业制造基地,目前集聚了富士康、仁宝电子、纬创资通、扬浩科技、世硕电子等知名电子厂商,拥有电子信息百亿级企业10家、上市公司20家、高新技术企业600家。

根据昆山市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显示,2021年末,昆山拥有1个千亿级IT(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业集群和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昆山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的优势产业,正全力打造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先进计算三个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加快推动产业规模向8000亿级攀升。

浙江慈溪

慈溪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三角地区大上海经济圈南翼重要的工商名城,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慈溪一跃成为长三角南翼黄金节点城市。

自改革开放至今,慈溪经济总量实现亿级—10亿级—100亿级—1000亿级—2000亿级“五台阶”跨越,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9.17亿元,财政总收入387.68亿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82.72亿元,增长24%;位列全国GDP十强县第6,保持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全省首位,是浙江经济总量前10的唯一县级市。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壮大的关键原因,也是吸引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慈溪作为浙江制造业重镇,相关报道显示其已有73家企业跻身国内细分行业领域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位,51家企业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实现替代进口。

慈溪被誉为“家电之都”,与青岛、顺德并称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自上世纪80年代起,慈溪人走南闯北,从深圳、广东等地招揽零碎的家电加工业务,大量家庭作坊式工厂在此诞生,从零配件加工到整机组装,慈溪的家电产业不断成长。

如今,家电产业已成为慈溪第一支柱产业,全球60%的小家电都来自慈溪,占国内50%小家电市场。全市整机企业数量近2000家,配套企业近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拥有公牛、方太、先锋、恒康、慈星、韩电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净水器、电熨斗、取暖器、电源连接器等多个细分行业产业长期居全国甚至全球首位。目前,慈溪已形成由整机制造、设计研发、检测认证、市场营销、配套服务等构成的家电产业链,周巷、长河、观海卫、附海等6个镇正合力打造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四五”期间,慈溪力争将智能家电培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浙江义乌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部,市境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是一个有着诸多出众特质的城市——全国首个县级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中国县级城市十大活力城市……

2021年,义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为11.6%,实现财政总收入193.7亿元,同比增长19.4%;外贸进出口发展平稳,实现进出口总额3903.05亿元,增长24.7%;电子商务发展全国领先,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715.05亿元,同比增长18.89%;全年“义新欧”班列(义乌平台)共开行1277列,发运105292标箱,同比增长31%。

四十年前,义乌只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改革开放后,义乌发展成为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基地,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评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商品批发市场”,获得了“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美誉。

义乌人民自古有经商的习惯,“鸡毛换糖”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在我国一些地方逐步解冻,一些义乌人小心翼翼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地生意。1982年,义乌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农民经商,义乌人热情高涨地建立起了小商品市场。经过多次易址、扩建与升级,义乌的小商品经济开始真正活跃起来。同年,湖清门小商品市场正式开放,至年末已经有了30多个大类2000多种小商品。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义乌县委、县政府乘着东风,筹资建设了新马路市场。两年后,城中路小商品市场开业。又过了四年,城中路市场的摊位增至10000余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1991年,“划行规市”管理办法推行,数千种商品分门别类,归到各个交易区经营。而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相继建立,1995年义乌已经拥有了堪称全国最大室内商品批发市场。6年后,义乌国际商贸城投入使用并持续扩容,与篁园服装市场、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共同组成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逐渐发展,完成了向第五代小商品市场的成功蜕变。义乌,从曾经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穷乡僻壤,一路领风气之先、立改革潮头,以沧海桑田的巨变吸引全国目光。

如今,义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超210万种商品出口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当然,义乌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的脚步从未停滞。后疫情时代,义乌抢抓全球小商品贸易数字化转型的风口,大力打造具有“数字基因”的第六代市场——义乌全球数字自贸中心,将为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经济提供充分的线下空间,形成商贸、仓储、物流、园区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此迎接贸易新蓝海。市场上新的同时,“义新欧”中欧班列也在上新,目前已经联通亚欧大陆51个国家和地区。不经意间,义乌已成为了集海、陆、空、铁、邮、保税为一体的“大码头”,为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全球贸易大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电商直播带货,低价商品和低成本物流……极大地增强了义乌小商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福建晋江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三面临海,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自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品牌经济、实体经济,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升级,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实现了从落后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前十的华丽转身,经济总量长期占泉州1/4,连续28年保持福建县域首位,成为福建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2021年,晋江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6.41亿元,增长10.5%;实现财政总收入256.93亿元,增长12.85%;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四,城市投资潜力、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县域第二,连续21年跻身全国十强县。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得益于侨乡的特殊属性,鞋服产业以家庭式制衣作坊的形式在晋江萌芽,并逐渐发展为加工厂,继而又实现了由仿造生产到贴牌加工的蜕变。但因受到市场剧烈竞争及1997年金融风暴的影响,晋江部分鞋服企业认识到“为他人做嫁衣”的OEM(代工生产)模式并不长久。在此背景下,晋江市政府在1998年推出“品牌立市”战略,后又推出千万资金鼓励企业创牌、认证。由此,闽南服装业借势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品牌造势运动,七匹狼、柒牌、特步、劲霸、九牧王、安踏、361°、鸿星尔克、贵人鸟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晋江大地,并且走向了细分领域。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匹克、德尔惠等一系列运动品牌的创建,为晋江冠上了“体育用品王国”的美称。如今,在国潮品牌盛行之下,晋江系在国内运动品牌中占有很大市场。早在2019年晋江市体育制造业产值就突破2000亿元,占国内行业总产值份额约达40%。

如今的晋江,规上工业产值已突破6900亿元,拥有1个超两千亿(鞋服)、1个超千亿(纺织)、2个超五百亿(建材、食品)、3个超百亿(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产业集群以及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世界茄克制度等15个区域品牌,上市公司共计50家,数量居全国县域前列,市场主体更是超26万户。十四五期间,晋江将进一步高端化升级优势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世界鞋服生产基地和中国鞋服流行趋势策源地。到2025年,力争实现鞋服行业产值规模超3000亿元。

结 语 

四座“超级县城”在发展县域经济的道路上都探索到了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路径,跳脱了或是原始资源匮乏,或是以粮为纲的局限与困境,久久为功,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县级大城市。

纵观四个县级市的产业发展,可以窥得几点共性与规律:一是都非常重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其经济模式均具备较强的开放性;三是地方政府对主导产业发展均予以了有力的支持;四是都十分重视产业本身的科技创新与迭代升级;五是当地民众勇于求变、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创新创优的作风与精神……

当然,除了产业优势,四个县级市之所以能成长为大城市,还有其他各方各面的原因。例如得天得厚的区位优势,使其能够利用都市圈、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邻近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的经济发展机遇;例如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健全完善的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强有力的人才招引政策等等。

“小县城”到“大城市”的蝶变并非一蹴而就。通过县域典型瞰县域发展,将为我国数以百计的其他县级市提供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

[1]王雪芹,王成新,崔学刚.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的理性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03):113-118.

[2]戚伟,刘盛和,金浩然.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的适用性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01):47-56.

[3]人民网:4个县级市入列“大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提速

[4]《财经》新媒体:打造“新昆山之路”

[5]西宁晚报:这4座县级市为何能跻身“大城市”

[6]澎湃新闻:从百强县跻身大城市,浙江县域“一哥”慈溪有多强?

[7]义乌市人民政府:义乌与时俱进拓新局

[8]钛媒体:“沉”多“浮”少,福建晋江系鞋服品牌三十年兴衰史

审核:毛燕武

  作者:楼佳飞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