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了将近三万步,明天要是忘记收能量我会哭死”“诶你知道吗,燃油车停驶一天就有八百多克。”“绿色回收更夸张,最高居然有九千克。”“承包一片阿拉善不是梦!”
想必大家身边或多或少都有几个每天定闹钟起来收能量的蚂蚁森林重度爱好者,他们热衷于扩充支付宝好友列表,就为了能在好友沉于睡眠时“偷”上一点能量。自2016年支付宝公益板块推出蚂蚁森林以来,公众参与热度一直不减。走路、公交出行、网络购票、在线缴纳水电煤等低碳行为都可以被计算成“绿色能量”。这些能量就像是肥料,可用来栽培一棵树,也像是公益基金,可用来保护一片生态地。截止2021年8月,蚂蚁森林累计带动超过6亿用户,累计产生2000多万吨绿色能量,在内蒙古、甘肃等地,代表用户种下3.26亿棵树。
蚂蚁森林之所以能够成功带起一波低碳行为热潮,是因为它准确击中了公众参与低碳环保事业的公益心。然而,这种以激发公众低碳环保公益心为前提的激励,仍有大量人群“不吃这一套”,他们觉得自己千方百计攒下来的能量不应该只用来种树。
那么,日常低碳行为不用来种树行不行呢?当然行!
低碳行为要想产生更广泛的用途,其关键在于对“低碳行为交换价值”的认可。换言之,就是要找到一只愿意用“羊毛”与你交换低碳行为的“羊”。
你的低碳行为有什么交换价值
1850年以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显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大气水平在2021年创下新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称,气候变暖已逼近气候临界点,各国必须高度重视并推进“双碳”目标落实。近年来,暴雨、热浪、干旱等极端气候频发,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感受也愈发深刻。
与能源、工业、交通、建筑部门减排行动相比,社会公众的节能减排行为看起来微乎其微,但对于当下脆弱的生态系统,任何人的低碳行为都很重要,这也就构成了低碳行为的交换价值。当下,低碳行为在减少碳排放上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
愿意交换的“羊”在哪
2016年,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低碳权益,惠及你我”为核心理念,围绕社区、交通、旅游景点等多个场景定制规则,将居民低碳行为创造的减碳量折算成“碳币”后计入居民个人账户,碳币可用于换取商品和公共服务,或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形象的说,商品和公共服务就是“羊毛”(如图中的月卡、饮品券等),提供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主体“羊”(如图中的瑞幸咖啡、知乎等),而居民通过低碳行为获取商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就类似于“薅羊毛”。
2022年8月10日,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个人碳账本上线。2022年8月8日,阿里巴巴依托于淘宝正式成立“88碳账户”。2022年3月29日,全国首个省级碳普惠应用“浙江碳普惠”在浙里办上线。2022年6月13日,国内首个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应用在南方电网在线APP和95598小程序正式上线。2021年12月17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和腾讯公司联合发布“低碳星球”小程序。类似的碳普惠平台还有成都市的“碳惠天府”、福建市的“碳碳乐园”、青岛市的“青碳型App”、南京市的“绿色积分”等。一时间,政府部门、国有银行、社交媒体、ESG企业纷纷推出碳产品,主动成为贡献“羊毛”的羊,待薅羊群逐渐壮大。
“薅羊毛”背后的神秘之手
无论是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还是各地推出的碳币、碳积分、碳账户,本质上都是对用户低碳行为交换价值的认可。在完成一些具有减碳效果的日常行为后,用户就可以顺便“薅”一把“羊毛”。而用户之所以能够成功薅上羊毛,这背后的神秘之手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碳普惠”。
“碳普惠”是一种促进公众自愿实施低碳行为、参与低碳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具体是以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为目标对象,将其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并赋予一定经济价值,以碳账户的方式的进行存储积累,这些积累的价值可以参与权益兑换、商品购买、支出抵扣、公益捐赠等。简单来说,通过“碳普惠”这一机制的运作,公众日常的低碳行为被赋予了市场价值,有“羊”愿意拿“羊毛”进行交换。
低碳行为能为“羊”带来什么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碳普惠平台运营主体之所以愿意提供可供交易的商品和服务,是因为用户的低碳行为可以为他们创造额外的价值。目前参与到碳普惠平台的“羊”主要有政府部门、商贸服务企业、工业企业、公益组织四类。
对于政府而言,其主要向公众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公共交通方面的便利和优惠,首要的目的是培养公众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意识。对一般商贸服务企业而言,其主要提供的是企业自身的商品和服务,首要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让利提高用户活跃度和满意度,从而提高用户粘性。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其往往不直接面向用户,主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碳普惠用户产生利益关系,其首要目的是获取当下减碳能力之外的部分碳排放权以降低生产成本。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其首要目的是扩大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旨在鼓励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社会公益事业,通过代种树、代保护、代募捐等方式践行用户的公益理念。
“薅羊毛”可以持续多久
也许有人会说,碳普惠只是众多潮流热浪中的一波,当人们的新鲜劲过去,碳普惠就只是那些可以坚持下来的小众人的狂欢。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碳普惠”本身是一种基于用户自愿的激励机制而不是被迫执行的强制机制。因此,如何让“薅羊毛”成为一种习惯,是碳普惠机制的设计者所需考虑的问题。
一是要破解产品同质化。随着加入碳普惠生态圈的规模不断增大,部分提供碳普惠产品或服务的主体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具体表现为用户大量流失。同样的,碳普惠用户也面临着低碳动力不足的问题,“普通羊毛泛滥”“优质羊毛不足”是当前碳普惠平台普遍存在的问题。放眼望去,各大碳普惠平台推出的权益大同小异,如打车券、酒店券、视频会员抵扣券、商城代金券等,用户需求度不高。而一些高价值的商品则往往“要价奇高”,用户需积攒的时间周期过长,或是“半买半送”,稍显诚意不足。
二是要打破平台间壁垒。碳普惠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各地开花式的发展模式是产业初期的必然特征,鼓励各主体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是完善产业结构的必经之路。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不同平台、不同区域、不同领域所打造的碳普惠平台终需实现统一。以步行这一低碳行为为例,步行因其门槛低、易统计、可量化等特点,成为各大碳普惠平台必备的功能,一个用户每天的步行行为在各个平台都可以进行减碳量统计。如果以实体经济中商品交易来类比,一个用户每天的步行行为理应只进行一次交易价值计算,用来交换一份“羊毛”。而造成单类低碳行为被用于多次交换的原因就在于平台间彼此独立。为此,已有研究提出,区块链技术或成为未来打造全国一体化碳交易平台的支撑技术,利用“公链”用于企业级交易,“侧链”用于高频小额的个人级交易,以较低成本支撑海量交易。
三是要接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无论是政府、公益组织还是商贸服务业组织,都不是用户低碳行为减碳量的“极大需求者”。相反,工业企业(尤其是能源、建筑、化工领域)正面临极大的减排压力,而大量的公众减排量却无法通过交易为工业企业抵消碳排放。那么公众的低碳行为能否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呢?杭州早在十年前就已经给出答案。2012年,杭州市9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在2010年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615.55吨,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试想,若类似的公共服务设施减碳量未来可以均摊到每一个使用者身上,那么公众持续采取绿色低碳行为的积极性也将得到极大增长。
参考资料:
[1]IPCC.AR6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R].IPCC,2022.[2]刘航.碳普惠制:理论分析、经验借鉴与框架设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5):86-94+112.
[3]叶强,高超越,姜广鑫.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未来区块链碳市场体系设计[J].管理世界,2022,38(01):229-249.[4]国家能源局.杭州试水碳排放权交易[OL].国家能源局,2013-06-28.
审核: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