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城市更新中的活力场
  发布时间:2022-10-25 09:50   来源:城市怎么办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曾提出一种现象,名为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即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长时间与大自然完全割裂,从而出现的各种各样身体、心理问题。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除了保障市民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之外,更应关注人居环境及品质的提升,如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不仅仅是一块绿地,更是承载市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更新中的活力场。下面通过解读国内外经典案例,来探讨城市更新中城市公园的更新手法。

全球

最繁忙的公园

美国纽约布莱恩特公园

「 公园概况 」

坐落于纽约曼哈顿中城40-42号街,第五大道与第六大道之间,毗邻纽约公共图书馆,距离时代广场、帝国大厦、中央车站等地标步行10-15分钟范围。公园占地约3.9万平方米,其中1.6万平方米为草坪,每年有600万的访客,是纽约人最喜欢的公园之一。

「 建设历程 」

殖民地期间,布莱恩特公园被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但并未发挥作用;后随着城市发展需要,周边陆续开发建设,新建纽约水晶宫、纽约公共图书馆等,而公园却一度没落为流浪汉的收容所。19世纪30年代,公园曾被改造为一个古典式公园,却并未带来复兴,反而因隔离和隐蔽而成为了恶名昭著的“针筒广场”,犯罪现象频发,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直至1979年,政府聘请专业人员从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历经四年的更新改造,于1992年4月重新开放。

「 开发症结 」

公园不通畅,人流不足,使用率低。即因采用封闭的设计手法,入口进行遮挡处理,降低了公园的视线通透性和安全感。

「 改造策略 」

一是提升可达性和安全性,通过移除铁围栏和灌木丛,增加出入口,设置无障碍通道,大幅度提升公园的可进入性。

二是巧妙的高差设计,即公园外部的步行道与其内部空间保持1m的高差,人们行走在路上,视线已经置身公园之间。同时将原来的铁篱、灌木改为法国梧桐,保证视线的绝对通畅,以增加公园的开放度和安全性。

三是丰富的活动激发城市魅力,最大化利用公共设施改变“社会温度”的能力。其一公园中引入2000把可移动的椅子,也因此被称作“椅子公园”,通过椅子营造“搬把椅子就能看场电影”、“搬把椅子就能看百老汇名剧”的多元化空间体验能动性。

其二利用中央大草坪开展全年不断的免费活动,涵盖运动、棋牌等75类,同时兼顾全龄人群需求,以“小活动”撬动“大流量”。曾经一年不间断举行一千多场活动,接待1200万频繁访客。

四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即采用“公私合作机制”:纽约市公园局(NYC Parks)作为公园的拥有者,负责维护城市的公园系统,并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娱乐机会。布莱恩特公园改造公司(BPC)作为经营管理者,通过建立了商业改造联合会(BID)筹措资金,旨在维护、发展和促进所在区域的商业发展,提升营商环境。BPC的资金使得公园成为活动最丰富,且免费最多的公园,吸引庞大的人流,反过来反哺周边商业,形成双赢的产业链。

理想的

“城市森林”

日本宫下公园

「 公园概况 」

位于东京都涩谷地区,坐落于涩谷站和原宿站之间,周边是高楼林立的潮流商业地带。公园位于一座4层楼的屋顶,全长330米,面积为1.27万平方米,是东京最早的空中花园。

「 建设历程 」

公园于1930年诞生,是老涩谷人的童年记忆;1964年为迎接奥运会将其重建为屋顶花园,增加了体育设施,主要为附近居民使用;随着城市的发展,为迎接2020年东京奥运会公园启动了新一轮的更新改造,以PPP形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进行开发打造,历时2年于2020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

「 开发症结 」

因公园人造地基的主体结构老化不能满足抗震能力要求,以及空中公园早期无障碍设计不足严重影响周边商业的可达性。

「 策略亮点 」

一是塑造城市景观地标,基于公园需要承载涉谷特色活动,人们需要绿荫的环境,同时又不能对临近的铁路运行造成干扰,最终决定采用拱形“林冠”实施公园绿化,形成“城市森林”,成为涉谷全新的景观地标。

二是重构步行网络缝合城市空间,利用两座人行天桥连接,一个横跨于三层楼位置,另一座直接通向一个开放式商场,人们可以很方便的从周边任何地方抵达宫下公园。

三是“公园+商业”多元功能复合,在公园绿色环境的加持下,利用其下层空间植入高级奢侈品店、咖啡馆、饰品店、餐饮店等复合商业功能,同时18层高的酒店被合并到一起,显著提高了城市中心的复合功能及公共土地的利用率。

15分钟

社区公园

上海百禧公园

「 公园概况 」

贯穿于上海曹杨新村(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社区,基地长近一公里,宽度介于10米至20米之间,现为一座复合型的社区公园。

「 建设历程 」

原为真如货运铁路支线,废弃后1999年11月被重建为“铁路市场”,北段为农贸市集,南段为综合市集;2006年、2015年分别又铁路市场进行改建;2019年曹杨铁路市场正式关停,开启新一轮的更新改造,于2021年重新开放。

「 开发背景 」

透过城市的非标准空间再利用,来激活历经70年的工人社区与链接城市公共生活,以实现区域“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

「 策略亮点 」

一是“上天入地”拓展空间,在场地受限的基础上,通过立体的设计手段打造“3K”展廊,即一半地下的K1艺术展廊,地面的K2休闲活动廊,和架空的K3云上廊,以此来拓展周边不同人群不同时段下休闲活动的边界。

二是“长藤结瓜”集聚服务,利用880米的景观长廊,聚合10组场景以满足聚集、活动、娱乐、休闲、运动等公共服务,同时注重与两端公共建筑的联动更新,激发社区活力,构建区域层面15分钟社区生活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数字赋能”创新体验,公园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虚拟空间和文化内涵结合,打造出一片市民们能够参与体验的数字场景,在此可沉浸式感受百禧公园的历史变迁。

结语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城市更新中公园绿地的改造提升,主要是通过提升公园的开放度、可达性,构建新的服务场景,复合城市功能等,吸引更多“新”人群进入,进而激发城市的活力和动能。但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在政府、民间力量、居民三方共同驱动下,永续的进行“以人为核心”的“场景重构”。

目前,国内的城市公园类更新项目,大到城市公园小到口袋公园,仍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空间的设计、绿化景观的美化为主,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公园管理与运营机制体系。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新一轮的城市公园更新中,期望在后期管理和运营方面更加精细化,不仅仅是为了空间的美好,更应注重场景的构建,从人的需求出发,让人们产生共鸣和归属感。通过人气的复苏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案例库丨城市公园修复的“终极模式”——美国纽约布莱恩特公园

2、刘保艳,汪民,黄伊伟,高翅.从布莱恩特公园议城市公园中持续生机的创造[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03):126-130.

3、洪文迁. 从布莱恩特公园看城市公共空间的私有化管理[C]//.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3434-3440.

4、 包比.宫下公园:理想的“城市森林”[J].科学之友(上半月),2021(08):62-63.

5、张晓鸣. 昔日“最长”菜市场变身三层“高线公园”[N]. 文汇报,2021-09-26(002).DOI:10.28814/n.cnki.nwehu.2021.004019.

审核:蔡峻

  作者: 李海燕   编辑:陈俊男