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2022-11-28 11:09   来源:城市怎么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历史使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依据,是追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在新的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呈现出五个科学内涵。

(一)以生命共同体为理念先导

中国式现代化将人和自然的关系凝练为有机的生命体,突出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突出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对生态要素的保护和修复不能根据对象条块分割,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中要统筹全局,注重全面性和协同性。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了人作为有机生命体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与自然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必须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的长期作用。在2021年的联合国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体现出生态环境治理的宏观视野。从类存在的视角看,全球各国人民是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生态安全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保障全球生态安全也是人类种族延续的需要,因此共创清洁美丽世界需要全球人民共同努力。从山水林田湖的生命共同体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持续探索提供了理念先导。

(二)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引领

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回应,也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与动物不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满足新时代人民对优美的生活环境、清洁的生产空间和绿色的生态产品的新诉求。不同于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全球生态资源约束不断束紧的压力,要在生产的源头上进行系统管控和全民防治,打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促进生产向清洁化和低碳化转型,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2035年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建设已经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美丽中国是破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过程,为探索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向引领。

(三)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战略设计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选择是中国政府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举措。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体现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中国是世界上目前碳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总量的30%,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比欧美国家高一倍还多。因此“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还陆续发布了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具体实施方案,初步完成了减少碳排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中国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发挥国内市场的超大规模优势和清洁能源技术的领先优势,通过市场推动和技术拉动双管齐下助力低碳转型。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为探索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线规划,是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四)以绿色发展为实现路径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强国必须推动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和清洁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是一场自内而外的发展模式变革。资本主义的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作为劳动富源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当以绿色发展为推进路径,努力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绿色发展不是脱离生态环境的缘木求鱼,也不是完全不顾环境的竭泽而渔,而是将自然生态环境内生于经济增长,积极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绿色发展将生态环境禀赋视为宝贵的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在财富观变革的基础上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生态环境作为绿色财富参与生产和再生产,促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增长,为人民群众提供生态正义和环境公平的绿色福利。这种以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为底色的绿色财富观为国民经济的绿色增长提供了基础,也是提高当代人和后代人绿色福利的重要载体。

(五)以环境治理体系为可靠保障

构建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保障,中国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注重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强化制度执行。构建环境治理体系,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顶层设计就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开创性和长远性的工作。我国区域发展和自然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求和治理能力区别很大,必须采取差异化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因此要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分配共同但有区别的环境治理责任。这就需要中央政府总体协调,统一部署,制定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发生全局性和历史性变化。目前已经出台了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制度、水、土壤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等行动方案,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环境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基础保障。

来源:[1]李雪娇、何爱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向度研究[J]. 社会主义研究, 2022(05).

编辑:商文芳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