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旧城更新:文旅融合的「新马赛曲」
  发布时间:2022-11-23 10:05   来源:城市怎么办

以下文章来源于丈量城市 ,作者1/6图片工作室

01

马赛老港,重回城市中心

马赛,位于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沿岸,有着2,600多年历史,是法国重要的海上门户。马赛三面环山,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小资心目中最有情怀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首府。

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马赛人高唱着《莱茵军团战歌》进军巴黎,激昂的歌声鼓舞着人们为自由而战,这首歌后来成为法国国歌,被称为《马赛曲》。

如今,马赛已是法国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城市,无论是优美的普罗旺斯风景,还是激昂的《马赛曲》,马赛的名字一直与法国紧密相连。

马赛老港是马赛的中心,呈「U」型布局,东西长800m,南北宽250m,航道水深8m,海流平稳。

历史上的马赛围绕着老港开展各项活动,直到19世纪,这里还一直是马赛的海洋活动中心。之后,随着新港口开发及城市郊区化,老港逐渐衰落。

近年来,马赛重建老港与历史街区,在传承历史文脉、重塑传统风貌的同时,植入现代城市功能、提升港区活力,恢复了老港的城市中心地位,成为世界港口城市港区更新的典范。

1. 因港而城与港城共生

(公元前600年—1840年)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人占领马赛,在北岸山丘上建立起贸易据点,开始了以老港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

1520年,老港建立起第一座正式码头,它以对外贸易为依托,以港口物流为基础,靠「买进原料—加工成品—转售海外」的方式发展地方经济,带来港口贸易和加工业的繁荣,到1789年马赛老港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港口。

整个中世纪,马赛城市基本没有扩张,所占面积限于如今老港所在区域,到十七世纪末叶,马赛城市的规模才逐步扩大。

2. 港口外迁与城市裂变

(1840—1945年)

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下,马赛开始扩张,老港周围兴建了隆尚宫、加尔德圣母院、守护圣母教堂、圣夏尔车站等标志性构筑物。马赛从此成为法国殖民帝国的海上首都,并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成为通往东方的门户。

但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殖民地贸易的兴盛刺激马赛寻求更多的原料和市场,而老港承载能力已达极限,此时港口逐渐向西北深水方向转移,形成了后来被称为「马赛福斯」的新港区。

新港更适宜远洋运输,渐渐取代了老港的货运功能,并在石油和钢铁贸易下迅速发展,形成了马赛新城;老港周边建筑和街道发展缓慢,加上历史城区基础设施老化以及去工业化,造成大规模失业和郊区化现象,与新城的发展出现断裂。

3. 老港更新与街区重建

(1945年至今)

马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了巨大破坏,老港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重建迫在眉睫。政府以「尊重历史记忆,渐进性保护式发展」为策略,开始了保护主导下的港区再开发。

以遗产保护为基础,对港区及周边建筑进行修复,还原历史风貌,保留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以滨水为特色,构建宜游、宜居的休闲港区氛围,重塑城市滨水向心力;以功能置换为目的,引入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引导工业港口向文旅休闲港口转型,再度形成了以马赛老港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02

形态重塑,传承老城文脉

马赛老港经历了腓尼基、希腊、高卢、罗马、中世纪、法兰西王朝等法国历史更迭的不同统治时期,沉淀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近现代的城市文化底蕴。

加上伴随工业发展的大量作坊、加工工厂及居住建筑,这些建筑和空间形态形成的传统城市格局与人性化空间尺度,记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代表着马赛城市形象对文脉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马赛市政府进行老港地区的整体重建时,率先进行老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以修缮与改建的形式渐进更新,保持外立面形态、翻新功能,实现保护与传承并用。

1. 风貌修复,保留城市记忆

马赛老港在风貌修复和港区重建过程中,十分注重建筑及建筑所在街区的在地研究。

在建筑体量、屋顶、立面、橱窗陈列及公共空间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细则,完全按照规定的风格设计建造,保留了空间的时代特色,延续了港区传统历史文化与街巷空间肌理,重塑了老城原有的整体空间形态。

以共和国大街为例,大街长1.1km,建于1862年,用于连接马赛老港与现代新港。当时,为将马赛中产阶级带回市中心,街道建筑选择了精湛的奥斯曼风格,雕饰精美,风格鲜明,沿街立面辨识性主要集中在门与窗的不同造型设计。

因此,对它的修复也在保留空间时代特色基础上,严格尊重历史原貌,还原奥斯曼时代风格,保留沿途的建筑特色与浓缩的城市记忆。

2. 精细设计,打造休憩空间

由于马赛老港周边建筑建造时间久远,大部分设施老化,存在景观缺失、街区混乱的遗留问题。马赛在老港重建过程中,采取触媒式的更新手法。针对港区中心地带及高密度居住区,进行广场、街巷等的精细化设计,植入丰富的休闲休憩空间,形成区域人气微中心。

例如,老港以北的le Panier区域海拔42m,是老港景观的视觉制高点。

马赛政府通过修缮台阶步道以适应街区建筑体量,随高差起伏营造有节奏感的街巷空间;在极具中世纪特色的街道肌理中,引入向心性公共空间,植入街道家具,提升原有开阔空间品质,体现出地区历史底蕴。

03

滨水导向,重构中心职能

马赛作为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地中海中心城市,滨水空间是老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但随着货运功能的失去,二十世纪末老港年久失修,一度被忽视。拥挤的船只、港口设施和各种视觉障碍使得港口杂乱无章,阻碍了公众进入80%的码头区域。

因此,马赛老港在更新过程中尤为重视港区沿岸滨水开放空间的设计,在传统风貌恢复的基础上,通过滨水区改造,营造城市近水、亲水岸线,引入更多的市民、游客活动,推动老港工贸空间向旅游、生活空间转型。

1. 岸线调整,转向休闲旅游

马赛政府清除了港口三个码头的障碍物,将原有的船坞及码头功能移至港湾入口处,安装了新的漂浮船坞,以便在不干扰行人流动或景观的情况下进行私人水上活动。

如今,原来拥挤在岸线上的老港成为城市重要的客运港和休闲旅游港口,不仅继续保留了渔夫们出海捕捞海鲜的传统,也成为马赛滨水休闲的中心,挤满了各色游艇和小游船,每年接送大批游客。

老港三个码头之一的中央码头,经改造后,60%的空间用于行人活动。2013年,马赛邀请建筑师在中央码头上设计了一个1,000平米、底部有反射面的矩形天篷——「Grande Ombrière」,成为游人遮阳、集会的滨海休闲「凉亭」。

2. 界面营造,彰显滨水特色

为更好地吸引游客,马赛滨水区改造同时注重以滨水为特色的景观界面打造。在改造中,多采用乡土化的砂石弱化岸线,与沿岸土色建筑融为一体,形成原生态的滨水景观界面。

在夜间,通过各种点状暖色光源,强化历史建筑灯光和海岸光影,彰显历史底蕴,整体形成有序、温暖的夜间滨水景观界面。

3. 街巷控制,构建滨水向心力

为将市民引向水边,推动老港真正向亲水的生活空间转型,马赛政府对老港周边街巷进行控制,保持通往滨海岸线的视线走廊通透,加上之前的改造已经清除了码头的障碍物,从而使得老港能够成为游客和所有公民都可以访问和享受的存在。

04

功能置换,激发港区活力

虽然随着货运功能的转移,老港工贸属性被冲淡,但马赛一直是法国历史上与南欧、北非、中东甚至东亚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老港更是多元文化首都——马赛的精华所在。

因此,在老港重建过程中,马赛政府确立了以文化旅游引领港区发展,以文化创意引导港区更新的再生策略:

工业建筑转型为商业建筑,工业性港口全面转型为面向休闲、娱乐、商务、居住的复合性港口,马赛老港老城也成为城市中心文化创意气氛浓郁的文化旅游与休闲商业集聚区。

1. 创意集聚,提升区域氛围

为提升港区文化创意氛围,文化及创意资源被引入,保护及修缮后的历史建筑和开放的街巷空间,吸引了众多新潮、时尚的年轻艺术家,各种创意小店、设计画廊、工作室、手工店铺等纷纷入驻。

Le Panier作为马赛最初的定居点,历史悠久。与马赛其他街区一样,Le Panier是一个种族大熔炉,汇聚了来自意大利、科西嘉岛、北非、亚美尼亚、越南和更多国家的人们。

Le Panier于1983年开始接受欧盟委员会的援助开展城市更新,该地区的「复兴及其重新融入城市」被视为20世纪末重塑马赛身份的关键。因此,整个地区的物理发展一直遵循建筑遗产保护的规则进行。

但当年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被邀请进入,文化创意氛围的营造让这里重新散发出一种跨文化的波西米亚魅力。

街头艺术无处不在。广场、步行街和蜿蜒、狭窄的街道成为创意施展的舞台,在每个小巷、角落和缝隙中都可以找到。

这里的街头艺术不是合法的优雅壁画,而是原始的、野蛮生长的街头艺术:多种文化背景下的壁画、涂鸦、标签、拼贴画……让整个Le Panier区成为户外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艺术家们通过对城市艺术、涂鸦和街头艺术的激情创作,为游客乃至市民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来探索这个沉浸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方,而且由于这些画作不断地更新,Le Panier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游客及艺术爱好者。

对于来访者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步行,甚至不需要方向或路线,每一个人都能以一种惊喜的方式在街头巷尾发现迸发的创意。

自由创意的文化氛围、低廉的租金以及大量的游客,让纪念品商店、画廊、小型设计精品店、小型多元文化餐厅如雨后春笋一般在Le Panier涌现。

色彩缤纷的临街店铺个性突出,周围环绕着古老而颓废的色彩缤纷的建筑,Le Panier的修复为马赛市提供了一个新的旅游展示区。事实上,马赛的发展部分依赖于旅游业。根据当地旅游观察站的数据,2013年,该行业提供了近14,000个工作岗位。

Le Panier区凭借丰富的遗产、历史古迹和风景如画的特色使其在城市旅游局推广的旅游线路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整个区域来访者的增多,老港周边街巷里也逐渐聚集了大量的风味餐厅、咖啡馆、酒吧等创意交流空间,老港逐渐成为马赛人的生活娱乐中心。

2. 交通可达,推动步行友好

老港文化旅游与休闲商贸的发展离不开多元高效的道路交通组织和步行系统设计。

马赛政府坚持公共交通导向,致力于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交通系统:老港外围新建2条地铁线和2条有轨电车线实现城市联通,内部游览巴士站点密集分布,以此替代地面机动车交通,方便区域内部出行及外部联系,实现了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组织。

老港周边保留延续下来的历史小街区和密集的路网结构则为步行交通创造了安全友好的环境。且不同历史街区形态、现代商业空间、休闲滨海大道的联动组合也使得步行景观多样,形成了对市民及游人友好的步行系统。

3. 事件驱动,树立文化标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马赛整个城市经历了长期衰落,这促使地方决策者采取行动,促进发展。

2004年,马赛市议会批准了「欧洲文化之都」的竞选提议,但由于相对于竞争者——里昂、图卢兹和波尔多,马赛「旗舰文化场所」短缺,由此触发了欧洲地中海项目的核心滨海区域若干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实现了以文化创意促进历史城区整体更新。

马赛修复与新建了相当面积的可以供各类主题展览开展的场所,几乎80%新地标都集中在马赛老港周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老港入口处圣约翰堡旁新建了两座文化地标——欧洲地中海文明博物馆和欧洲地中海别墅,全年展出各类以地中海文明为主题的展览,彰显马赛地中海地域特色。

2013年,马赛成功成为「欧洲文化之都」,该文化标签的树立也成为马赛发展战略转向「文化旅游」的转折点。

在当年,马赛举办了500多个大型文化艺术及创意活动,类目繁多,包括演出、展览、研讨会、民间活动、艺术家工作室等。

艺术家们运用城市中的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呈现超过50场演出,对于公共空间造型的投入价值在这个项目中得以充分展现。

「欧洲文化之都」已过去近十年,但对马赛的影响还在持续,马赛作为地中海中心城市的城市形象得以恢复,而新的城市中心——重建的老港区、欧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馆、地中海别墅也作为马赛发展核心被人们所铭记。

如今,马赛的老港更新仍在进行中。作为一座因港而城、因港而兴的城市,马赛通过历史遗产保护、公共空间、文化创意、交通网络等手段,延续了城市风貌,保留了城市肌理与文脉,促进了港城融合,对我国的港区再开发带来诸多启示。

转载自丈量城市微信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